众所周知,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宣布变法革新,然而,此时的慈禧太后大权在握,为什么从最初的默许到103天后六君子血溅菜市口,慈禧的态度究竟因何而发生改变!
光绪皇帝四岁登基,慈禧太后垂帘听政,1887年,17岁的光绪帝虽然在名义上是亲政,但是国家实权仍然被慈禧攥在手里。光绪帝每隔几天便要向慈禧太后汇报政务,而且,遇到重大事情,如果没有慈禧太后的拍板,是万万不行的。
1895年甲午大海战之后,康有为和梁启超等数千名举人联名上书光绪帝,强烈反对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他们要求变法维新,1897年,德国抢占了胶州湾,沙俄租借“旅顺、大连”,英国强租“新界和威海卫”,西方列强对中国掀起了新一轮的瓜分狂潮,在康有为等人的多次上书之后,不愿当亡国之君的光绪帝终于决定变法,挽救民族危亡。
当时的保守派和革新派存在重大分歧,保守派认为,大清百年的基业就要毁于一旦了,而革新派却认为大清有救了,他们终有一日会像西方一样强大,西方列强认为≪明定国是≫诏预示着中国可能要走一条西化的道路,所以他们是欢迎的。光绪帝要求对维新的内容“速办”,可是由于清政府的腐败,大多官员根本没有办法理解这些法令的内容,无法做到“速办”,于是光绪帝对官员们给予严厉惩处。因此,光绪帝和维新派急功近利的变法主张,造成了社会结构的强烈震荡,同时也使许多社会集团和政治权利觉得受到了威胁,在这个时候,慈禧感到不安,觉得自己的权利受到了威胁。于是,她坚决让荣禄做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不仅如此,还提出更苛刻的要求,以后新授二品以上大臣,必到慈禧太后跟前谢恩,光绪和慈禧开始发生冲突。
接着,1898年6月15日,宣布变法的第四天,慈禧便对光绪帝的老师翁同和下手,翁同和为官清廉,光绪帝有什麽国家大事都要向他请教。甲午战争期间,光绪帝主战,慈禧主和,由此慈禧就认为是翁同和加剧了她和光绪之间的矛盾,再者,此次强烈要求变法的康有为又是翁同和介绍给光绪帝的。慈禧对翁同和罢官免职,无异于釜底抽薪,但是,光绪帝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治国理念,但是却没有施展的空间,这又导致了两人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加剧。
康有为等维新派人士,一心想要施政,但是在他们面前困难重重,尤其是受到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保守派的强烈反对,康梁等人请求光绪帝罢免一个官员,以此来压制保守派,冲破阻力,争取施政的成功。后来,保守派也不甘示弱,反过来弹劾维新派,光绪帝大为恼火,甚至把保守派训斥了一顿,反应一次比一次激烈,而且,慈禧太后对汉族官员不予信任,身边的近臣大多是满族八旗,而当时光绪进行变法所任用的官员大多是汉族官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保守派和革新派之间的矛盾,这也预示着慈禧与光绪的矛盾愈演愈烈。
具体来说,慈禧与光绪帝的矛盾不仅仅是满汉之间的矛盾,而且也是腐朽的清政府与西方列强的矛盾,是两种制度的矛盾,水与火的矛盾,慈禧与光绪帝就是两边势力的典型代表。这也是慈禧太后与光绪帝决裂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