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人和我一样,对清明和寒食傻傻分不清,以为这是一个节气中的两种不同叫法?很多年后我才明白,原来清明和寒食不是一回事,它们根本就是两个日子,有不同的意义。
“清明”一词出现的很早,相传大禹治水后,人们用“清明”庆贺水患消除,天下太平。“清明”是“天清地明”的意思。
寒食,起源于春秋时期的一个故事。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了躲避迫害,流亡在外19年。这期间,一些人因为各种原因离开了,留在重耳身边的,都是一些忠心耿耿的人,包括一个叫介子推的人。有一次,重耳在路上饿晕过去。介子推就从自己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用火烤熟了送给重耳吃。重耳知道后非常感动,发誓一定要报答介子推。
19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王,就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晋文公对他流亡路上的大臣进行封赏,但他独独把介子推忘了。后来,有人提醒,晋文公回想以前,觉得愧对介子推,马上派人去请。可是,人去了几此,介子推还不来。晋文公就亲自去请。但他也没有请来,因为介子推不愿受赏,已经背着老母亲躲进山里。
晋文公让人搜山,搜了很久都没有找到。有人出了个馊主意,说放火烧山,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晋文公同意了。可是,这个办法也不见介子推出来。当晋文公走上山,发现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
晋文公发现介子推的衣襟上有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把血诗收好,把介子推和他母亲埋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
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还规定每年的这一天忌烟火,只吃寒(凉)食。晋文公忌烟火是为了警示自己,而老百姓忌烟火则是为了纪念介子推忠贞而不求回报的高风亮节。
在埋葬介子推一周年后,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祭奠,以示哀悼。走到介子推的坟前,他看到那棵老柳树死而复活。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这就是清明节的来历。比寒食节晚了一天。
介子推的故事和后来的“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有相通之处,都代表的是中国人的含蓄,不显摆,不张扬,是“踏踏实实做事,认认真真做人”的价值观,值得我们继续继承和发扬下去。
唐玄宗开元二十年曾诏令天下,“寒食上墓”。因为寒食与清明一前一后紧紧相连,后来就逐渐演变成清明扫墓了。
清明时节,除了扫墓,孩子们还要放风筝。到了北宋时期,清明节已经变成一个很重要的节日,人们除了扫墓,还郊游踏青。张泽端的《清明上河图》就是清明时节东京汴梁的热闹场景。
寒食和清明的区别,你知道了吗?
- 上一篇:千里江陵一日还上一句_隔江千万里是什么意思
- 下一篇:古诗清明夜_清明那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