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易代修史”的文化传统。
清末帝溥仪宣读了退位诏书后不久,北洋政府便拨款大修清史。
担任清史馆馆长的是晚清督抚赵尔巽,此人祖籍在奉天铁岭,为汉军正蓝旗人,于同治年间举进士第,授翰林院编修,一路官运亨通,直到清亡。
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赵尔巽上任后,所成立纂修班子的成员全是经历、治学、心态与自己相仿的学者和遗老,如柯劭忞、缪荃荪等等。即参与编修清史的,都是对清朝怀有依依不舍的深切感情的。
可以想象,这帮子人纂修出来的东西,不可避免地夹杂有许多对清朝歌功颂德的成份。
另外,时局动荡,军阀混战,修史经费渐渐没有了着落,赵尔巽深感到自己年老力衰,敦促同仁,快马加鞭,匆匆杀青,将书名定为《清史稿》刊行。
也幸亏赵尔巽有先见之明,书稿付梓后不久,他本人就溘然病逝了。
《清史稿》虽然只是“稿”,却汇集了极其丰富的清史资料,成为了后人研究清史的权威。
不过,诚如前面提到的,以清朝“遗臣”来修史,则书中斥责和诬蔑民主革命,颂扬清朝的观点民主革命人士无法接受。
所以,《清史稿》很快就被当时政府列成禁书,禁止刊印及发售。
但没有别的清代史书可以替代《清史稿》,《清史稿》又解禁了。
但其体例陈旧、思想观点偏颇,对后人遗祸不小。
张其昀、萧一山、彭国栋等人率先在台湾对《清史稿》进行修改和补充,去掉了《清史稿》中的“稿”字。
但台版《清史》不脱原稿弊病,普遍评价不高。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文化的繁荣,编纂一部高质量、高标准的清史巨著越来越迫在眉睫。
2002年8月,由15个部门、单位组成的清史纂修领导小组终于成立了,担任清史编纂委员会主任的是中国人民大学清史学教授、著名历史学家戴逸教授。
戴逸教授称,新编《清史》是继《史记》以来的第二十五史,也是建国以来我国最大的一项国家级文化工程,总投资达9亿多元人民币,参与修史的专家学者达到近2000人,涉及原始档案200 多万件,拟由通纪、典志、传记、史表、图录五部分组成全书,全面、翔实地反映清代历史全貌,共计100卷。
不过,戴逸教授也指出,新修《清史》在语言上采用了白话文,总字数将超过3500万字。
应该说,这个数字是惊人的。
3500万字,即用现在横排大32开本印刷,以每部50万字计,估计将有70部之多!
如此规模,不仅远远超过旧《清史稿》,也超过了过去任何一部断代史!
篇幅过长还在其次,有人担心,白话文修史,未免罗嗦而不精练,体制虽然宏大,却易成白开水式的长文。
而且,《清史》属于古代史的范畴,用文言文更能准确表达古人的思想观念和处事行为。用白话文,未免会出现古代人说现代人话的尴尬。
戴逸教授却认为,用白话文修《清史》,虽说是纂修专家运用文言文能力不足所致,却也是这部史书的最大特色,它将以全新的面目有别于其他二十四史。
戴逸教授也说了,新修《清史》不但体例新、语言新,史观也新,修史者都是站在世界的高度以世界级的眼光来审视和表达这段历史的。
这“史观新”,该怎么理解呢?
修史者又是怎么“站在世界的高度以世界级的眼光来审视和表达这段历史”的呢?
戴逸教授眉飞色舞地说:这个容易理解啊,你比如说,满族几十万人口怎么把汉族一亿人口都征服了?那时也没有什么先进的枪炮啊!这个问题就必须站在世界的高度以世界级的眼光来审视和看待啊。我认为,第一,满族处于社会发展发生根本变化的阶段,从奴隶制走向封建的农奴制,在这样一个关头,这个民族最容易产生一种蓬勃的朝气。社会发展处于上升的阶段,农业也发达,经济也发达;第二,由于努尔哈赤和皇太极这两代领袖的英明善战,想了许多削弱明朝的办法,而且创造了八旗组织。整个满族子弟骠悍勇敢,团结在领袖的周围;第三,满族内部民族的凝聚力强大,它是一个上升的民族、一个在胜利中前进的民族,这时它的凝聚力是最强大的,不赢才怪呢;第四,重用汉族优秀人才,像李永芳、范文程、洪承畴、孔有德、尚可喜,一直到吴三桂。第五,联合蒙古及黑龙江流域的各民族,孤立明朝。
说完了明亡清兴的必然趋势,戴逸教授又谈到了“站在世界的高度以世界级的眼光来审视和表达”清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发展和贡献。他说,我认为清朝的经济发展水平超过汉唐。在世界上有两种统计,一种说清朝的农业产量占全世界的32%,比全欧洲生产的粮食还多;还有一种说法是占全世界的24%,差不多占1/4!
戴逸教授在访谈中的结束语是:“我心里常想起古代的一个传说故事,干将莫邪夫妇俩想炼一对非常锋利的宝剑,但老炼不好,最终夫妇俩舍身跳进火炉,炼成宝剑。我不敢和他们相比,但非常敬佩向往这种敬业蹈火精神,这种精神会永远激励我为清史编纂鞠躬尽瘁。”
毫无疑问,戴老他们是把全副身心都投入到修史工作中了。但是,他所提到的新史观却让人有些淡淡的担忧。
现在的中学历史教科书的编写,就运用到了新史观。在新史观的指导下,“五胡内华”一词已被“游牧民族内适”一语代替;卫青、霍去病等英雄人物的名字也被删减掉了……
虽说清朝历史也是中国古代历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且满族人民创建了清朝后,又与汉族和其他各民族融化了,大家都是亲密无间的华夏兄弟,但是,清朝入关之初,满族统治者对汉族无辜百姓(不包括反抗势力)的杀害是极为残忍的,如果在新史观的指导下,新修《清史》直接无视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等惨史,那此修史者难逃数典忘祖之咎。
再有,近年来,不断有人为清初的李永芳、范文程、洪承畴、孔有德、尚可喜、吴三桂等人,以及晚清的李鸿章、慈禧太后、袁世凯等人翻案。但作为权威正史,二十五史之一,绝不能把大是大非的问题搞混,否则,不过是蹈《清史稿》之覆辙,修还不如不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