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
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
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
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
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
一首非常值得欣赏的游乐诗篇,走马观花,兴致随意,诗句拈手即来,不遮不掩抒发作者心中所思所想及其视野所视。
大概意思如下:
黄昏落日走下青山,能和我作游伴的也就是山,还有天上的月亮。
回望所经过的途径,山林苍茫,绿意黯然。
与遇见的斛斯山人一块去他家做客,看门的孩童连忙打开了柴扉做的门迎接我俩的到来。
前庭栽种绿竹,小径幽幽。
青萝枝叶为来客拂扫尘土。
主人殷勤,客人高雅,谈笑风生过后便一块喝酒。
喝酒不忘纵情高歌,唱给人听,也唱给这片山林听,直至月明星稀。
这场酒喝得很尽兴,丝毫不带任何心机狡诈,只是纯粹的喝酒玩乐罢了。
赏析时刻:
终南山很大,属于地理概念的区域范围,不单单指的是一座山。
所以李白在诗的题目所指的是终南山的山区游记。
换作现代的写法应该就是:天色已晚,赶紧下山,否则真的得和山林、明月待一晚。
所以在接下来便描述独自下山的心理活动。
却顾,也就是回望,却顾所来径,很明显道出诗人还是有点心理起伏,毕竟四周苍茫咯,夜色渐浓,可以体现在翠微二字。
翠为绿意,微为小,少,衰,此处可同于黯然。
不过我却有一个新的看法,苍苍横翠微不但可以解释为山林一片微弱的翠绿,更可以有一个新的解法。
终南山有一座翠微宫,重要的皇家行宫,秦岭山北,青华山东南,翠微山的山下,李世民时期修建。
如果这个说法可以得解的话,那么就大致能锁定诗人作诗的地点,翠微山附近。
苍苍横翠微,也就是在诗人回顾来时途径,举目远眺,山林苍茫遮盖了翠微山,只能心系而不能观看清楚。
说到底就是夜色开始模糊视线了,有些看不清楚。
接下来的诗句便很容易欣赏。
不外乎和斛斯山人携手归家,别的解释说什么遇啊,应该就是和人有约,斛斯山人到外头接应一下诗人罢了。
我个人是排斥相遇一说,因为诗中很明白就说出--相携返家。
如果按照现代的说法,李白肯定是去拜访过斛斯山人,然后才提出去爬山,等下山后一块去斛斯山人家中喝酒。
游山玩水,直至天黑才返回,斛斯山人出于古道热肠,肯定是在山路口等人,接应诗人呗。
咦,那么用遇也是可以啊,至少没有二人失之交臂。
嗯,算是多余但详细一些的解释吧。
之后就直白了,什么童子开门,小径通幽赞美主人的品味,用青萝枝叶帮忙扫去风尘感谢其待客热情。
青萝枝叶拂扫,考古发现,唐代似乎没用鸡毛掸子啊,而是用植物作为替代工具。
后续的诗句就是完全的描绘一个流程图:谈笑风生+饮酒作乐+纵情山水+放声高歌。
结局是美好的,我快乐,你快乐,大家都没有耍心机,纯粹为了快乐而快乐。
陶然共忘机。
多么美好的相处之道,完全没有心机狡诈掺和在内的相处才是最快乐的。
附注:李白能将一日游写成诗句,相比之下,我们用尽词藻也难及其项背。真是值得我们学习和效仿。
读读古诗,谈谈认识,发掘一下古诗词里头的昨是今非,亦算蛮不错的考古穿越之举。
希望能以此抛砖引玉,收获共同喜好的人们一同交流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