栈道,又称栈阁之道,是中国古代交通史上的大发明、世界交通史上的大奇迹。先民们为了缩短行路里程,降低翻山涉水的行路强度,同时也出于军事需要,在下有急流的山崖绝壁上,用器物开凿凌空铺架道路的孔穴,孔穴内插入石桩或木桩,在桩的上方铺上木板、木棒或石板,可以行人行车,谓之栈。为了防止这些木桩、木板、木棒因风雨侵蚀而腐烂,又在栈道上端建起房亭(亦称廊亭),谓之“阁”,“栈阁道”即以此而得名。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中所指的栈道为褒斜栈道,在今眉县斜峪关到勉县褒城一段。褒斜栈道,北从关中斜谷进,南从中褒谷出,因而得名。褒斜道全长250公里,大约1/2的路段为栈道。在战国秦蜀开金牛道之前就已经成为通途。
在秦末农民起义中。项羽和刘邦约定,先入咸阳者为王。公元前207年,刘邦先入咸阳。但慑于项羽人多兵强,只好驻军霸上,等待项羽。项羽自封“西楚霸王”后,封刘邦为汉王。随后便是项羽和刘邦争夺中央政权的“楚汉战争”。刘邦入汉中时,采用张良的建议,烧毁连接关中汉中的褒斜栈道,表示安于偏僻,无意问鼎,使霸王放松戒备。
公元前206年,刘邦拜韩信为将,主动出击。韩信先派樊哙、周勃率兵佯修已被烧毁的褒斜栈道,摆出要从褒斜道出兵的架势。投降项羽的秦将章邯不知是计,引兵在斜谷口防御。韩信却率大军沿连云栈道(今秦陵梁上,与宝成线平行),从陈仓道攻克散关(今宝鸡市郊),与樊哙、周勃一前一后,夹击章邯。章邯战败自杀,刘邦乘势而定三秦,重新在关中站稳脚跟,为打败项羽奠定了基础。兵法云:“兵不厌诈”。“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作为声东击西的成功战例,为后世兵家屡试不爽,同时也是三十六计之一。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
-
类似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成语_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比喻什么
【成语】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注音】míng xiū zhàn dào,àn dù chén cāng 【解释】栈道,是指在悬崖峭壁的险要地方凿孔支架,铺上木板而建成的通道。陈仓,是古代县名(今陕西省宝鸡市东
-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由来_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地理位置
栈道,又称栈阁之道,是中国古代交通史上的大发明、世界交通史上的大奇迹。先民们为了缩短行路里程,降低翻山涉水的行路强度,同时也出于军事需要,在下有急流的山崖绝壁上,用器物开凿凌空
-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由来_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是谁提出来的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是古代一种非常规的用兵法则,是一种军事谋略,意思是说:是指将真实的意图隐藏在表面的行动背后,用明显的行动迷惑对方,使敌人产生错觉,并忽略自己的真
-
修栈道暗度陈仓的历史典故_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意思
小时候就能背《蜀道难》,课本里面是没有的,老师偏偏就要我们全都能背出,说是不能背出《蜀道难》,就是对家乡的不热爱,也是对历史的不理解。 因此,在我们家乡,无论年高还是年轻
-
修栈道暗度陈仓的历史典故_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历史故事
栈道,原指在山地险绝处,傍山架木而修建的一种特殊道路。 经过历代不断修葺完善,逐渐形成了规模宏大、规制整齐、建造精巧的栈道工程,是我国古代交通史上的一大奇迹。 它们是连通山
-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陈仓指的是现在的哪里_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是谁提出来的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一个成语。刘邦在鸿门宴后,迅速翻越秦岭来到汉中,并用张良计策,烧毁身后的栈道,以向项羽表明自己永留汉中、不回关中的决心。公元前206年
-
明修栈道后面是什么_明修栈道什么意思
有一头石牛,外表平平无奇,但是它的粪便却是实实在在的金银宝物! 这样一头“无本万利”石牛,引起了贪财的蜀侯的兴趣。 拥有这头石牛的秦惠王说:这头牛可以送给蜀侯,但是山路难行
-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比喻什么_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史记原文
“栈道”是从关中翻越秦岭,南通汉中、巴蜀的古代交通要道, 由秦岭古道、褒斜道、连云栈道组成。全长250公里,架于悬崖 绝壁和泥沼之地。“陈仓”是宝鸡的古名,这里特指渭河北岸的陈
-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近义词_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意思解释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释义】引申开来,是指将真实的意图隐藏在表面的行动背后,用明显的行动迷惑对方,使敌人产生错觉,并忽略自己的真实意图,从而出奇制胜。(有时也可将“明修栈
-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出自于哪里_什么叫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典故: 公元前206年,刘邦率领起义军攻下咸阳,秦王朝被推翻。项羽依仗力量强大,自封为西楚霸王,把巴、蜀、汉中41县划归刘邦,封他为汉王。刘邦听从谋士张
-
明修栈道 暗度陈仓_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溜达踩点,顺手就走!
秦朝末年,政治腐败,群雄并起,纷纷反秦。刘邦的部队首先进入关中,攻进咸阳。项羽进入关中后,逼迫刘邦退出关中。后项羽设鸿门宴,刘邦赴宴险此丧命。刘邦脱险后,为避项羽锋芒,
-
断案扑朔迷离_最近的冤案
在林林总总的历史冤案中,每个冤案的出现均有其历史必然性。从世界古代历史的角度探究冤案范围过大,而从中国古代历史中择取具有代表性、较为典型、影响较大的冤案,同样能达到见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