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云林新闻励志网 > 经典语录 > 明月何时照我还是什么意思_明月何时照我还的还读音是

明月何时照我还是什么意思_明月何时照我还的还读音是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2-10-31 10:17:36
阅读:

—淑文(新西兰)

明月何时照我还

高悬的那轮

不属于我,距离和时间

我计算不出

明月何时照我还

同样的心境,不眠之人

今夜

选择仰望

明月何时照我还

陨落的水中月

伸手,就可把思念

一捧捧掬起

而它流动的方向

总是自南向北

明月何时照我还

由淑文新诗《明月何时照我还》说起

文/蒋新生(香港)

淑文的新诗已读,诗名取自王安石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秋节人月两团圆,中国人向往美好的生活,向往大团圆,由来已久。逼不得已,人是不会离乡别井的,所谓龙床不如狗窦,但老是猫在乡下,毫无进取,也不是为人之道。所以人还是要离乡的,而一旦踏上征途,去到一个全新的环境,重新再适应过,并不是所有人可以做到的,那么思乡也就在所难免了。

淑文的诗,怀思故旧,抒发思乡之情,由李白的《静夜思》取材脫胎而出,"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下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使用白描手法,淑文也一样,先写天上明月,时空变迁,中段假想远在家乡的亲人会仰望明月,也在思念他乡人,最后重回现实,将思念一捧捧掬起,由南向北,浓浓的思乡情,令人掩卷长叹。

中国诗人的思乡情意结由刘邦的《大风歌》开始,"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又有多少人能衣锦还乡呢?大部分人在外地发展,苦力挣扎,为子孙打下一点基础而已,谋生已经不易,同时又要忍受刻骨的相思以及思乡之情,真非常人所能忍受的。

古人中比较出名的,还有庾信在《枯树赋》中,描述桓温闻而叹曰:"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写到桓温自江陵北伐时,经过金城,看见年轻时所种柳树已十围,发出了光阴易逝、世事无常的慨叹,桓温思乡情切,情不自禁地流出了眼泪。

中国人不问种族,不分男女老幼,思乡就是思乡,这与西方人不同。西方人随遇而安,走到哪儿是哪儿,哪儿都是自己的家,中国人则完全不同,因为中国自古以来儒家思想盛行,家族观念、乡土观念深入人心,我们无论走遍天涯海角,无论历尽千辛万苦,我们也要象三文鱼一样,回归故土,常言道:树高千丈,叶落归根!人啊人!就是这么无奈。比如淑文,她本是东北大连人,却移民新西兰,家乡的一切记在脑海中,儿时的记忆,食物的味道,父母、乡人以及同窗之情,全部带不走,到了一个新地方,父母远在万里之外,一切一切,难以放下。王维有诗云: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就是让你回乡见一见父母啦,也不过十几天又要回去,因为你不可以放下新西兰的事业吧!人就是无奈,有收获就要付出,关键在于你如何取舍,事业、家庭、生活、工作、亲情、健康等方面取得平衡,谈何容易?

一掬思乡泪,淑文这个掬字用得好,她远在南半球,思念北半球的父母乡人,可以理解。衡阳雁断,大雁一年一次回乡,而人却碍于形势,未必如愿。虽说科技发达,手机网络日新月异,视像电话发达,但你见人们通传视频时,为何眼泛泪花?人在他乡,父母巳衰老,无法照顾他们,那份歉疚之情无法形容,恨不得立即买机票回乡,但回去了又怎么样?激动万分,近乡情怯,人事变幻,但身为外乡人,终究要回到工作的城市,所以人们在离乡的时候,是吃不下饭的,但偏偏家人因为你要远行,饭菜又特别丰富,这真令人难以接受。

不论古今,不论什么阶层,思乡就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事实。每当看到中央电视台报导春运高峰期间,皑皑白雪中的回乡人,他们惊喜、疲惫交集在一起,我就妒忌心起,因为他们回乡了,而我未能回去,这就是中国人的乡情,往往令西方人无法理解,中国人就要在春节,回去一下,有钱无钱,回家过年,他们不求衣锦还乡,回去了就好。

淑文是个女诗人,不同于我辈男人。我也思乡,想家乡的小路,想家乡的人事,开发了,经济起飞了,哪儿折迁了,哪个人去世了,一切一切,魂牵梦萦。人到中年,怀思往事,也是正常。乡情是一个钮带,将故乡与异地连接在一起,中间就是一条火车路轨,就是一条飞机飞行的路线。人啊人,无奈得很!中囯人的乡土观念根深蒂固,无法改变,一代代的人出生了,成长了,出去了,谋生时受尽冷言冷语、白眼奚落了,受了不公平的对待了,怨恨愤怒了,爆发了,又无奈地接受现实了,醉了哭了,睡醒了,还不是要再上征途?人在异乡又有什么办法?世界还没有大同,这个世界是讲人际关系的,人在他乡,无亲无故,全靠自己打拚,谋生已经困难,如果结婚生儿育女,多了几个人替你花钱,男人就犹如拉着一辆装满货物的板车,拚命地爬上坡一样艰辛,生活从来不易,齐秦也唱过: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无奈。人在疲累悲痛之余,一定会回想起故乡的人事,想起儿童时代祖辈的庇护来,那时的自己是多么地幸福。想深一层,谁不是这样过来的,祖父也有他的祖父,中华民族这一伟大的民族,注重代代相传,祖辈疼爱孙辈,孙辈再疼爱他们的孙辈,因为大家身体内都流着相同的血,文化传承就这样下来了。但话又说回头,比如我们的祖先,事实上他们在乡下的确生存过,但现时知道他们的人,又有几个呢?人事变迁,一代代地生存,一代代地消亡,一代代地湮没,都消失在苍茫的宇宙中和历史的烟云下……人留下名声,仅仅是在直系亲属的心中而已。所以古圣贤讲三立:立德立功立言,强调人的精神永恒,这是很有道理的,这至少传承了文化,让中华文明成为了历史上唯一没有中断过的文明。

淑文的诗,令我想起:人们奋斗一生,事业、功名、家庭各方面都有进展,但家人的健康才是最重要的。所有的一切,也不过是一种短暂的存在和过程而已,过去的人是这样过来的,我们现在的人也这样走着这条路,而将来的人也会这样继续下去,世界永远运转,这是不以任何人意志而转移的。世事不可能十全十美,变幻才是永恒。思乡是一种情意结,自刘邦、桓温、李白、王维、王安石而下,乃至我们的诗人淑文,都将怀思家园当作思想燃料,他们都写下了思乡好诗!淑文那句诗:"陨落的水中月 伸手,就可把思念 一捧捧掬起 而它流动的方向,总是自南而北'',每每令人辗转反侧,证明了她的文字的确具备了极强的艺术感染力了。

明月何时照我还

诗人简介:淑文,Sue,曾任电视台节目主持人,现居新西兰,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作品发表于《人民日报》《长江诗歌》新加坡《千红文学报》印尼《国际日报》等国内外报刊杂志及微刊,全国首届集蜂堂杯小蜜蜂文学作品比赛二等奖,《你我她》杂志签约作者。

明月何时照我还

诗评者简介:蒋新生,现任亚洲海外凤凰诗社副秘书长、编辑,七十后,江苏扬州市邗江县人,现居香港,业余喜爱阅读,近年开始学写近体诗及词。诗观 : 弘扬国粹、关心民瘼,信息正面,分享共进。发表大量诗词、散文于网络平台以及《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诗歌报》、《西南当代作家》、《中诗报》等杂志。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