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
宋代:苏洵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译文】
六国的灭亡,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端在于用土地来贿赂秦国。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有人问:“六国一个接一个的灭亡,难道全部是因为贿赂秦国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原因是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独自保全。所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秦国除了用战争夺取土地以外,(还受到诸侯的贿赂),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池。比较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与战胜别国所得到的土地,(前者)实际多百倍。六国诸侯(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与战败所丧失的土地相比,实际也要多百倍。那么秦国最想要的,与六国诸侯最担心的,本来就不在于战争。想到他们的祖辈和父辈,冒着寒霜雨露,披荆斩棘,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子孙对那些土地却不很爱惜,全都拿来送给别人,就像扔掉小草一样不珍惜。今天割掉五座城,明天割掉十座城,这才能睡一夜安稳觉。明天起床一看四周边境,秦国的军队又来了。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欲望永远不会满足,(诸侯)送给他的越多,他侵犯得就越急迫。所以用不着战争,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就已经决定了。到了覆灭的地步,道理本来就是这样子的。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好像抱柴救火,柴不烧完,火就不会灭。”这话说的很正确。
齐国不曾贿赂秦国,(可是)最终也随着五国灭亡了,为什么呢?(是因为齐国)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其他五国。五国已经灭亡了,齐国也就没法幸免了。燕国和赵国的国君,起初有长远的谋略,能够守住他们的国土,坚持正义,不贿赂秦国。因此燕虽然是个小国,却后来才灭亡,这就是用兵抗秦的效果。等到后来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对付秦国的计策,这才招致了(灭亡的)祸患。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五次,打了两次败仗,三次胜仗。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赵国大将)李牧接连打退秦国的进攻。等到李牧因受诬陷而被杀死,(赵国都城)邯郸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用武力抗秦而没能坚持到底。而且燕赵两国正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快要消灭干净的时候,可以说是智谋穷竭,国势孤立危急,战败了而亡国,确实是不得已的事。假使韩、魏、楚三国都爱惜他们的国土,齐国不依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去(刺秦王)(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那么胜败的命运,存亡的理数,倘若与秦国相比较,也许还不容易衡量(出高低来)呢。
唉!(如果六国诸侯)用贿赂秦国的土地来封给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来礼遇天下的奇才,齐心合力地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人饭也不能咽下去。真可悲啊!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天天割地,月月割地,以至于走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啊!
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之国,他们的势力比秦国弱,却还有可以不贿赂秦国而战胜它的优势。如果凭借偌大国家,却追随六国灭亡的前例,这就比不上六国了。
【注释】
- 兵:兵器。
- 善:好。
- 弊在赂秦:弊病在于贿赂秦国。赂,贿赂。这里指向秦割地求和。
- 或曰:有人说。这是设问。下句的“曰”是对该设问的回答。
- 率:都,皆。
- 盖:承接上文,表示原因,有“因为”的意思。
- 完:保全。
- 攻取:用攻战(的办法)而夺取。
- 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的地方。
- 其实:它的实际数目。
- 所大欲:所最想要的(东西),大,最。
- 厥先祖父:泛指他们的先人祖辈,指列国的先公先王。厥,其。先,对去世的尊长的敬称。祖父,祖辈与父辈.
- 暴霜露:暴露在霜露之中。意思是冒着霜露。和下文的斩荆棘,已有尺寸之地,都是形容创业的艰苦。
- 视:对待
- 举以予人:拿它(土地)来送给别人。实际是举之以予人,省略了之,代土地。
-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 厌:同“餍”,满足。
- 奉之弥繁,侵之愈急:(诸侯)送给秦的土地越多,(秦国)侵略诸侯也越急。奉:奉送。弥、愈:都是“更加”的意思。繁:多。
- 判:决定。
- 至于:以至于。
- 颠覆:灭亡。
- 理固宜然:(按照)道理本来就应该这样。
- 事:侍奉。“以地事秦……火不灭”:语见《史记魏世家》和《战国策魏策》。
- 此言得之:这话对了。得之,得其理。之,指上面说的道理。
- 终:最后。
- 继:跟着。
- 迁灭:灭亡。古代灭人国家,同时迁其国宝、重器,故说“迁灭”。
- 与嬴:亲附秦国。与,亲附。嬴,秦王族的姓,此借指秦国。
- 既:已经。
- 免:幸免。
- 始有远略:起初有长远的谋略。
- 义:名词作动词,坚持正义。
- 斯:这
- 始:才
- 速:招致。
- 再:两次。
- 连却之:使...退却(动词的使动用法)
- 洎:及,等到。
- 以:因为
- 谗:小人的坏话。
- 邯郸为郡:秦灭赵之后,把赵国改为秦国的邯郸郡。邯郸,赵国的都城。
-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燕赵两国正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快要消灭干净的时候。革,改变,除去。殆,几乎,将要。
- 智力:智谋和力量(国力)
- 向使:以前假如。
- 胜负之数,存亡之理:胜负存亡的命运。数,天数。理,理数。皆指命运。
- 当:同“倘”,如果。
- 易量:容易判断。
- 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用。
- 礼:礼待。名作动。
- 食之不得下咽也:指寝食不安,内心惶恐。下:向下。名作动。咽:吞咽。
- 势:优势。
-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而,却。积威:积久而成的威势。劫,胁迫,劫持。
-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日,每天,名作状。月,每月,名作状。以,而。
-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积久的威势胁迫啊!
- 势弱于秦。于:比。
- 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可以:可以凭借。
- 苟以天下之大苟,如果。以,凭着。
- 下:指在六国之后
- 从:跟随。
- 故事:旧事,先例。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
-
文言文六国论_六国论原文
六国论 宋代:苏洵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
-
六国论中没有贿赂秦国也灭亡的原因_六国论未贿赂秦的国家有哪几个
在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苏洵写了一篇《六国论》。虽然他是借古讽今,提醒北宋统治者不要整天割地赔款,但也从一定角度分析了六国灭亡的原因。苏洵认为,真正让六国灭亡的,并不是秦
-
《六国论》苏洵_六国论苏洵简介
中华经典 苏洵名作 六国论 一针见血,亡国缘由 伊甸说 六国的灭亡,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端在于用土地来贿赂秦国。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
-
高中文言文六国论_六国论文言知识整理ppt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译文: 六国灭亡,不是武
-
苏轼六国论赏析_苏轼的六国论原文及翻译
点击上方 “新乡检察” 可订阅哦! 书是一缕阳光,融化心中的冰雪; 书是一丝微风,平静内心的浮燥; 书是一支蜡烛,驱散心中的黑暗; 书是一位益友,赶走内心的孤独。 任何文字,不管
-
你同意苏洵关于六国灭亡的观点吗_苏洵认为六国破灭的原因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
-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_六国论以地事秦
古代文学作品选 Vol.372 作品原文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
-
《六国论》苏洵_苏洵六国论的主旨是什么
图片来源于网络 【原文】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 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
-
六国论古诗文网_语文版论语六则原文
每天一起学习进步 各位亲们: 我们将不定期为大家更新高中语文新课标的72篇古诗文,爸爸妈妈们早作打算,提前让孩子熟悉起来。其余的青年们,温故而知新,不然参加个“答题竞猜”总被
-
骆宾王讽刺武则天的诗是_骆宾王给武则天写了一封信叫什么
骆宾王最著名的诗是《咏鹅》,七岁成诗,活灵活现,传唱千古
-
于易水送别骆宾王古诗_骆宾王的易水送别诗
于易水送人 唐·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 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 今日水犹寒。 燕丹:指战国时燕太子丹。 发冲冠:《史记·荆轲传》载,燕太子丹于易水送荆轲,有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
-
骆宾王写的诗有多少首_骆宾王的诗代表作赏析
骆宾王,唐代诗人,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以七言歌行著称,其名作《帝京篇》在当时来说,就以为绝唱。另外,骆宾王还曾写过不少边塞诗,开有唐一代边塞诗的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