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六月初六,民俗有云:六月六,请姑姑。六月六是我国古老的节日,汉族有天贶节、晒经节、晒衣节、浴猫节、虫王节、姑姑节、尝新节等多种说法。
"六月六"民俗节庆
每年农历六月初六,武平县东留镇永福村会举行盛大的民俗节庆活动,当地的客家村民虔诚祭神,喜庆丰收。
这个村子的大部分人都迁移到其他村镇,这个村子,除了些搞养殖的,没有多少村民在这里居住了,但是到了“六月六”这个村子的盛大节日的时候,原住村民就会从四面八方赶回来,一起参加这个盛大的节庆活动。
六月六,是开基祖,“三大仙师”的寿辰庆典,“三大仙师”是从上杭紫金山引进过来的。六月六这个节日,一直被这个村子保留下来,每年都会有庆祝活动。村民们祈求仙师菩萨的保佑,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一年平安,一生幸福。
热情好客的永福村村民,在这一天都会邀请亲戚朋友过来,沾神光,宴亲朋,庆丰收,扛菩萨,打醮。他们会提前几天打糍粑,煎煎粄,是日杀鸡杀鸭。举行民俗活动:比如说“上刀山下火海,过火坑”等,寓意驱邪镇恶,保佑大家的平安。
"六月六"的习俗
天贶节
六月六又叫“天贶节(姑姑节)”,此节起源于宋代。宋真宗赵恒是一个非常迷信的皇帝,有一年六月六,他声称上天赐给他一部天书,并要百姓相信他的胡言,乃定这天为天贶节。还在泰山脚下的岱庙建造一座宏大的天贶殿。随着时间的推移,“天贶节”已失去原来含义,而晒红绿的风俗尚存。
天贶殿
回娘家节
汉族有一个传说。春秋战国时期,晋国卿狐偃骄傲自大,气死亲家赵衰。有一年晋国遭受灾害,孤偃出京城放粮,女婿想乘孤偃过生日之时,为父亲报仇,杀死孤偃。女儿知道后,星夜赶回娘家报信,让父亲有个准备。孤偃放粮回城,深知自己办了坏事,悔恨不已。他不仅不怪女婿,还改正了自己的毛病。事后,每年农历六月六日,孤偃都把女婿、女儿接回家里,合家团聚。后来传到汉族民间,逐渐成了妇女回娘家的节日,还称为姑姑节。
虫王节
六月六又是民间的虫王节。为了祈求人畜平安,生产丰收,人们在六月六还有不少宗教活动。例如辽宁盖州有八腊庙会,是一种为驱虫、祈雨的活动。北京善果寺有数罗汉活动,以占卜吉凶。山东民间在农历六月六祭东岳大帝神,举行东岳庙会。该日又是麦王生日。江苏东台在此日早晨全家要先行贺礼,并吃一种用面粉和糖、油和成的炒面,有“六月六,吃了糕屑长了肉”的说法。”糕屑”应该是炒面的另一说法。
民间还认为农历六月六是海蜇生日,当天下雨海蜇就会丰收。六月间百虫滋生,尤其是蝗虫等,对农业是莫大威胁。古代蝗虫是最大的农业灾害之一,人们一方面积极捕蝗,如利用火烧、以网捕捉、用土掩埋、众人围扑等方法,尽力消灭蝗虫;另一方面则祭祀虫王,如青苗神、刘猛将军、蝗蝻太尉等,都是各地供奉的虫主神。同时也利用各种巫术手段驱虫。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盛行火把节。从传统看它似乎源于南诏内部的王权之争,实际上与用火防灾有关。至今当地人在过火把节时,人们还举着火把,到田间、地角游行,目的是驱逐虫灾。
晒秋节
湖南、安徽、江西等生活在山区的村民,由于地势复杂,村庄平地极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挂晒农作物,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一种特殊的传统农俗现象。
时至今日,全国不少地方的这种晒秋习俗慢慢淡化,然而在江西婺源的篁岭古村,晒秋已经成了农家喜庆丰收的“盛典”,篁岭晒秋被文化部评为“最美中国符号”之后,其更演变成乡村旅游提升的“图腾”和名片。
洗象日
大象是历代最受欢迎的观赏动物,也用于杂技表演,在民间吉祥图案中也常以大象为吉利的象征。农历六月六必为大象沐浴,元明清时期,农历六月六还是法定的“洗象日”。那时皇帝在朝会、祭祀或出巡时,为显示威严,要摆出一支由车马象、鼓乐幡伞组成的庞大仪仗队,每有盛大庆典,大象就是不可缺少的角色。
乾隆时期大象最多达三十余头,驯象师及象奴等专业人员多达百人。象房当时就设在宣武门内西侧城墙根一带,旧址即在宣武门的新华社大院处,至今留有”象来街”、”象房胡同”的美名。明清时期的六月六初伏之时,都要举行洗象仪式。
禾苗节
“禾苗节”,这天正好是在农历的六月初六,湖南桂东人亦叫“六月六”。
“六月六日晒衣物,不怕虫咬不怕蛀”,“六月六,吃鸭子”,“六月初六,吃鸡吃肉”,“六月六,狗洗浴”……各地过“六月六”节的民谚很多,庆祝的方式也不尽相同,但桂东把六月六作为 “禾苗节”这种别有特色的民俗却鲜为人知。
晾经节
每当六月六,如果恰逢晴天,皇宫内的全部銮驾都要陈列出来暴晒,皇史、宫内的档案、实录、御制文集等,也要摆在庭院中通风晾晒。当年这一天也有“晾经节”之称,各地的大大小小的寺庙道观要在这一天举行“晾经会”,把所存的经书统统摆出来晾晒,以防经书潮湿、虫蛀鼠咬。
城市和农村的黎民百姓要晒衣服、被褥。民谚有云:“六月六,人晒衣裳龙晒袍”,“六月六,家家晒红绿”,“红绿”就是指五颜六色的各样衣服。清代的北京居民,都在六月初六日那天翻箱倒柜,拿出衣物、鞋帽、被褥晾晒。因此,有的地叫“晒衣节”或“晒伏”。
猜你喜欢
● 更多精彩敬请关注品藏天下。
● 作者微信号:zhpctx
- 上一篇:苏洵六国论原文及翻译_六国论苏辙与苏洵哪一篇更精确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