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云林新闻励志网 > 经典语录 > 竹枝词唐刘禹锡其一_竹枝词二首·其一刘禹锡(唐)

竹枝词唐刘禹锡其一_竹枝词二首·其一刘禹锡(唐)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2-12-19 08:32:43
阅读:
唐代“诗豪”刘禹锡为民编撰《竹枝词》,今天成为泸州非遗

隋唐年间《竹枝词》作为一种是由古代巴蜀间的民歌演变过来的歌曲,经过唐朝“诗豪”刘禹锡的改编,把民歌变成文人的诗体,对后代影响很大。竹枝词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由于社会历史变迁及作者个人思想情调的影响,其作品大体可分为三种类型:一类是由文人搜集整理保存下来的民间歌谣;二类是由文人吸收、融会竹枝词歌谣的精华而创作出有浓郁民歌色彩的诗歌;三类是借竹枝词格调而写出的七言绝句,这一类文人气较浓,仍冠以“竹枝词”。之后人们对竹枝词越来越有好感,便有了“竹枝"的叫法。

但是今天竹枝词虽然众多,真正继承其精华的却在川东南的田间地头,成为一种劳动人民独有的号子歌曲——薅秧歌。

唐代“诗豪”刘禹锡为民编撰《竹枝词》,今天成为泸州非遗

薅秧,(hāo yāng )是指我国南方种植水稻的地区,人们在插秧后不久就进行的一次除草拔秧的田间劳作,拔秧的目的是为了给秧苗松土,一般情况下,一熟水稻会进行三次薅秧,薅秧的动作也极为简单机械,或用脚踩、或用手拔,可以想象,人们一边薅秧,一边拉家常、谝闲话,或者打情骂俏等,渐渐地,这些相互的交流就成为了简单机械劳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就慢慢演变成了现在"薅秧歌"。

泸州自古以来就是巴处于巴国之地,在新中国成立以前,泸县,纳溪,合江很多乡镇都有唱薅秧歌的习惯,这种特殊的民歌表现手法,一度成为薅秧季节的一景。这些年虽然农村城市化和土地无人种植的情况越来越多,薅秧歌也渐渐被人淡忘。甚至有失传的危机。

唐代“诗豪”刘禹锡为民编撰《竹枝词》,今天成为泸州非遗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逐步推进,薅秧这种田间劳作已经退出了大多数人的生活,而与薅秧息息相关的薅秧歌则也慢慢的从人们的耳畔消失。

2007年3月,薅秧歌已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非物质遗产保护名录。而泸州泸县的玄滩薅秧歌也成为四川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玄滩薅秧歌,是玄滩人们在中耕劳作、大田薅秧时,面对大自然抒发感情的民歌,它产生和发展于劳动人民的生产和生活之中。有人说起源于清道光年间,这可追溯的时间,实际可能更早,玄滩薅秧歌的表现形式为一人领,众人和,也兼有独唱、齐唱和对唱,形式多样,别具一格。其唱腔主要分为高腔、四平腔和喊歌。高腔音域宽广,节奏自由,多用假嗓和颤音演唱,使整个演唱高亢嘹亮,俗称为“吼薅秧歌”。

唐代“诗豪”刘禹锡为民编撰《竹枝词》,今天成为泸州非遗

玄滩薅秧歌的演唱艺人均用假嗓和颤音,他们实际演唱的音高比纯男声要高八度,因此习艺人员需从少年时期变嗓后就开始练习发音。喊歌有比较固定的引子和尾腔,俗称“数指指”。中间加有念白性模仿声,如咳嗽、哈哈笑、动物叫声,使之表演更形象逼真。高腔的衬词镶嵌在唱词中,使演唱更具艺术特色和感染力,其曲调有罗儿调、花儿调、板调等。

四平腔旋律流畅、悠扬婉转、抒情性强,上下两腔唱完后加入衬句,以丰富唱腔的完整性。四平腔的主要曲调有四平调、长工调、横一字等。

玄滩薅秧歌的唱词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都为农人们即兴制作。一般为七字四句,部分有情节的唱词根据需要可延伸。唱词多采用比兴手法,状物抒情,多以说农时季节、谈生产劳动、表生活情态,抒男女恋情为主,内容调侃风趣,积极向上。

唐代“诗豪”刘禹锡为民编撰《竹枝词》,今天成为泸州非遗

玄滩薅秧歌表演极为简单,演唱者在田间演唱时,手持一根竹制的薅秧竿。出太阳时戴草帽,肩上披擦汗用的帕子,下雨天头戴斗签,身披蓑衣,边劳动边演唱。玄滩薅秧歌的演唱段子极多,如“小小田儿稗子多”“大田薅秧排对排”“打鱼鳅”“小小田儿下陡滩”“五更盼郎”“嫁丫鬟”等。

玄滩薅秧歌源于人们在劳动生产中抒发感情,憧憬生活,表现情态的民歌,因此具有极强的多样性、综合性、完整性、即兴性和民众性。都是民间艺人创作,都是以口传心授的方式进行传承发展,唱词有传承的,但多为即兴创作的。由于其产生于人们生产劳动过程,因此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在大田薅秧劳动中,热闹场面,唱腔悠扬动听,是人民群众非常喜爱的一种传统艺术表现形式。是研究当地人们生活情态、生产方式、社会发展的材料。它与人民的富裕程度、经济发展、生活情态紧密相关,对研究当地社会发展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所谓“衣食足而礼仪兴”,它的兴衰程度与人们所处的地域环境、社会层面以及生活状况紧密相连。

唐代“诗豪”刘禹锡为民编撰《竹枝词》,今天成为泸州非遗

所谓薅秧,也就是人们在生长着秧苗的田间进行拔草之类的劳动。挽上裤管,跃进秧田,一股秧水的清凉、一种泥土的芬芳就会缓缓地沁人心脾。薅秧主要是除杂草,水芋荷、鱼草、水竹叶、水葫芦、光棍子、稗子等,都在清除之列。

其实薅头道秧最重要的任务是踩断秧苗的虬根,促进根须更多地分蘖,以便吸收田里的养分。薅二道秧却主要是清除稗子。薅秧活路比较轻松,人的心情也比较活泛,山歌、笑话,龙门阵就款款而来弥漫田间。这边讲“安安送米”,那边就吹“张飞杀岳飞”;有人讲“懒婆娘偷汉”,有人就吹“烧火佬闯鬼”。谁也不当真,吹牛不上税。总之是身闲口不闲,口闲就抽烟,而薅秧歌才是这项农活的主旋律。

唐代“诗豪”刘禹锡为民编撰《竹枝词》,今天成为泸州非遗

正所谓薅秧歌唱词“小小田儿稗子多,扯了一窝又一窝,又要埋头扯稗子,又要抬头唱山歌……”前面也曾说到薅秧歌其唱腔主要分为高腔、四平腔和喊歌。其中高腔音域宽广,节奏自由,使整个演唱高亢嘹亮,俗称为“吼薅秧歌”。表演形式主要有一人领众人和,或齐唱或对唱。

玄滩薅秧歌的歌词大多为即兴创作,歌词内容大多为状物抒情,说农时、谈生产、表生活、抒恋情之类的。如唱千担哥:“千担哥/脚脚长/爬岩爬坎去望娘/爬一坡/又一梁/走着走着哭一场。”千担哥是一种腿长的昆虫,就是螳螂,俗名猴三。而唱的却是一个娘改嫁后被抛弃的小孩的无尽悲伤。

当然最出彩的是情歌,比如看到女人下河洗衣,就唱:“田头秧子行对行/幺妹下河洗衣裳/天上飞成双燕子/地上变成野鸳鸯。”这时那女人会回骂:“哭你的爹/唱你的娘/笑你妹妹扯麻糖/天上飞来画眉鸟/田头藏着黄鼠狼。”这时男人会得寸进尺:“黄鼠狼就黄鼠狼/偷鸡摸狗上花床/上山变成矮打杵/下河变成槌衣棒。”女人接唱:“槌衣棒,两尺长/先打你爹/后打你娘/生个娃崽没教养/打个歪嘴烂牙腔”。

玄滩薅秧歌极富地方色彩,歌词内容调侃风趣、引人向上,大多贴近时代,贴近生活。比如:“下田薅秧薅四方,一盘萝卜一盘姜。萝卜没有姜好吃,家花莫得野花香。”

今天谈薅秧歌,不仅仅玄滩,相信泸州很多乡镇肯定还有保留,当年云南山歌教都能火,为什么这么有地方民俗特色和文化底蕴的薅秧歌不能走出来呢?我觉得还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问题。一千多年前刘禹锡做了这个开头的工作,一千多年后是不是应该我们这些民俗文化工作者也该来做点工作呢?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