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正史里并没有刘备与汉献帝认亲一事。小说《三国演义》二十二回有相应的记录。
小说写道:次日,献帝设朝,操表奏玄德军功,引玄德见帝。玄德具朝服拜于丹墀。帝宣上殿,问曰:“卿祖何人?”玄德奏曰:“臣乃中山靖王之后,孝景皇帝阁下玄孙,刘雄之孙,刘弘之子也。”
帝教取宗族世谱检看,令宗正卿宣读曰:“孝景皇帝生十四子。第七子乃中山靖王刘胜。胜生陆城亭侯刘贞。贞生沛侯刘昂。昂生漳侯刘禄。禄生沂水侯刘恋。恋生钦阳侯刘英。英生安国侯刘建。建生广陵侯刘哀。哀生胶水侯刘宪。宪生祖邑侯刘舒。舒生祁阳侯刘谊。谊生原泽侯刘必。必生颍川侯刘达。达生丰灵侯刘不疑。不疑生济川侯刘惠。惠生东郡范令刘雄。雄生刘弘。弘不仕。刘备乃刘弘之子也。”帝排世谱,则玄德乃帝之叔也。帝大喜,请入偏殿叙叔侄之礼。帝暗思:“曹操弄权,国事都不由朕主,今得此英雄之叔,朕有助矣!”遂拜玄德为左将军、宜城亭侯。设宴款待毕,玄德谢恩出朝。自此人皆称为刘皇叔。
这一段很详细的记载了刘备的族谱,刘备看似是汉献帝的叔叔,因此得到了刘皇叔的称号。可是正史有这样的记载么?刘备这个皇叔是不是冒认皇亲呢,这个刘皇叔称号有没有水分呢?
实际上正史上并没有刘皇叔一说,史书只是记载了刘备是汉室宗亲,《三国志》记载:先主姓刘,讳备,字玄德,涿郡涿县人,汉景帝子中山靖王胜之后也。胜子贞,元狩六年封涿县陆城亭侯。坐酎金失侯,因家焉。先主祖雄,父弘,世仕州郡。雄举孝廉,官至东郡范令。
裴松之给《三国志》做注时加了一句:刘备本临邑侯枝属也。也就是说《典略》认为刘备是临邑侯的后代,虽然这本书已经失传,但是作为一本野史,而且没有下落,因此这本书的可信度不高。但是裴松之认为刘备身世可疑,否则他也不会写这个注释了。
所谓“汉室宗亲”的身份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珍稀”,哪怕是刘备自称“中山靖王之后”。这位“中山靖王”名叫刘胜,是汉武帝的弟弟,其实在西汉时候被封的藩王很多,他只是其中一位而已。后来汉武帝为了维护中央集权,搞了若干次削藩行动,将大部分成色不足的草头王爷削官免职,先后被裁员的封疆王侯多达近200人。而刘胜的后人刘贞恰恰就在被削藩的名单中,他是刘备的先祖,在被革职以后沦落到涿县并繁衍生活了几百年。慢慢的,涿县刘家家道中落,家谱中断,人丁也逐渐凋零,沦为了普通百姓。除了依然姓刘之外,已经找不出和“汉室”的任何关系了。所以说,刘备顶多能算是皇帝家的远亲,而且是一个偏枝远房,远得都不知道哪里的一个“远亲”。
刘备的底子太差,比不得那些有地有兵的大诸侯,起步也太晚,等他稍微混出点名气来的时候别人都把天下瓜分得差不多了。不过刘备还是慢慢树立起了自己的招牌,手下拉起了一支队伍,身边也聚了些人才。虽然实力不强,兵不精将不猛,经常打败仗逃命,还动不动头靠在大诸侯的门下,但至少刘备从未让毁灭性的打击发生在自己身上。哪怕是在形势再凶险,自己再狼狈的时候,他也能安然度过,并在短时间内又将队伍重新拉起来。能够做到这点,除了刘备本身的眼光过人很政治能力突出之外,“仁义道德”的形象和“汉室宗亲”的身份,也是两个必不可少的因素。
在我国,冒认皇亲是杀头大罪,在东汉时期很重视家世。可是在东汉末年,乱世兴起没有人在乎这个。正史里并没有此记载,也没有汉献帝和刘备认亲的环节,所以能证明刘备是汉室宗亲的只有家谱了。
家谱证据没问题,事实上刘备也没有必要冒认,因为当时都有家谱和宗族世谱,只要拿来一对就可以对上,顶多就是刘备的家谱有点乱,可能会有记载错误或者混淆,但是其应该是汉室宗亲无疑,古代虽然没有户口,但是冒认皇亲可没那么简单。那个时候还是很注意传承的。所以刘备被称为刘皇叔是假,但是他是汉室宗亲是真,他没必要冒认皇亲。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请订阅“源稚生”。本文系作者原创,不尽之处请指正,欢迎大家多多点赞和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