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认识下今天的故事主人公刘基,字伯温,今浙江文成县人。自幼聪慧过人,且十分好学,阅读速度极快,据说七行俱下,过目不忘。12岁就考中秀才,被称为"神童"。二十三岁的刘基赴元朝都参加会试,一举考中进士。可以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考神加学霸。在文学史上,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
刘基博通经史,尤精象纬之学。在元朝当政时,仕途多舛,父母官的他被当地富绅欺负差点丢了性命,就归隐山里。后得朱元璋赏识,派人三请出山。隐居的刘基被朱元璋请出山之后,针对当时形势,筹划全局,向朱元璋提出避免两线作战、各个击破建的策略。辅佐朱元璋集中兵力先后灭陈友谅、张士诚等势力,共参与军机八年。
在陈友谅攻陷太平后,气势极为嚣张,意欲东向攻打朱元璋。敌强我弱的背景下,朱元璋帐下各位大将感觉打不过啊,想退缩了,有的劝朱元璋投降,有的建议他避其锋芒,退守为主。朱元璋也一下拿不定主意,有点犯怵。此时刘基站出来了,慷慨激昂,表示要与君共患难,向朱元璋进言,凡是提出投降的或或者想跑的,都杀掉。他们这是革命决心不够啊,危言耸听,扰乱军心。
刘基敢这么建议,心里肯定是有的底。朱元璋一听也觉得是的勒,不能带头摇摆啊,革命要是胜利了,我就是皇帝啊!遂问刘基有啥好的建议。刘基说:"天道后举者胜,吾以逸待劳,何患不克,莫若倾府库,开至诚,以固士心,伏兵伺隙击之,取威制胜,以成王业,在此举也"。什么意思了?就是陈友谅这个人骄气冲溢,目空一切,根本谁不放在眼里,我们可以利用其骄傲自满、听不进不同意见的时机,诱敌入伏,一举重创之,灭其锐气。
这个时候的朱元璋,刚刚建立自己的政权,百事待兴,又突临强敌、内部看法不一的危难紧急关头,刘基寥寥数语,拨开迷雾,点破形势,让朱元璋一下子惊醒。"干,就一个字,撸起袖子加油干。"这一建议可谓是救了朱元璋的宏图大业,为明开国铺开了路。
他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因而驰名天下,时人比之诸葛亮。中国民间广泛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
可见刘基是位贤臣,军事才能过硬,有两把刷子。为什么我会说比之"诸葛亮"的刘基,死于太聪明?且听我下面的几点分析。
首先要提到的是朱元璋支援韩林儿,救回一个拖油瓶这件事。当时情景是这样的,张士诚派大将吕珍包围了韩林儿、刘福通所在的安丰(今天的安徽寿县),刘福通请求朱元璋救援。那时的朱元璋还未称帝,自称吴王,名义上归韩林儿管。现在韩林儿和刘福通陷入险境,朱元璋当然不能坐视不理,要亲自出马,与徐达、常遇春率军前往安丰。自认为可以救了刘福通,多一名大将,自己势力也会随之扩大。
刘基却反对这种冒险,认为"汉、吴伺隙,未可动也",就是担心陈友谅、张士诚趁机攻打南京。还有另一层担忧,就是成功救援后如何安置韩林儿?屈尊之下?每天磕头行礼?但是朱元璋没听进去,执意出兵。事实证明,刘基的担忧是明智的。赶去救援的朱元璋晚了一步,刘福通战死,主要兵力被摧毁,就带回来了个小祖宗韩林儿,与此同时陈友谅大军也攻了过来。朱元璋可谓是狗拿耗子惹了一身骚。也不得不佩服刘基先见之明,不过还回来的重用,而是想到另一层,以后他也可能这样对我?太聪明的人不好,不能重用。这也是明朝建立后,只被封了伯爵的一个重要原因,俸禄只有徐达、李善长等六大公爵二十分之一不到。
真正让朱元璋弃用刘基的,还是接下来要讲的这件事!李善长倒台了,谁担任丞相了?朱元璋找来刘基,和他聊聊这事。首先问到杨宪合适不,刘基知道这是在试探他,杨宪和刘基的关系向来很好,为了避嫌他说,杨宪有做相的才能,但没有做相的气量。宰相,保持心境像水一样的清明平正,用义理作为执行权利的标准,而不掺杂个人私见,杨宪却不是这样。太祖问他汪广洋行不行,刘基说:这个人气量狭小几乎超过杨宪。太祖又向他问胡惟庸,刘基说:好比驾车,害怕掀翻车辕。后来,杨宪、汪广洋、胡惟庸都出事被杀。以朱元璋的聪明,也知道这些人不行,对待刘基的回答还比较满意,接下来他又问你觉得自己做宰相怎么样?可能紧绷的神经松懈下来,没有意会到朱元璋何意?自谦也不行,说自己太疾恶如仇了,又不耐烦处理繁杂事务,如果勉强承担这一重任,恐怕要辜负皇上委托。天下何患无才,只要皇上留心物色就是了。
朱元璋听过之后,觉得刘基这个人太过狡滑了,问了半天,没有实质性建议,根本就是在和稀泥。此人不仅有才华,还精于权谋之术,对我大明可能是一个潜在危害,还是不能重用!也不再信任刘基了,慢慢让刘基疏离权势。
刘基身体也不争气,开始生病。洪武七年,朱元璋知其病重,赐归田里,胡惟庸受命登门赐给其中药。这不是黄鼠狼给鸡拜年,不安好心,胡惟庸可是自己的死对头。当那碗浓黑中药汁端在他床头时,他绝望了,知道这或许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从出仕转瞬即逝七年半,自己的人生是多么短暂!真是悲哀欲绝啊!
在文臣之中,刘基算的上最聪明的谋臣,知天文,懂地理,还玩的了权谋。朱元璋见到这个比自己还要聪明的人,哪里放的下心!为保朱姓江山的永固,"非我族类,其心必异"。除之以绝后患,最为合适不过。就这样刘基一病不起,死因太过聪明。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
-
朱元璋赞刘基为什么?_
先认识下今天的故事主人公刘基,字伯温,今浙江文成县人。自幼聪慧过人,且十分好学,阅读速度极快,据说 七行俱下,过目不忘。 12岁就考中秀才,被称为"神童"。二十三岁的刘基赴元朝
-
朱元璋宰相刘伯温_朱元璋为什么想杀刘伯温
朱元璋请大臣吃饭,刘伯温看到桌上的杯子,叹道:皇帝要大开杀戒 from 飘雪楼主的历史课 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传奇皇帝,他出身贫苦农民之家,当过放牛娃、做过和尚、当过乞丐,从底
-
刘伯温的十大预言还有几个没实现_预言家刘伯温是哪个朝代的人
能预知天下事的刘伯温,为何没能安排好两个儿子的命运 刘氏,在历史上是大族,不仅出了刘邦、刘彻、刘秀、刘备等诸多能君,也有不少名垂青史的能臣,譬如,让世人佩服的就有明朝的刘
-
历史上刘伯温和朱元璋的关系_朱元璋和刘伯温是不是一个朝代的人
元末明初,能人辈出,尤其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身边,更是能人云集! 远的不说, 单说帮助朱元璋取得江山的刘伯温,就已经足够“牛掰”。 朱元璋 话说在民间,刘伯温早已是“神一样”
-
朱元璋被谁灭的_朱元璋多少年打下江山
一 刘基,字伯温,明朝开国元勋,曾经任御中丞。因为他机智多谋,经天纬地,预知古今,是位奇才,因此后人常常把他与张良,诸葛亮相提并论。 元末,群雄逐鹿,而朱元璋就想如鱼得水一
-
刘基的主要代表作_朱元璋称刘基当今文章第一
刘基又称为刘伯温,他是我国元末明初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更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他的很多文学作品流传至今,广受传颂。刘基从小就是一名神童他12岁就考中了当地秀才,在短短数
-
刘伯温死之前留下什么_明朝开国功臣刘伯温结局
刘基字伯温,处州青田县南田乡(今属浙江温州市文成县)人。说起刘伯温,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他足智多谋堪比三国诸葛亮,后世对他评价很高,所谓“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
-
刘伯温在明朝地位_明朝军师刘伯温的智慧
导语: 历史上有诸多朝代,而这些朝代也各有特色,说到明朝相信很多人都非常了解。虽然它在众多朝代里面算不上是最鼎盛的,但是也非常有志气,因为它跟其他朝代不一样,从来没有割让
-
朱元璋为什么杀了李善长_朱元璋为什么要杀掉已是暮年的李善长?
李善长是我国明朝时期著名的人物,他是我国明朝的开国功臣,他从小就爱读书,所以很有智谋,在朱元璋起义之后他跟随朱元璋征战沙场《元史》和《太祖训录》。 作为明朝时期位极人臣的
-
历史上的刘伯温简介_刘伯温后人有出名的吗
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 上面这段话,是中国民间对于刘伯温的评价! 在中国民间,刘伯温是神一样的存在, 其神机妙算,运筹帷幄的形象 ,
-
刘伯温斩断了青海龙脉_刘伯温斩龙脉为什么放过长白山
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皇帝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利,他们被称为“真命天子”,身体被称为龙体,他们的衣服上有专属的龙的刺绣,坐的椅子也是龙椅,这都是皇权的象征。在朱元璋称帝期间
-
朱元璋和刘基的最后一次对话_朱元璋怎么对刘继祖
刘基,号伯温,心思缜密,足智多谋,是朱元璋夺天下、建明朝的第一谋士。 战场上,刘伯温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在许多重要的决策中,他极其准确的判断力起到了制胜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