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墉,他乾隆十六年(1751年)中进士。刘墉的书法造诣深厚,是清代著名的帖学大家,被世人称为“浓墨宰相”。
说起刘墉大家都会想起来《宰相刘罗锅》。所以我们对他并不陌生。清初诸帝均通翰墨,康熙雅好董(其昌)书,乾隆偏爱赵(孟)体,臣下群起风从,竞相模仿。刘墉亦受时风影响,自幼承家学,从董其昌、赵孟入手,学得轻巧玲珑之姿。其用笔轻盈可人,深得二人之旨。
刘墉中年力法苏东坡,上追二王、钟繇诸家。人们熟悉的刘书风貌主要植根于此。刘墉晚年从帖学中走出来,欣赏并接受碑学,孜孜不倦地研习北碑版,可谓衰年变法。晚年之作稍瘦,异于中年。刘墉书法主要受赵、董、苏的影响,其中以苏东坡为尤。在《清爱堂石刻》和《英煦斋刘文清公书》中有临赵、董、苏、颜、二王、钟繇诸家之作,此外还出现了黄庭坚、薛道祖、米芾等人字体,可以推断刘墉遍涉诸家,博采众长,决不满足于上述数家。刘墉书法主要取苏东坡、颜鲁公之厚,兼具董、赵书法之清,同时又遍求诸家,形成了渊雅醇厚、法度井然、挥洒自如的书法风格。刘墉遗世墨迹以楷、行草为多。刘书主要有三大特点:一曰肥,二曰厚,三曰静。
刘墉书法的风格和明代以来。帖学传统最大的不同之处,便是他不追求一般学帖者。习惯的流畅婉丽和纵肆跳宕。而是以丰腴浑厚的点画。率意松散的结字和浓重的墨色。成功地营造出一种雍容静谧。甚至还带有一些慵怠落拓之相的美感。刘墉擅长楷书、行书,同时也能写榜书和小楷。他喜用硬笔短毫,书法丰腴淳厚、落落大度,其用墨浓厚扎实,不露锋芒;字体丰满,外柔内刚,貌丰骨动,别具一格,被誉为“精华蕴蓄,劲气内敛,浑然太极,包罗万象。刘墉书从颜真卿出,但较之颜氏更显圆润浑厚,作书喜用浓墨,遂有“浓墨宰相”之称而且刘墉在七十岁时又学碑刻,对魏碑等字开始学习也许想超越自己,这些也只有他自己知道。
乾隆20年,远在西北边陲的其父刘统勋因一纸疏奏而遭灾祸,刘墉及其家人均被株连。家产也被查抄一空。入狱后面对着徒有四壁的牢房。不知刘墉都在想些什么?一个多月以后获释出狱的刘墉。即在自己的日记中提醒自己。今后为官为事要切记。敏于行讷与言的圣训。三思而后行。那一年,刘墉36岁,也许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刘墉的为官之道,发生变化了。刘墉的一生,除了为数不多的诗词外,几乎没有留下任何其他文学作品,这可能就与他慎守讷于言有很大关系。
刘墉的这种性格在他的书法中也有所流露,清裨类抄的作者徐珂就评价他的字是,殆如浑然太极,包罗万有,人莫测其高深耳。那为什么他这个字很粗,他不让人感觉是墨猪呢。我们来解释一下就是他所写的这个字含有骨力所谓的骨力就是他字的间架结构和笔画很到位。所以说虽然粗他不让人感觉没有骨力,像墨猪肉一样不给人这种感觉。另外,刘墉的字他有种内敛的倾向,就是那个力量往里收,所以当你看到刘墉的字你会感觉他非常有力量。但是他的力量是往里收他不是向外发的那种。所以说他给人的感觉,就是温柔敦厚,就是说看着这个人很有力。他的力都在里面。
连写字都不露棱角的刘墉,把自己包裹得严严实实。他的书法乍一看笨拙软弱,全无法度,但若细细品味,则点画转折全由古人法度而来,而且举重若轻,转化巧妙而不留痕迹,丰富肥厚中藏遒媚之趣,平淡舒缓外露雍容志向,似乎在简练的外表下隐藏着深不可测的丰富内涵。
嘉庆朝非常有名气的书法鉴赏家包世臣和刘墉是多年的老朋友,他在他的著作《艺舟双楫》中记载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刘墉每当对客挥毫作书时,所用的执笔法是大拇指与食指成圆圈状,也就是所谓“龙睛之法”,以向人显示自己纯运腕力,而当他自己闭门作书的时候,则又是另一番情景,“笔如舞滚龙,左右盘旋,管随指转,转之甚者,管会掉到地上”,只有他自己一个人的时候,才能随心所欲。刘墉有一个学生。这个学生的岳父是当时和刘墉齐名的大书法家翁方纲。翁方纲这个人,他一贯强调。书法笔笔有来历。也就是说,处处要以古人为典范。就是有一次这个学生问岳父翁方纲说。你对刘墉的书法怎么看?翁方纲不以为然。就告诉他,说你去问问你的老师。他的书法哪一笔是从古人来的。这个学生果然去问了他的老师刘墉。刘墉想了一会儿说。你也回去问问你的岳父他的书法哪一笔是他自己的?
古人评价刘墉的书法。50岁时,书精湛,圆,美中有璞。70岁以后造诣达到了高峰。明末清初,一种光洁,乌黑,方正大小一律的官场书体大行其道。这书体被称为馆阁体。而馆阁体就是一种实用的书体要求是必须既传统又严格完全掩盖了书写走本市人的风格和特点。而书法艺术最讲究的书法家本人的,他的个性精神的流露。但是馆阁体呢,无疑是和这一点是背道而驰的。但是由于帝王的喜欢,而且帝王朝廷当时出于对思想禁锢的要求,馆阁体这个风浪就愈刮愈烈。以至于到了后来,学子们如果写不出一手好的馆阁体,连考试的成绩都会受到影响。刘墉以自己的艺术实践和胆魄。首先突破了馆阁体的束缚。创作出了新的书法面貌。
而刘墉到了70岁以后,又开始潜心于碑派书法的学习。这里我们介绍一下碑派书法是指重视汉魏南北朝的碑版石刻的审美主张,以及主要的碑刻为取法对象的创作风气这时候的刘墉已经被誉为帖派书法的集大成者。也许他已经感到了帖学的局限,也许是学习碑派书法的风气,已经开始在整个社会蔓延。他已经预感到碑派书法以其强劲的生命力,将会代替帖派书法,他不甘心被时代所抛弃,但这个时候刘墉已经年迈力衰,这对于他来说,不能不是一个遗憾。康有为赞其为清朝“集帖学之大成者”,因而,撰写本文不仅是对刘墉书风独特价值的探析,也对清代书法研究有着整体的观照,而且由书法延及到对人对时代的美学思考,对当今书法创作的理论和实践都有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
- 上一篇:苏州爬山攻略_苏州市爬山最好的地方
- 下一篇:吉林桦甸新闻头条_桦甸扫黑除恶抓谁了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
-
刘墉人们称其是什么_清代刘墉的诗
刘墉,他乾隆十六年(1751年)中进士。刘墉的书法造诣深厚,是清代著名的帖学大家,被世人称为“浓墨宰相”。 说起刘墉大家都会想起来《宰相刘罗锅》。所以我们对他并不陌生。清初诸帝
-
灵隐寺有一副对联写的是什么_杭州灵隐寺有一副对联写尽人生作者是谁
在今天浙江杭州的灵隐寺,挂着这样的一副对联,历经1700多年的风风雨雨,说尽了千古人生之道! 坐落在西子湖畔的杭州灵隐寺 人生哪能多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 这短短的两句话,却是饱含
-
刘墉书法精品集pdf_刘墉书法精品集二手旧书
刘墉(1719年 - 1804年),字崇如,号石庵,清朝政治家、书法家,大学士刘统勋长子。祖籍安徽砀山,出生于山东诸城。清代著名的帖学大家,因为他的书法善于使用浓墨被世人称为"浓墨宰相",
-
书法家刘墉历史简介_书法家刘墉作品特点
刘墉(1720年-1805年1月24日/25日),字崇如,号石庵,出生于山东诸城。清朝政治家、书法家。大学士刘统勋长子。 乾隆十六年(1751年)中进士,历任翰林院庶吉士、太原府知府、江宁府知府、
-
我想对苏东坡说的话_苏轼和李白是朋友吗
作者:刘永 台湾诗人余光中曾说:“旅行,我不想跟李白,因为他不负责任,没有现实感;我也不想跟杜甫,因为他太苦哈哈,恐怕太严肃;而苏东坡就很好,他很有趣,我们可以做很好的朋
-
刘海粟书法作品欣赏_刘海粟书法作品拍卖价
刘海粟被美术界公认为我国新美术教育的开拓者和现代艺术教育的奠基人。因画名太甚,掩盖了其在书法上的艺术成就。 刘海粟(1896~1994年),初名磐,字季芳,后改名“海粟”。刘海粟出生
-
乾隆和刘墉年龄_清代康熙年间,大学士、宰相
刘墉家族是当时的名门望族,其曾祖父刘必显是顺治年间进士,祖父刘棨曾担任四川布政使,父亲刘统勋则是乾隆朝的一代名臣。刘墉成长在名门相府,家族成员世代为 官,自小受到良好的教
-
刘海粟美术馆近期展览_
图说:小校场年画 主办方供图 从本周四开始,刘海粟美术馆将逐步推出“刘海梳美术馆夜场计划·海粟讲堂”,吸引观众吃完晚饭后,前往美术馆里学习充电。活动邀请中青年艺术家、策展人
-
书法家刘墉作品特点_刘墉书法真迹价格
刘墉《录杜甫赠李白诗页》纸本行书 18.5×11.7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 秋來相顧尚飄蓬。未賦丹沙愧葛洪。痛飲狂歌空度日。飛揚跋扈為誰雄。(劉墉款題)試硯書。石菴居士。 刘墉《临颜
-
苏东坡传第六章_苏东坡传第二十章赏析
第二十四章:二度迫害 在元佑八年(一○九三)秋天,有两个女人逝世,就是苏东坡的妻子和当政的皇太后,我们几乎相信两个女人都是苏东坡的守护神,说来似乎神秘难解。她俩的去世和苏东
-
柳公权行书_柳公权书法字典
柳公权小楷欣赏《唐柳河东郡公书》,自署出自《玉山堂四珍》 ------------------------------------------ 弘扬书法文化,分享书法内容,更多精彩请关注微信号:shufay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