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皇族知多少 第一次划分 宗室与觉罗
清代官方的谱牒认为爱新觉罗氏只存在兴祖直皇帝一支后裔,其后果即是在入关之前,对于大汗的家族爱新觉罗氏,一般统称为“六祖子孙”。
所谓“六祖”,指的是兴祖直皇帝的六个儿子,即第一子德世库,第二子刘阐,第三子索长阿,第四子景祖翼皇帝觉昌安,第五子包朗阿,第六子宝实。因为法理上认为爱新觉罗氏只存在兴祖直皇帝一支,故而兴祖的六个儿子的后代,所谓“六祖子孙”,便直接等同于所有爱新觉罗氏后裔。
直到天聪九年之前,所有爱新觉罗氏子孙还是统称为“六祖子孙”的,汉文中称皇族为“宗室”,故而当时有“宗室六祖子孙”的称呼方式,这里可以看出原本是把他们一概算进“宗室”之内的。
(“六祖”示意图)
到了天聪九年(1635年)正月二十六日,后金大汗皇太极又下了一道诏书,他这样说道:
宗室者,天潢之戚,不加表异无以昭国体,甚或两相诋毁詈及祖父,已令系红带以表异之。又或称谓之间尊卑颠倒,今复分别名号,遇太祖庶子俱称阿格,六祖子孙俱称觉罗。凡称谓者,就其原名称为某阿格、某觉罗。
这个版本的翻译比较文辞化,另外还有一个翻译版本则更接近原意一点:
唯恐下面的众人粗鲁狂妄地骂汗的宗室的人,因此要建立系做标志的红腰带。唯恐上下称呼颠倒,要分别名称。以前汗下面的儿子们称阿哥,六祖的子孙们称觉罗。所有呼唤的人,随着叫那人的原名,再加上阿哥或觉罗。(1979辽宁大学历史系《汉译<满文旧档>》)
从此可以看出,从天聪九年开始,“六祖子孙”的范围发生了变化,太祖努尔哈赤本人的后裔从中独立了出去,并且新的“六祖子孙”有了新的称谓——“觉罗”。这里还体现出来,当时皇族已经有了“系红带子”的特权标志。
(天聪九年划分)
之后到了崇德三年(1638年)八月初五日,已经称帝的皇太极授意礼部讨论爵位和皇室称谓以及礼制问题,之后下达了两道旨意——
礼部和硕豫亲王奉命定:自祖父福王以后子孙兄弟,视其功德,共分就等,一等曰和硕亲王,二等曰多罗郡王,三等曰多罗贝勒,四等曰固山贝子,五等曰镇国公,六等曰辅国公,七等曰镇国将军,八等曰辅国将军,九等曰奉国将军,凡不入此等者曰宗室。宗室着束黄带,凡书名唤名,俱称宗室某官员,宗室某人。宗室见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镇国公、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等须下马,见超品一等公以下诸人,虽系大员,毋庸下马,错道而行。凡有压抑伤害他人,詈及父母者,科以重罪,永著为例。
礼部和硕豫亲王奉命定:六祖子孙世称觉罗,觉罗着束红带,凡书名唤名,皆称觉罗某官员、觉罗某人。觉罗高官,视其品级下马,无职人见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镇国公、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等俱下马,见超品一等公以下,固山额真、承政等级官员则避于旁,不必下马,再下官员不避,错道而行。
可以看出,这两道旨意将“觉罗”的范围进行了修改,将福王(显祖宣皇帝塔克世)的子孙称为“宗室”,系黄带子,而其余兴祖后裔则称为“觉罗”,依旧系红带子。
于是,从崇德三年开始,清代皇族正式分为了“宗室”和“觉罗”两部分,最直观的即可以通过带色来区别,这也是清代皇族的第一次大类划分。
(崇德三年划分)
细究其原因,“宗室”和“觉罗”的划分,本身有着区分远亲、近亲的初衷,但是为何单独将显祖系之外的皇族划出去,应该跟太祖起兵初期“六祖子孙”的作为有关。
(少见的红带子大臣画像)
当年太祖刚起兵时,觉罗各支纷纷反对,龙敦(“三祖”索长阿第四子)集合了大祖、二祖、三祖、六祖的后裔誓于祖庙,约定谋杀太祖,并使出了暗杀等手段。之后,他们还谋杀了太祖的妹夫等,给太祖带来很大打击。后来太祖势力逐渐强大,觉罗各支才逐渐归附,但是在数次战役时,觉罗诸将均畏敌退却,使得太祖极为不满,直到太宗继位之后,觉罗后裔才逐渐凸显出比较正面的辅助作用。所以说,六祖子孙虽然是太祖的同族,但是其关系并不算亲近,这也直接影响了“觉罗”在清代的地位处于“类皇族”的结果。
至于宗室,其内部后来又进行了几次划分,我们会在后文中具体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