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文如其人”,意思是一个人的文章和他的品行相辅相称,反过来,一个人的文章也能体现一个人的品行。这话虽有一定道理,但并不绝对。古往今来,有才无德的例子并不鲜见。比如,今天文章的主人公范晔,就是个德、才背离的“双面人”——
论文章、才气,他才华横溢,是南北朝时期有名的文史学家,其撰写的《后汉书》,文辞优美,简洁流畅,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并称“前四史”,成为流传千古的史学巨著。
论做人、品行,他一生贪财好色,追名逐利,不忠不孝,劣习缠身,实在令人大毁三观。
范晔都做了些什么呢?
仕途遭贬,著书留青史。和大多数人相比,范晔其实是个幸运儿:他出身士族大家,祖上都是朝廷高官。其父范泰是南朝刘宋三朝元老,官至侍中、车骑将军。
范晔是父亲和小妾生的小儿子,母亲上厕所时出生,不小心头部坠地被砖块碰伤,所以父亲给他取了个小名叫“砖”,因是庶出,后来被过继给无子的伯夫范弘之,家庭条件也非常优越。
范晔从小就聪明好学,博览群书,书法、文章、音乐都很出色,加上出身豪门士族,在讲究出身的魏晋南北朝时期,仕途也一帆风顺。刘裕建宋后,先后出任相国掾、冠军参军、秘书丞、尚书吏部郎等官职,可以说仕途顺利。
年纪轻轻就有如此丰富的从政阅历,范晔不免春风得意,甚至“忘形”,开始暴露出狂妄放纵、心高气盛的性格弱点,我行我素,什么也不在乎。
公元432年,彭城王刘义康的母亲去世,下葬前夜,刘义康和亲友们忙于料理丧事,范晔却和几个好友在其弟弟范广渊(时任司徒府祭酒)那里饮酒作乐,并打开窗户听着搀歌,恣意取乐。刘义康得知后大怒,将其贬为宣城太守。
仕途遭贬的范晔,到宣城上任后,心情极度郁闷。失落之际,就把精力投入到整理史书资料上。他根据已有的东汉史料,博采众长,悉心整理,并大胆创新,终于编撰出一部结构严谨、文辞精美的纪传体史学巨著——《后汉书》。“不得志,乃删众家《后汉书》为一家之作,至于屈伸荣辱之际,未尝不致意焉。”(《南史》)
该书上起东汉光武帝元年(25年),下至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共195年的史事,成为后世了解、研究东汉历史的最权威史料,被后世文史学者称为“体大思精,信称良史”(国学大师陈演恪),“属词丽密,极才人之能事”(清代学者王先谦)。
贪财逐势,谋反丢性命。南北朝时期虽是乱世,但朝廷重视文才,文学之风盛行,出了一大批颇有盛名的文人学士,如南梁武帝萧衍、萧统、萧绎父子,一代辞宗沈约,山水诗人谢灵运等。宋文帝很看重范晔的才学,后来又提拔范晔做了左卫将军、太子詹事。
但他心高气盛的性格一点没改,连皇帝老子都不放在眼里。经常犯错被弹劾,宋文帝爱惜他的才华,都没有深究。宋文帝知道他精通音律,好几次暗示让他弹奏乐曲听,他都假装不知。一次宋文帝酒兴正高,对他说:“我想高歌一首,你来为我演奏。”范晔这才勉强答应。但宋文帝歌声刚落,范晔的弹奏就马上停止。
“善弹琵琶,能为新声。上欲闻之,屡讽以微旨,晔伪若不晓,终不肯为上弹。上尝宴饮欢适,谓晔曰:“我欲歌,卿可弹。”晔乃奉旨。上歌既毕,晔亦止弦。”(《宋书》)
当时,彭城王刘义康权高势重,宋文帝担心其野心膨胀,找了个借口将其贬职外调。散骑员外郎孔熙先因仕途不得志,刘义康又有恩于他家,就私下联络人员,密谋反叛,立刘义康为帝。
范晔此时掌管禁军,是皇帝亲信。为了拉笼范晔,他知道范晔贪财逐势,就通过贿赂范晔的外甥谢综,结交范晔。孔熙先经常陪范晔赌博,故意输给其钱财。一来二去,二人成了无话不谈的好友。后来,在孔熙先的鼓动下,范晔终于答应参与谋反。
在谋反策划中,范晔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出谋划策,起草文书命令,成为团伙骨干。公元445年,叛乱团伙计划趁宋文帝给新任官吏举办宴会的时机,动手刺杀宋文帝,但身为禁军头领的范晔临场惧怕,不敢下手,致使错过机会。
团伙成员、丹阳尹徐湛之担心事情暴露受牵连,就主动向朝廷告密揭发了叛乱之事,并说范晔是主谋。宋文帝下令将叛乱团伙全部逮捕,亲自审问范晔,范晔开始不承认,直到宋文帝摆出人证物证,范晔看到自己书写的文书檄文等证据,才不得已承认。
刚入狱时,范晔以为很快就会被处死,情绪低落。因为朝廷深查案件,过了二十多天还没动静,狱吏也故意戏弄他说,只是长期监禁,不会杀头。范晔以为能免死,又开始暗自高兴。“晔本意谓入狱便死,而上穷治其狱,遂经二旬,晔更有生望。狱吏因戏之曰:‘外传詹事或当长系。’晔闻之惊喜”。 (《宋书》)
同在狱中的外甥谢综和孔熙先都讥笑他:“当初谋划时,你意气风发,像个英雄豪杰,现在怎么这么怕死呢?作为臣子,企图弑君叛乱,就是饶你不死,你还有何面目苟活于世?”
最后,范晔和其同伙全部被杀,他的三个儿子也被诛连杀害。
奢侈好色,实乃不孝子。范晔饱读诗书,文采出众,“博学多通,善谈名理”但却德、才错位。他的嫡母(父亲的正妻)病重时,其兄写信让他回去探望,他却迟迟不肯回去。等到嫡母去世,他回乡时却带着歌伎小妾,这在当时是很不孝的行为,御史中丞刘损专门为此事上奏弹劾过他。
“十六年,母亡,报之以疾,晔不时奔赴;及行,又携妓妾自随,为御史中丞刘损所奏。太祖爱其才,不罪也。”(《宋书》)
谋反事发上刑场时,他的母亲和妻子过来见他最后一面,母亲和妻子哭着责备他,他面无表情,毫无愧疚之色。而妹妹和妓妾过来后,他却悲伤满面,痛哭流泪,恋恋不舍。外甥谢综讥笑他,他才停止哭泣。
朝廷抄家时,发现他生活极为奢侈,家里的乐器、服饰、玩物全都贵重华丽,连妓妾的衣服都极为奢华。但他母亲住的屋子却简陋不堪,只是一间堆满了柴草的厨房,他的侄子冬天连被子都没有,叔叔也只有单衣布衫,与范晔的阔绰生活形成了鲜明对照。
范晔是个才华出众的史学家、文学家,他因一部史学巨著《后汉书》而名垂青史,至今为人称颂。但人无完人,他的人品操行,历来为后人所诟病。从他的身上,也体现了人性的复杂化、多面性。他的《后汉书》,褒扬儒家思想,但他的所作所为却与倡导忠孝礼仪的儒学背道而驰。
当然,评价一个历史人物,不能脱离客观的社会环境。范晔所处的南北朝时代,乱世纷争。身处乱世,特殊的社会生活环境,可能会对一个人的性格养成、处世态度产生一定影响,纷乱的时局、名利的追逐、现实的残酷,在各种矛盾冲突的激烈碰撞下,传统道德礼仪可能就被边缘化。
范晔的事迹至少给我们两点启示:一是对一个人的评价要一分为二、客观公正。既看到他的优点长处,也要看到他的缺点不足,不能因为某一方面的特别突出,而掩盖了他的弱点,反之亦然。二是任何时候,都要时刻牢记做人处事的底线。忠孝礼义是我们的优良传统,也是立身做人的基本道德准则,任何时候都不能丢弃,否则,就丧失了为人之道、做人之本。
(参考史料《宋书》《南史》)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
-
写出史学巨著《后汉书》的大才子范晔,为何结局悲惨?
人们常说“文如其人”,意思是一个人的文章和他的品行相辅相称,反过来,一个人的文章也能体现一个人的品行。这话虽有一定道理,但并不绝对。古往今来,有才无德的例子并不鲜见。比
-
黄帝为什么能在涿鹿大败蚩尤?只因有此牛人相助
我国是世界上蚕桑、缫丝、丝绸的原产地,素有丝国之称。而要研究丝绸的起源和发展,就离不开四川,尤其是一位优秀的女性更是和丝绸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这位应该被亿万中国人,乃至
-
商纣王叔父箕子献书,敷陈治国大法《洪范》,事在周武王克商当年
毛天哲《圭鉴录》:箕子陈《洪范》在周武王十二年(克商年) 曰若稽古 ,伏羲受河圗而始作八卦,大禹第洛书次叙为九畴。商周鼎革之际,箕子又衍说増益九畴累言为《洪范》。 《书》曰
-
《后汉书》浓缩的10句精华,读史使人明智!
《后汉书》浓缩的10句精华,读史使人明智! 《后汉书》是由范晔编写的纪传体史书。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后汉书》大部分沿袭《史记》、《汉书》的现成
-
胯下崛起的将军淮阴侯韩信
【档案】 姓名:韩信 外号:兵仙 性别:男 籍贯:淮阴(今江苏省淮阴西南) 学历:无文凭,自学成才 秦始皇焚书坑儒是在公元前213年,所以,楚汉群雄其实少时都曾读过书,韩信肯定也是读过
-
黄帝小故事(一):黄帝出世 名曰轩辕
同根同祖同源 和平和睦和谐 己亥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将于2019年4月7日(农历三月初三)在新郑举行。郑州新闻综合广播推出融媒体特别策划《黄帝小故事》。 《黄帝小故事》依据历史典籍,
-
《鸿门宴》中座位的安排,可以看出项羽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鸿门宴》可以说是家喻户晓的故事,故事自始至终围绕“项羽是否杀刘邦,刘邦是否活命”展开,可以说是把量大阵营的人物刻画的活灵活现,整个场面是惊心动魄,刀光剑影,明争暗斗,
-
夏王朝初期的百年复国史,只为后世说明了这一个问题
元代名臣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一语道破天机似的将历代王朝兴衰更替中,人民百姓的苦难,总结的赤裸裸,血淋淋,入木三分。 其实,老百姓也不是那么
-
鸿门宴选自史记_鸿门宴选自《史记》 作者
图片来源于网络 鸿门宴前夜|选自《资治通鉴》 汉高帝元年(乙未,公元前206年) 【原文】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张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与俱去,曰:
-
鸿门宴项羽为什么不杀刘邦议论文_项羽鸿门宴放走刘邦的故事
对于项羽,历史上有这两首诗最为人所知晓: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胜败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 对于项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