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天哲《圭鉴录》:箕子陈《洪范》在周武王十二年(克商年)
曰若稽古,伏羲受河圗而始作八卦,大禹第洛书次叙为九畴。商周鼎革之际,箕子又衍说増益九畴累言为《洪范》。
《书》曰:"惟十有三祀,王访于箕子。"箕子敷陈《范》于周武王,所言乃商及商之前古圣人治天下大法之总结也。
后儒据司马迁所记以为是克商后二年之事,则取武王克商在十一年。而刘歆据《书序》,以为即在克商之岁,因移克商事于武王十三年。二者皆误也。
刘歆误在未知"年、祀"纪年有别也,而后儒之误,在于未能理清武王克商乃十一年伐殷逾年之事尔。
《史记周本纪》云:"十一年十二月戊午,师毕渡盟津,诸侯咸会。"武王乃作太誓,次后言"二月甲子昧爽,武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乃誓。"此处为跨年记事,则武王克商显然当在十二年。
今存《泰誓上》小序称"惟十有一年,武王伐殷。一月戊午,师渡孟津,作《泰誓》三篇。"又本序言"惟十有三年春,大会于孟津。"此处显见有捍格。
据《汉书律历志》知,刘歆以为"还归二年,乃遂伐纣克殷,以箕子归,十三年也。"则本序或原为"惟十有三祀春",此处或被刘歆误改乎?
"惟十有三祀"乃文王祭祀年,刘歆不达其意,误会为武王纪年。唐孔颖达正义云箕子陈王之事在"惟文王受命十有三祀",则又谬之千里矣。
哲以为,文献铜铭中"维某祀"当是指前王薨的第某祀周年,亦可用来纪年,但与时王纪年会出现序差一年。
《逸周书•大匡解》"惟十有三祀,王在管。管叔自作殷之监",与《今本竹书纪年》"(武王)十二年辛卯,命监殷,遂狩于管"所记为同一件事,说明武王十二年就是文王十三祀。
汉孔传曰:"商曰祀,箕子称祀,不忘本。"此言又差矣。周人亦言祀,此在《逸周书》和出土铜铭中皆有类徵。且周初,始革殷命,以文王祀年记事尤为自然,何能以"商曰祀,周曰年"概言之。
恢廓三代史实,解诂不可不慎哉,所关乎非小事耳。惟汉儒一言以误解,致武王克商之事遂杂乱不可考,后世歧说纷呈。
惟见《今本竹书纪年》中,武王克商、箕子陈洪范等诸事多与史实密合,然古今学辈信者寥寥。
先贤班固有预言,夫图书亮章,有待天哲也。故今据年祀有不同解先儒注经之误,俟其源清而后其流可得渐晰也。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
-
商纣王叔父箕子献书,敷陈治国大法《洪范》,事在周武王克商当年
毛天哲《圭鉴录》:箕子陈《洪范》在周武王十二年(克商年) 曰若稽古 ,伏羲受河圗而始作八卦,大禹第洛书次叙为九畴。商周鼎革之际,箕子又衍说増益九畴累言为《洪范》。 《书》曰
-
洪范九畴,彝伦攸叙_洪范是什么意思
老门楼 大禹治水,叩首问天,天乃赐禹九条治世良策,即是“洪范九畴”, 九畴锡,锡同赐。“洪范九畴”: 初一曰五行,次二曰敬用五事,次三曰农用八政,次四曰协用五纪,次五曰建用
-
纣王的王叔们_商纣王是商朝最后一个王吗
在商朝末年,商纣王一改以前商王的节俭,生活十分奢靡;其中商纣王有个叔叔,官至太师,因其封地与箕,故称箕子,他与微子、比干齐名,史称“殷末三贤”;比干是如今人尽皆知的人物
-
五行运行的规律是什么?_周易阴阳五行原理
内容 :根据事物性质和特征做出界定并以此划分五行,总结出 “相生相克” 的思想及规律,并以五行描述解释事物的 运动形式以及转化关系 。 出处 《尚书·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
-
因为济南有许多著名的泉水_济南有很多泉水所以叫什么
济南城内百泉争涌,一向有72名泉之说。实际上,历代诸家所记不尽相同,济南泉水亦不止72处。主城区的趵突泉、黑虎泉、珍珠泉、五龙潭四大泉群和章丘城区的百脉泉泉群是济南72名泉的主
-
刘氏家族辈分排名_刘氏辈份排名
1、彭城堂 在刘氏的众多堂号中,最为著名的莫过于彭城堂。这是因为,彭城是刘姓的共同郡望,也是汉家刘氏的发源地。因此,许多刘氏宗族都将自己的祠堂称为彭城堂,以标明自己为彭城刘
-
刘氏有哪些堂号_刘姓堂号传经堂辈分
刘姓在其繁衍过程中,形成了许多郡望,主要有: 1、彭城郡;2、沛郡;3、弘农郡;4、河间郡;5、中山郡;6、梁郡;7、顿丘郡;8、南阳郡;9、东平郡;10、高平郡;11、东莞郡;12、平原郡
-
春神句芒故事_春神句芒的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
中国自古就有春神崇拜的观念,也沿袭许多迎春、祭春的习俗,但有关春神的神话传说却众说纷纭。或说春神为青帝,或说春神为句芒,或说二者合而为一。也许原始崇拜与宗教混合,衍化出春
-
圣经中劝人向善_道教的劝世经文
道教作为一个组织健全、思想成熟、理论完备的宗教,像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等宗教一样倡导民众扬善抑恶。正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周易》) 劝善是
-
日照香炉生紫烟是哪首诗_日照香炉生紫烟,李白来到烤鸭店,口水
香炉起源于何时,尚未有定论,赵希鹄《洞天清禄集·古钟鼎彝器辨》:“古以萧艾达神明而不焚香,故无香炉。今所谓香炉,皆以古人宗庙祭器为之。爵炉则古之爵,狻猊炉则古踽足豆,香球
-
王阳明致良知原文_如何理解王阳明致良知思想
原文 来书云:“师云:‘《系》言“何思何虑”,是言所思所虑只是天理,更无别思别虑耳,非谓无思无虑也。心之本体即是天理,有何可思虑得!学者用功,虽千思万虑,只是要复他本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