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乐是光辉灿烂的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古典音乐流泻而出的一刹那间,你可以清楚的感觉到在空气中流动的是高山、是流水、是丝竹、是冬雪、是千古的生命,那份说不出、道不尽的感动,就是中国古典音乐之美。
“八音”就是我国最早按乐器的制造材料来对乐器进行分类的方法,最早见于《周礼·春宫》,分为“金、石、土、革、丝、木、匏(páo)、竹”八类:据《新唐书·南蛮·骠传》中记载,唐代“八音”将周制“八音”的“石”、“土”、“木”三类改为“贝”、“牙”、“角”,所以唐制“八音”为“金、贝、丝、竹、匏、革、牙、角”:
编钟是一种大型的打击乐器,就是敲击的,通过对其大小的控制,所敲击出不同的音调,看来这种振幅与频率的关系早在古代就知道了呢!质地多为青铜,上课有花纹。声音清脆,悦耳而有层次,同时也可以气势磅礴。
1978年出土的曾侯乙编钟,共有19个钮钟、45个甬钟以及楚惠王赠送的1个大傅钟组成,总计65件。这些编钟分上、中、下三层,挂在8组钟架上,最小的编钟高20.4厘米、量2.4公斤,最大的一个甬钟高达153.4厘米、量203.6公斤,编钟的总重量约为2567公斤。在钟、架和钩上共有3755字铭文。在古代编钟不仅是上流社会的专用乐器,也是象征权力和等级的礼器,因此,曾侯乙编钟堪称“国宝”。
句鑃(音gou diao)是古时吴越地区的一种以青铜器为主要材质,一套由若干件组成,句鑃其形似钲,有柄可执,口朝上,以槌击之而鸣,一般一套由若干件组成,形状与编钟有些相似。广州南越王博物馆收藏有一套西汉时期的青铜句鑃。句鑃与当时流行的编钟一样,是成编应用的。但它的甬(柄)上无旋、干,不能悬挂演奏,与甬钟、钮钟都不相同。
编磬与编钟形式差不多,在木架上悬挂一组音调高低不同的石制或玉制的磬,用小木槌敲打奏乐。多用于宫廷雅乐或盛大祭典。
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全套编磬共四十一枚,石制,分上下两层悬挂,上层十六枚,下层十六枚,另有九枚可随时调用。1980年下半年,湖北省博物馆和武汉物理研究所合作,将这套2400多年前的战国初期大型编磬复制出来,其发音与原编磬的标音铭文相符,低音浑厚洪高,高音明澈,音色优美而动听,音域达三个八度,这套编磬与编钟密切配合,可以旋宫转调,演奏多种乐曲。其音响效应“近之则钟声亮,远之则磬音彰”。
方响由十六枚大小相同﹑厚薄不一的长方铁片组成﹐分两排悬于架上。用小铁槌击奏﹐声音清浊不等。创始于南朝梁﹐为隋唐燕乐中常用乐器。
方响发音丰满、悦耳,高音区音色清脆、透亮,如同银铃;中音区音色铿锵、华丽;低音区音色浑厚、深沉,犹如钟声。方响长于演奏琶音及各种节奏型分解和弦,以八度同音演奏旋律或副旋律有庄重朴实之感,演奏欢快、流畅的乐曲更具表现力。
琵琶,是一种木质的拨弦乐器。音箱成半梨形,原先用丝线的哦!琵,琶,两字分别是开始是两种弹奏的手法的名称。作为当时西域文化交流的产物,它历史也是相当久远了,秦代的琵琶是长柄圆型的,经过改良形成了新型曲柄琵琶。而弹奏方法也发生了改变,由横抱变成了竖抱。琵琶的发展在唐代呈现出一个高峰,不论在宫廷还是民间,琵琶是十分流行的乐器,涌现了以曹保、曹善才、曹纲、裴兴奴、裴神符为代表的琵琶演奏大家。从《琵琶行》等诗词著作中也大可看出琵琶在当时的地位。代表曲目:十面埋伏 霸王卸甲 昭君出塞 春江花月夜
萧,多为竹萧,细而长,随之后的发展还有排箫。箫是单管竖吹的古老吹奏乐器,箫的音量较小,音质轻柔婉转,恬静优雅,音色圆润,轻柔,舒适给人以心灵的安慰与放松。 箫适于演奏低沉委婉的曲调,寄托宁静悠远的遐思,表现细腻丰富的情感。幽静典雅,回味无穷,知音难遇,陶醉其中。好听的萧曲有《高山流水》《汉宫秋月》《渔舟唱晚》等。
在浙江河姆渡遗址中,考古专家发现了一根骨质发音器,经鉴定是一根骨哨,这就是箫的的前身,距今已有7500多年了。箫的材质一般采用竹制,分为前五后一的六孔箫和前七后一的八孔箫。
由于四孔竖吹的单管箫出自羌中,因此在汉代将单管箫称为“羌笛”。后来经过改良,在箫管上加了一孔,变成五孔,吹奏方式也有竖吹和横吹两种。魏晋时期,竖吹的单管箫演变为六孔,当时仍称为“笛”。直到宋元时期,逐渐将排萧、箫、笛进行了明确的区分。
在许慎的《说文解字》中记载:“笛,七孔,竹筩( yǒng)也。”说明早在汉代,已经普遍使用竹制七孔笛了,而笛的吹奏方式和使用技巧与现今完全一致。由于笛音通透善变、活泼明亮、有表现力,笛在乐队中既可以领奏穿插,又可以陈述铺垫,既可以戏剧演奏,又可以说唱伴奏,因此受到人们的喜爱。
在唐诗宋词中,也有笛的身影。杜甫在《秋笛》中咏道:“清商欲尽奏,奏苦血沾衣”,而黄庭坚在《念奴娇》中,感慨道:“老子平生,江南江北,最爱临风笛,孙郎微笑,坐来声喷霜竹。”有了深厚的社会基础,笛从单纯的乐器,逐渐形成了特有的笛文化,影响着后世。代表作品:《姑苏行》《牧笛》《荫中鸟》《春到湘江》
吹孔气鸣乐器。中国古老的横吹竹管乐器。据《周礼‧郑玄注》﹑陈旸《乐书》等书记载﹐均说篪为 6孔(包括上出孔)﹑底端封闭的一种横吹竹管乐器。从战国初曾侯乙墓出土的大小两件横吹竹管乐器来看均与文献所述篪的特徵相似﹐而与笛有异。
篪的演奏方法﹐据长沙杨家湾汉墓作乐木俑与山东南武阳汉元和﹑章和间(公元83~87)画像石来看﹐吹奏时﹐可能双手掌心向里﹐篪身放在大拇指﹑食指之间﹐吹孔与出音孔向上成180°﹐左手食﹑中﹑无名指分别按1﹑2﹑3孔﹐右手中﹑食两指按4,5两孔。
二胡,也称奚琴,胡琴,始于唐朝在明清之后才叫二胡的 。提起二胡,相信很多人都会想到《二泉映月》吧!二胡是一种拉弦乐器。唐代诗人岑参的诗中有“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说明当时二胡已经相当普及了。而元朝的《元史·礼乐志》中,描述了二胡的制作过程,“胡琴制如火不思,卷顾龙首,二弦用弓捩之,弓之弦以马尾。”
宋代,著名科学家沈括在《补笔谈·乐律》中,记载了有关二胡的一个故事,“熙宁中,宫宴,教坊伶人徐衍奏嵇琴,方进酒而一弦绝,衍更不易琴,只用一弦终其曲。”说的是在一次宫廷宴乐中,乐师徐衍为皇帝大臣演奏二胡,一根弦突然断了,徐衍用另外一根弦弹完了曲子。可见当时二胡弹奏技巧已十分娴熟。
同样也会有很多人会被其感染情绪,那样的旋律竟是像锤子一样的它。而且二胡的推广度也其他乐器无法比拟的,适合很多的歌曲风格。同时也受到现在的一些歌手的喜爱。同时,它也具有很浓的民族特色。
埙,在吹奏乐中,埙可是属于最古老的一种,它的发展时间段可是商周时期,有人推测最开始它是与古人民吸引猎物有关的,之后才慢慢发现成了一种专门的乐器。最初的时候也是由石头和兽骨制成,再变为陶土制成。它的大小也是在乐器偏小的,自然比不上编钟。但它的价值可一点都不比编钟小。也是满满体现了我国之前的古代先人们的智慧哦!
说起埙,还与一场战争有关。当年,韩信在垓下布下十面埋伏,包围了十万楚军。韩信数次进攻,楚军顽强抵抗。一天夜里,阵阵古朴浑厚的埙音伴随着楚歌,传到楚军耳中,士兵们思乡心切,全无斗志。项羽见大势已去,不得不带着八百骑兵突围,最终自刎于乌江。如今,霸王雄风不再,楚歌委婉依旧。“九月深秋兮四野飞霜, 天高水涸兮寒雁悲怆。最苦戍边兮日夜彷徨, 披坚执锐兮孤立沙冈。”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现在的互联网也越来越发达,可那些古老的东西却越来越被人们遗忘,现在对吉他的熟悉必然比琵琶多,哪些随处可见的吉他班究竟比琵琶班多多少,大家都是心知肚明的。那些文化的流失是我们整个民族的损失,小曲认为大家能够对我们自己的东西有更加的了解。
瑟是古代传统的弹弦乐器,最初有50弦,后来演变成25弦。制作精美的瑟需要把整块木头掏空,另附底板,作为共鸣腔,再装上岳山和琴弦,最后涂漆装饰。秦汉以前,瑟用来礼仪演奏,称为“竽瑟之乐”。魏晋时期,瑟是常见的伴奏乐器。瑟在隋唐时期用来演奏清乐。后来,瑟只在宫廷和祭孔仪式上演奏,逐渐远离人们的视线。
瑟的起源十分久远,在考古发现的弦乐器中所占的比重最大。它的出土地点集中在湖北、湖南和河南三省,并且绝大多数出自东周楚墓。其他如江苏、安徽、山东和辽宁等省,只有一点零星发现。文献记载“庖羲氏”作瑟。
人们通常用“琴瑟和鸣”来形容夫妻美满和谐,然而琴与瑟相比,略有不同。首先,琴的形状是一头大一头小,琴弦呈放射状分布,而瑟是长方形的,琴弦平行分布。其次,琴弦数量不同,琴有7弦,而瑟是25弦。第三,演奏对象不同。琴是高雅艺术的代表,受到文人雅士的关注,而瑟没有特定的限制。最后,琴一弦多音,瑟一弦一音,因此两者演奏技巧不同。
古人通常以“琴、棋、书、画”来衡量文人的修养,而琴以有九德居首。孔子提倡君子应乐不离身,与琴比德。而古人将操琴通乐作为个人修养的最高境界。正因如此,琴的宫、商、角、徵、羽五弦分别象征君、臣、民、事、物等国家秩序,而后来增加的第六、七根弦则代表君臣和谐。以琴的形制,教化人心,颇有深意。春秋时期,百家争鸣,虽对琴韵的理解不同,但琴作为“华夏正声”、“元音雅乐”的地位始终没变。
古琴在尧舜时期就已经出现,距今有四千多年历史。齐桓公的“号钟”、楚庄王的“绕梁”、司马相如的“绿绮”和蔡邕的“焦尾”,被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名琴”,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2010年,一把北宋“宋徽宗御制清乾隆御铭‘松石间意’琴”以1.3664亿元人民币的高价拍出,创造了中国乐器拍卖史上的天价。
琴的代表曲目:碣石调.幽兰 梅花三弄、广陵散、高山流水 潇洒云水
古筝、秦筝,古老的汉族弹拨乐器。古筝音域宽广,音色清亮,表现力丰富,一直深受大众喜爱。筝在汉、晋以前设十二弦,后增至十三弦、十五弦、十六弦及二十一弦。现在还有24弦和26弦筝,常用的为21弦,琴弦均匀排列于筝面上,每根弦均由人字形的弦马支起,属弹拨乐器类的"有码乐器"。
古曲代表曲目有《渔舟唱晚》《寒鸦戏水》《出水莲》《锦上花》《汉宫秋月》《蕉窗夜雨》
筑是中国古代汉族击弦乐器,形似琴,有13弦,弦下有柱。演奏时,左手按弦的一端,右手执竹尺击弦发音。起源于楚地,其声悲亢而激越,在先秦时广为流传。
自宋代以后失传。千百年来,只见记载,未有实物。但1993年,考古学家在长沙河西西汉王后渔阳墓中发现了实物,当时被文物界称之为新中国建国四十余年来乐器考古的首次重大发现。学术界也称这渔阳筑为“天下第一筑”。代表人物:高渐离
箜篌[kōng hóu]是古代的弹弦乐器,分为卧式和竖式两种。据记载,卧箜篌是汉武帝时的乐人侯调所制,样子似琴而略小,有七弦,用拨弹奏。竖箜篌是竖琴的前身,后汉时经西域传入中原。
从古代大量演奏图像中所绘的竖箜篌和日本奈良正仓院保存的我国唐代漆箜篌和螺箜篌残件看,它的音箱设在向上弯曲的曲木上。凤首箜篌形制似与竖箜篌相近,又常以凤首为装饰而得名,其音箱设在下方横木的部位,向上的曲木则设有轸或起轸的作用,用以紧弦。正如《乐唐书》所载:“凤首箜篌,有项如轸”,又杜佑的《通典》:“凤首箜篌,头有轸”。有轸或无轸的图像在敦煌壁书中均有所见。凤首箜篌自印度传入后,用于隋唐燕乐中的印度乐,至宋代隋炀《乐书》中仍绘有当时存在的多种形制的箜篌,明代以后失传。
代表曲有: 清明上河图
筚篥(bì lì)(有称管子)是吹奏乐器,南北朝时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是一种八孔竖笛,前七后一,古式的龟(qiū)兹乐,天竺乐,安国乐,疏勒乐,高昌乐等都离不开它,在隋唐时期流行甚广。《乐府杂录》中就记载着唐德宗时期的一位名叫尉迟青的将军就非常擅长吹奏筚篥。
在古代,鼓作为乐器,是群音之首,在鼓声的引导下,琴瑟才能开始弹奏。随着社会的发展,鼓的用途更加广泛,在祭祀礼仪、喜庆集会、鼓舞士气、威吓野兽、联络通讯、竞技比赛等方面,都能听到鼓声阵阵。
鼓有很多种,分为腰鼓、狼鼓、花盆鼓、同鼓、战鼓、大堂鼓等,在不同的地点、不同的场合使用不同的鼓。鼓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由此,与鼓相联系的成语更是多达96个,如一鼓作气、旗鼓相当、偃旗息鼓、紧锣密鼓等,由此形成的鼓文化博大精深,妙趣横生。
听觉,是人类基本的感官本能之一。古人发明了很多乐器,用来制造各种声音。这些声音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优美的音乐。中国古代的十大乐器,伴随着社会进步不断改良,给人们带来感官享受的同时,也散发着浓郁的古典气质,至今仍然影响着我们。
敔[yǔ]中国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常在乐队中使用。形如伏虎,背有锯齿形薄木板,用一支一端劈成数根细茎的竹筒,逆刮虎背的锯齿演奏,用于历代宫廷雅乐,表示乐曲的终结。
敔的历史久远,文献多有记载,如《诗经·周颂·有瞽》:“鞉磬柷圉”。“圉”为“敔”之假借字,指的是4种乐器。
笙;自由簧气鸣乐器。“八音”分类属“匏”。中国最古老的乐器之一,1978年,中国湖北省随县曾侯乙墓出土了2400多年前的几支匏笙,这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笙。
目前苗、侗、水、瑶、仡佬等族单簧气鸣乐器。古称卢沙。苗、侗、水。笙语都称梗。苗语又称嘎斗、嘎杰、嘎东、嘎正等。侗语又称梗览、梗览尼、梗劳等。瑶语称娄系 是中国古老的簧管乐器,
《诗经》的《小雅.鹿鸣》写道:“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可见笙在当时已经很流行了。
排箫,它的音色纯美自然、轻柔细腻、空灵飘逸,宛若轻风拂过。它不同于嘈杂喧嚣的现代音乐,如同天上的流云,超凡脱俗,也被人赞为“天籁之声”。古代有雅箫、颂箫、舜箫、秦箫、凤箫、凤翼、云箫,参差、比竹、短箫、底箫、籥、籁等称呼。
排箫是把若干支同种材质的音管,用粘接、捆绑、或框架固定的方式把它们结合成一个整体乐器,在音管的内部用蜂蜡或软木塞堵住,吹奏时,气流从吹口上方滑过,撞击对侧的内管壁,气流在音管的内腔震动,产生了乐音,由于蜂蜡、软木塞的位置不同,气流在音管内的震动周期不同,所以气流的震动频率不同,因而就产生了不同的乐音。
唢呐发音高亢、嘹亮,过去多在民间的吹歌会、秧歌会、鼓乐班和地方曲艺、戏曲的伴奏中应用。公元3世纪,唢呐由波斯、阿拉伯一带传入中国。
唢呐由哨、气牌、侵子、杆和碗五部分构成。在木制的锥形管上开八孔(前七后一),管的上端装有细铜管,铜管上端套有双簧的苇哨,木管上端有一铜质的碗状扩音器。唢呐虽有八孔,但第七孔音与筒音超吹音相同,第八孔音与第一孔音超吹音相同。代表曲 百鸟朝凤
锣是古代濮族人民和壮族先民骆越部族最早使用的乐器之一。
锣身为一圆型弧面,多用铜制结构,其四周 以本身边框固定;锣棰为一木棰。锣身大小有多种规格,小型锣在演奏时用左手提锣身, 右手拿槌击锣;大型锣则须悬挂于锣架上演奏。 乐器特色:属于金属体鸣乐器,无固定音高。其音响低沉、洪亮而强烈,余音悠长持久。通常,锣声用于 表现一种紧张的气氛和不祥的预兆,具有十分 独特的艺术效果。
钹:铜质圆形的乐器,中心鼓起,两片相击作声 [cymbals]。古称“铜钹”、“铜盘”。初流行西域,南北朝时传至内地。到了唐代,十部乐中有七部用钹,尤其在燕乐中,还有正铜钹与和铜钹之分。在敦煌千佛洞的隋唐壁画和成都五代前蜀皇帝王建墓的乐舞石刻中,已绘有敲击铜钹的人像。
参考文献:《 古代十大著名乐器》《释名.释乐器》
本文系蜀山精灵原创稿件,作者石明明,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
-
中国古代的乐器,你了解有多少?
中国音乐是光辉灿烂的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古典音乐流泻而出的一刹那间,你可以清楚的感觉到在空气中流动的是高山、是流水、是丝竹、是冬雪、是千古的生命,那份说不出、
-
宋徽宗画作欣赏_宋徽宗在绘画上的贡献
美是共识,美是见识 故宫收藏了一幅 宋徽宗名画《 雪江归棹图 》。 今天我们要讲讲这幅名作背后的故事。因为它看上去只是一幅意境不凡的冬景山水,是北宋传统的渔樵题材山水画里的一件
-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修辞_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修辞手法
渔舟唱晚 阵阵惊寒,声断烟江极浦,迁徙南国远路 千风走,万绪多,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钟期相遇流水章,胜地再书似云长。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入风波里
-
滕王阁序24个典故多少个成语_滕王阁序文中的成语
要说历史上产生成语最多的一篇文章,还是要数唐代王勃写的千古名篇《滕王阁序》。《滕王阁序》全文773个字,包含了40个成语,令人叹为观止,堪称是我国古代创造成语数量最多的一篇文章
-
嵩县为什么叫5a嵩县_河南省嵩县
清沟水库 伊河傍晚 清沟水库 陆浑湖落日 渔舟唱晚陆浑湖 陆浑湖,本图点亮心灯摄影 陆浑湖 白鹭栖息 湖畔有约 湖上荡舟 水鸟云集 海鸥来了 打鱼人 禹山荷塘 纸坊水库 陆浑湖 白云山白云湖
-
朗读滕王阁序欣赏_《滕王阁序》全文朗诵
高垲(1769-1839),字子高,号爽泉,钱塘(今浙江杭州)布衣。早弃举子业,专力学书,得欧、褚神髓。嘉庆中,阮元抚浙,延校金石文字,并手录薛氏钟鼎识跋刊之。大江南北名胜碑版多出
-
王羲之滕王阁序书法作品欣赏_历代名家书滕王阁序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zhěn),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ōu)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台隍(huán
-
滕王阁序千古名句赏析_滕王阁序 古诗文网
《滕王阁序》一文的写景颇具匠心,字字珠玑,句句生辉,章章华彩,一气呵成,使人读完后犹如身临江南水乡,难怪韩愈情不自禁地称赞说:“江南多临观之类,而滕王阁独为第一。” 唐·
-
出自《滕王阁序》的成语_滕王阁序里面的成语及成语意思
众所周知,成语是汉语词汇中特有的一种长期相沿用的固定短语,一般多为四字,也有三字,五字,甚至还有七字以上的。 这些成语产生,则来自于古代经典或著作、历史故事和人们的口头故
-
唐代诗人王勃的滕王阁序_王勃《滕王阁诗》
滕王阁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zhěn),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ōu)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fān)之榻。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台隍
-
文征明滕王阁序书法作品欣赏_文征明《滕王阁序》字帖
文彭(1498-1573),字寿承,号三桥,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工绘画、篆刻,擅书法,尤精草书,对六书研究颇深。 文彭草书,继承其父文征明精髓,融孙过庭笔意于一炉,独具一格。作品《
-
落残霞孤鹜齐飞化用了王维王勃滕王阁序里面的名句_王勃滕王阁序最有名的两句
1.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2.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3.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4.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