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云林新闻励志网 > 经典语录 > 清代古诗三百首_古典诗词300首

清代古诗三百首_古典诗词300首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1-12-07 15:57:43
阅读:

《古诗三百首》选编了从上古到晚清共两千多年近两百位诗人约三百首诗歌作品,其中既包括《诗经》和《楚辞》里的著名篇章,又包括历代天才诗人的杰出作品。在这些诗人中,三国的曹植被誉为“才高八斗”;东晋的陶渊明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南齐的谢朓让唐代大诗人李白一生佩服不已;北宋的苏轼和黄庭坚等人开创的宋代诗风;南宋的陆游一生创作了近万首诗。此外,对人生的感悟,对家乡、故国的思念,对四季美景的歌咏,对民生疾苦的呼吁它们或慷慨激昂,或生动活泼,或明白晓畅,或含蓄深沉,但都节奏铿锵,朗朗上口,处处闪烁着中华经典古诗的智慧之光。

收录上古至晚清共两千多年《古诗三百首》赏析(201—218卷)

目录:

201.武夷山中(谢枋得)

202.月儿弯弯照九州(南宋民歌)

203.绝句(王庭筠)

204.台山杂咏(元好问)

205.壬辰十二月车驾东狩后即事

206.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元好问)

207.博浪沙(陈孚)

208.山家(刘因)

209.东城(赵孟頫)

210.临平泊舟(黄庚)

211.到京师(杨载)

212.院中独坐(虞集)

213.画鸭(揭侯斯)

214.墨梅(王冕)

215.湖上(徐元杰)

216.上京即事(萨都刺)

217.京师得家书(袁凯)

218.天平山中(杨基)

收录上古至晚清共两千多年《古诗三百首》赏析(201—218卷)

武夷山中(谢枋得)

十年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

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

①谢枋得:宋末信州(今属江西)人,曾力抗元军,兵败后隐居福建。后被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

②十年:宋德祐元年(1275),诗人抗元失败,弃家入山。次年妻儿被俘,家破人亡,至作此诗时将近十年。

谢枋得为文推尊欧、苏,认为"欧苏起遐方僻壤,以古道自任,发为词华,经天纬地,天下学士皆知所宗"。他对宋末文风颇表不满,指出"七十年来,文体卑陋极矣"(《与杨石溪书》),于是以振兴斯文自任。他的散文格调高奇,很有气势。《上丞相刘忠斋书》写得慷慨愤激,义正词严;《送史县尹朝京序》。则有见解有感情,于唐宋赠序文中,颇具特色。还有《宋辛稼轩先生墓记》记辛弃疾垂殁之语,以为其"精忠大义,不在张忠献、岳武穆下",高度评价辛弃疾的爱国精神,也正反映了他自己的节操。

谢枋得诗伤时感旧,沉痛苍凉,诗风朴素端正,有时也饶有韵致。如《武夷山中》写道:"十年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述其转徙山中的十年岁月,颇含隐痛。《初到建宁赋诗一首》是他北上前的诀别诗,起句即以"雪中松柏愈青青"自喻,高风亮节,视死如归,亦感人至深。

所著《叠山集》16卷,有《四部丛刊》影印明刊本。

收录上古至晚清共两千多年《古诗三百首》赏析(201—218卷)

月儿弯弯照九州(南宋民歌)

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

几家夫妇同罗帐,几个飘零在外头?

收录上古至晚清共两千多年《古诗三百首》赏析(201—218卷)

绝句(王庭筠)

竹影和诗瘦,梅花入梦香。

可怜今夜月,不肯下西厢。

前两句一从视觉、一从嗅觉的角度来描写诗人居处的清幽境界。“竹”和“诗”,一为自然之物,一为社会之物,二者本无从比较,但诗人用一个“瘦”字把二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竹具有清瘦的形象,诗具有清瘦的风格。“瘦”字用得生新,为全诗定下了清瘦的意境氛围。而“入梦香”则将现实与梦境联系起来,梅花夜间在月光的朗照下也喷出清香,已不同凡响,而这香气还伴着诗人进入梦乡,则香气之浓郁、之悠长可以想见。将竹与梅这样的自然物象与诗与梦这样的人为之物炼在一句之中,这就构成了情在景中、景在情中,情景混融莫分的高妙意境。前两句字面上完全没有“月”,但透过竹影和梅香,我们可以感受到“月”自在其中。在后两句中,诗人便将“月”和盘托出。可怜者,可爱也。当诗人信步庭院时,月光与竹影、梅香是那样的和谐;而回到西厢房时,这月光却不能“下西厢”,这多么地令人遗憾!诗中透露出一股月与人不能互通情愫的遗憾或幽怨的情绪。诗人遗憾或幽怨的是什么?也许是有情人天各一方,不能互通情怀;也许是君臣阻隔,上下无法沟通;也许什么都不是,只是诗人置身此时此景之中的一种朦朦胧胧的感受而已。

收录上古至晚清共两千多年《古诗三百首》赏析(201—218卷)

台山杂咏(元好问)

西北天低五顶高,茫茫松海露灵鳌。

太行直上犹千里,井底残山枉呼号。

万壑千岩位置雄,偶从天巧见神功。

湍溪已作风雷恶,更在云山气象中。

山云吞吐翠微中,淡绿深青一万重。

此景只应天上有,岂知身在妙高峰?

注释

①这句说站在五台山向北望去,天显得很低,而五台山的五个山顶却显得更高了。

②灵鳌:神龟。古代神话传说,渤海之东有大壑,下深无底,中有五仙山(瀛洲、蓬莱、方丈、员峤、岱舆),常随波漂流颠簸。上帝使十五巨鳌举头顶之,五山遂屹立不动。此句形容松涛海浪,山顶如鳌头,以五仙山喻五台。

③井底残山:指诸山与五台相比,如在井底。

④天巧:指天然形成的五台岩壑景象。

神功:鬼斧神功,非人力所能及。

⑤湍溪:急流的河溪。风雷恶:形容水流声巨响如雷。

⑥翠微:青翠的山峦。此句说云雾在青翠的山峦间飘荡出没。

⑦妙高峰:佛教传说中的最高峰,这里代指五台山。

收录上古至晚清共两千多年《古诗三百首》赏析(201—218卷)

壬辰十二月车驾东狩后即事

惨澹龙蛇日斗争,干戈直欲尽生灵。

高原出水山河改,战地风来草木腥。

精卫有冤填瀚海,包胥无泪哭秦庭。

并州豪杰知谁在,莫拟分军下井陉。

收录上古至晚清共两千多年《古诗三百首》赏析(201—218卷)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元好问)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译文

海棠枝间新长出的绿叶层层叠叠的,小花蕾隐匿其间微微泛出些许的红色。一定要爱惜自己那芳香的心,不要轻易地盛开,姑且让桃花李花在春风中尽情绽放吧!

背景

诗人作此诗时已入暮年,时金已灭亡,他回到了自已的故乡,抱定了与世无争的态度,过着遗民生活,他自觉已无能周济天下,于是只能坚守自已节操,独善其身。诗句也许从一个侧面,借未开之海棠,寄托了自已的这种心态。

赏析

诗句写了深藏于重重新绿之中的、尚未开放而仅仅是“数点红”的海棠蓓蕾。诗人忠告它“爱惜芳心”,不要轻易地吐蕾。那么,诗人为什么要如此深情地忠告?也许,诗人想到了,如果一旦开放,几场风雨之后,花就会很快坠落、凋零,“林花谢了太匆匆”,为了它的不至于很快谢落,为了它的长久,诗人宁愿红蕾深藏。也许,诗人想得更深,认为真正的“芳心”是不应该轻易吐露的,像桃李那样在春风中追逐、嬉闹,只是一种炫耀,一种浅薄的表现。诗人不希望像“桃李卖阳艳”,希望“慎勿作桃李”(李白《赠韦侍御黄裳》)。总之,诗句虽然用语平易,却意味醇厚,耐人咀嚼,留给我们很多的思考。诗人曾经说过:“动可以周万物而济天下,静可以崇高节而抗浮云。”(《新斋赋》)诗人作此诗时已入暮年,时金已灭亡,他回到了自己的故乡,抱定了“今是中原一布衣”(《为邓人作诗》)、“衰年那与世相关”(《已卯端阳日感怀》)的态度,过着遗民生活,他自觉已无能周济天下,于是只能坚守自己节操,独善其身。诗人也许从一个侧面,借告诫未开之海棠,不要轻易吐露花蕊,寄托了自己的这种心态。

收录上古至晚清共两千多年《古诗三百首》赏析(201—218卷)

博浪沙(陈孚)

一击车中胆气豪,

祖龙社稷已惊摇;

如何十二金人外,

犹有人间铁未销?

收录上古至晚清共两千多年《古诗三百首》赏析(201—218卷)

山家(刘因)

马蹄踏水乱明霞,醉袖迎风受落花。

怪见溪童出门望,雀声先我到山家。

注释

①诗歌前两句写景情景相生,动静相宜,有声有色,画面感强。

②诗中马蹄踏水,水波激荡,明霞散乱,天光水色,闪烁迷离,天上地下的空间距离遥远的两种景物被聚拢于马蹄之下,有了化静为动的意趣。

③醉袖乘马迎风飘举,林花因风而落,落而沾袖,动静结合,写出了花树葱茏,人醉美景的意蕴。

④溪水的潺湲、马的蹄踏和天上的明霞、山中的林花交相辉映,有声有色。透露出诗人恬适的心境。

收录上古至晚清共两千多年《古诗三百首》赏析(201—218卷)

东城(赵孟頫)

野店桃花红粉姿,陌头杨柳绿烟丝。

不因送客东城去,过却春光总不知。

收录上古至晚清共两千多年《古诗三百首》赏析(201—218卷)

临平泊舟(黄庚)

客舟系缆柳阴旁,湖影侵篷夜气凉。

万顷波光摇月碎,一天风露藕花香。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夏夜泊舟所见的景色,境界阔大,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在作客他乡时的那种孤独寂寞,在异地做客,使诗人相当敏感,对身边的防范和感应都达到了一个无以复加的地步。

“客舟系缆柳阴旁,湖影侵篷夜气凉”,诗人在一个月光明亮的夜晚在柳阴旁泊舟,只觉得湖光月影映照着船篷,带给人丝丝的凉意。这句写出了诗人在船篷中,却明显感觉到外面的湖影水气带给自己的凉意。后面两句说月光被摇碎,让人心酸不已。对于诗人来说,这月光或者代表着他的理想,或者思念。这让人想到第一句里的“柳”。柳所代表的意象,别离居多,也许诗人正在面对一场别离,这让诗人觉得怅然若失。月亮碎了,只剩下藕花的香味。

夏夜中的凉爽是令人感到舒服的,这时诗人走出船篷来“寻凉”了:“万顷波光摇月碎,一天风露藕花香”,诗人见到的是万顷湖面上水波动荡,摇碎了月影,粼粼的波光清寒侵人,“波心荡,冷月无声”;闻到的是阵阵荷花的香气传来;感到的是微风拂面,夜露湿润。短短两句诗写出了三种感觉,相互作用,“月光”、“风露”、“荷香”,都是使人心生凉意的事物,放在一起,营造了一个令人心旷神怕的“清凉世界”。“万顷”、“一天”对仗工整,境界空旷悠远。

收录上古至晚清共两千多年《古诗三百首》赏析(201—218卷)

到京师(杨载)

城雪初消荠菜生,角门深巷少人行。

柳梢听得黄鹂语,此是春来第一声。

京城雪刚刚消融,荠菜已经冲破冻土,崭露勃勃生机,这一细节蕴含作者对京师的无限希望;“少”字则描写了作者寄居在偏僻小巷中的寂静落寞的环境,这与前面的“生”字形成鲜明对比,也是他愁闷心情的写照。

收录上古至晚清共两千多年《古诗三百首》赏析(201—218卷)

院中独坐(虞集)

何处它年寄此生,

山中江上总关情。

无端绕屋长松树,

尽把风声作雨声。

元代诗人虞集生长于江南,但仕宦生涯又使得他不得不留在北方的大都(今北京)。他在晚年曾屡次请求回到南方,但终不获允许,乡关之思由此而愈加浓烈。此诗正反映他的这种乡愁和苦楚的心理。

“何处它年寄此生”,来自于诗人凄楚的内心深处。他在经历了难熬的宫廷生计,又久羁京师不得南归之后,自然便产生了人生如寄的悲凉念头。人生如寄、人生如梦及人生如戏的思想都源自佛教,反映的是人生的虚幻不真,认为人生不过是暂时寄寓于世界上的空皮囊而已。虞集的发问并非懵懂,而是十分清醒的明知故问,这种人生如寄的观念已深深扎根于他的心上,所以他做官虽然官至翰林院学士、国子祭酒也坚决地要求回归江南的家乡。

“山中江上总关情”,指的是哪怕是隐居山中或是浪迹江湖寄此余生,都不能忘却魂牵梦绕的乡关之情。当然,这“山中江上”也代指江南的青山绿水,在那里有杂花生树,草长莺飞,画舟横笛,酒旗招摇,家乡的一草一木总让诗人牵挂着哩。“总关情”指的是无时不刻都在关注,乡关之思的落脚点总是倾注在江南故土之上。“无端绕屋长松树,尽把风声作雨声”,传达的是诗人那种无法排遣的乡愁。诗人在院中独坐而思、而愁,竟然会埋怨起那绕屋而长的高高松树身上来了。绕屋的松树长而高,表明诗人居京师此屋已多年了,树犹如此,人何以堪,岁月的流逝更加重诗人乡思的凝重。不仅如此,这松树又毫无理由的总是迎风发声,诗人每每听来仿佛又回到了江南的雨声里。“尽把风声作雨声”的不是松,而是诗人的内心错觉,这种错觉恰恰真切地反映出了诗人愁情的深植与难以驱除。诗人不仅对江南的江山景物关情,即使是北方的草木入眼入耳作声都会使他联想到江南的江涛雨声。可见诗人的乡关之思已使他进入痴迷的状态,成了他的心病。“尽把风声作雨声”也是诗人的愤激之语,独坐而思又难解乡愁之时,就连呜咽的松风也被牵连进来,成为诗人的怪罪对象。

诗题为《院中独坐》,含有深刻的孤独和寂寞的意思,他的这种乡关之思实际上是在内心深处所藏的家国意识,故借院中的松树来宣泄心中的不满。大诗人李白有《独坐敬亭山》一诗,是借孤云寄托自己的孤独,虞集《院中独坐》亦从松风中找到寄托的对象,并从风声的倾听中听出江南春雨的消息,其内心的痛楚也超越他个人内心的疆域成为世人可以共鸣的故土家园意识,从而传达出“独坐”的神髓。

收录上古至晚清共两千多年《古诗三百首》赏析(201—218卷)

画鸭(揭侯斯)

春草细还生,春雏养渐成。

茸茸毛色起,应解自呼名。

这是一首题画诗。画面上画着小鸭、嫩草等等景物。画尽管画得栩栩如生,但它是静的,无声。把静的画面用诗的形式写出它的动来,把无声之物赋予它以应有的声音,这就要看题画者的艺术才能了。这首诗就是根据诗人的观察、体会和想象,把画题活了。诗的大意说:春草虽然细嫩,却还正在生长,春天刚孵出的小鸭,喂养得渐渐成长起来。满身细密的绒毛已经能辨别出不同的颜色,它们不停地“鸭鸭”地叫着,大概是懂得呼唤自己的名字了。

这首诗写得富有儿童情趣。

收录上古至晚清共两千多年《古诗三百首》赏析(201—218卷)

墨梅(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这是一首题画诗。墨梅就是水墨画的梅花。诗人赞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实际上是借梅自喻,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

开头两句“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直接描写墨梅。画中小池边的梅树,花朵盛开,朵朵梅花都是用淡淡的墨水点染而成的。“洗砚池”,化用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典故。诗人与晋代书法家王羲之同姓,故说“我家”。

三、四两句盛赞墨梅的高风亮节。它由淡墨画成,外表虽然并不娇妍,但具有神清骨秀、高洁端庄、幽独超逸的内在气质;它不想用鲜艳的色彩去吸引人,讨好人,求得人们的夸奖,只愿散发一股清香,让它留在天地之间。这两句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王冕自幼家贫,白天放牛,晚上到佛寺长明灯下苦读,终于学得满腹经纶,而且能诗善画,多才多艺。但他屡试不第,又不愿巴结权贵,于是绝意功名利禄,归隐浙东九里山,作画易米为生。“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两句,表现了诗人鄙薄流俗,独善其身,孤芳自赏的品格。

这首诗题为“墨梅”,意在述志。诗人将画格、诗格、人格有机地融为一体。字面上在赞誉梅花,实际上是赞赏自己的立身之德。

收录上古至晚清共两千多年《古诗三百首》赏析(201—218卷)

湖上(徐元杰)

花开红树乱莺啼,

草长平湖白鹭飞。

风日晴和人意好,

夕阳箫鼓几船归。

译文

在那开满了红花的树上,欢跃的群莺在不停的鸣叫;

西湖岸边已长满了青草,成群白鹭在平静的湖面上翻飞

赏析

徐元杰的这首《湖上》在凤凰出版社出版的《宋诗全集》的第141页可以找到,还可以在上海出版社出版的《宋诗全集》的第119页找到。诗写杭州西湖风光。前两句写景,岸上红花满地,黄莺乱啼,湖中水平无波,绿草繁茂,白鹭低飞。这是一首春游西湖的诗。开头两句着力写出了湖上的风光,乱莺红树,白鹭青草,相映成趣,生意盎然。在风和日丽的艳阳天里,人们欣赏湖上风光,心情该是多么舒畅;趁着夕阳余晖,伴着阵阵的鼓声箫韵,人们划着一只只船儿尽兴而归,这气氛又是多么热烈。全诗语言清新流利,景物绚烂多姿,用音响和色彩绘出了一幅欢乐的湖上春游图。这一1幅繁富的景象。有静有动,有高有低,声色俱全,五彩斑斓,一股浓厚的春天气息,仿佛扑面而至,令人振奋,使人不由地想起南朝丘迟《与陈伯之书》中有名的景句“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后两句转到写人。诗捕捉了夕阳西下,游船群归德场面,辅以风和日暖的点缀,把有人的勃勃兴致与快心畅意写足写满。全诗以精炼的词句概括了,西湖的自然景物又刻绘了游人之乐,意境之美,情调欢快,是历来写西湖诗中的上乘之作。

收录上古至晚清共两千多年《古诗三百首》赏析(201—218卷)

上京即事(萨都刺)

牛羊散漫落日下,

野草生香乳酪甜。

卷地朔风沙似雪,

家家行帐下毡帘。

译文

牛羊在落日下散步,空气中弥漫着野草的清香和乳酪的香甜。忽然间狂风大作,沙尘像雪一般袭来,家家都把帐篷的毡帘放下来。

赏析

西天的太阳渐渐贴近地平线,草原的牛儿羊儿们,身披夕阳的金辉,拖着圆滚滚的大肚皮,散散落落,蹒蹒跚跚,从四面八方向帐篷归拢而来。忙碌了一天的牧人,将牛羊安顿好,坐在挂起毡帘的帐篷里,喝着浓浓的砖茶,吃着甜甜的奶酪,同时透过栅木欣赏着外面的风光,一阵阵清风带着野草的香气徐徐吹来,清爽得沁人心脾。多么恬静的草原暮色啊!但是,突然狂风席卷大地,打乱了草原的平静,家家户户慌手忙脚,将毡帘扯下,躲进帐篷里面去了,只剩下咆哮的狂风和漫天的大雪――那不是雪,那是飞腾翻滚的白沙。许多人见过鹅毛大的雪片,读过“燕山雪花大如席”(李白)的诗句。然而北方草原的大雪,有时并不是一片征的白絮,而是一团团的颗粒,简直就是密密的冰雹。“卷地朔风沙似雪”,只有萨都拉这样熟悉北国景物的诗人,才能描绘出这种草原上独有的奇观。

收录上古至晚清共两千多年《古诗三百首》赏析(201—218卷)

京师得家书(袁凯)

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

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

这首诗是一首思乡诗.

江水三千里长,家书有十五行长,每行没有其它的话语,只是告诉我要早日回到家乡去。

收录上古至晚清共两千多年《古诗三百首》赏析(201—218卷)

天平山中(杨基)

细雨茸茸湿楝花,南风树树熟枇杷。

徐行不记山深浅,一路莺啼送到家。

译文

细雨蒙蒙打湿了楝花,在南风的吹拂下,每棵枇杷树的果实都慢慢变熟了。顺着山路慢慢地走着,竟不知路途远近。沿路的黄莺鸣叫着把我送到了家。

赏析

天平山是吴中名胜之一,林木秀润,奇石纵横,诗人自幼生活在这里,山中的一木一石,对他来说,都十分熟悉,十分亲切。这首诗剪取了他闲居时的一个生活片段,写得自然典雅,情深意重。

诗的前半段宛如一副工笔画,在绵绵春雨中,楝树开出了淡紫色的花朵,由于沾上了雨珠,显得格外娇艳和滋润。南风轻轻吹拂,在郁郁葱葱的草木丛里,不时露出一树树金黄色的枇杷。这两句对得很工,“细雨”对“南风”,“楝花”对“枇杷”,从气候与植物两方面刻画出了江南三月所特有的景观,而句中的修饰语“茸茸”和“树树”以及“湿”和“热”则进一步描摹了春色的旖旎。诗人的着眼点在景,但同时也衬出了情,从他蘸满色彩的笔触中,我们可以清楚地感受到洋溢在他心中的盎然春意。

下半段由景及人,画面也渐渐活动起来,“徐行不记山深浅,一路莺啼送到家”,诗人沿着山路徐徐而行,不知道自己走了多远,只听得满耳莺啼,不知不觉中却已回到了家门口。这里,诗人有意识地虚化了距离感和时间感,形成一种物我两忘的意境。于是,在前半段里所隐隐流露出来的那种悠然自得的闲适心情,在这一段里便跃然纸上了。这两句着眼于人的感觉,但并没有离开景色描写这一主线,“一路莺啼”与上文中的“茸茸”、“树树”相辉映,不仅有色,而且有声,把天平山的春天写得充满野趣,十分热闹。同时,诗人在漫游时忘了路程,忘了时间,这又从另一个侧面衬托出了景色之美。

茸茸细雨,微微南风,令人感到舒远惬意,这是从触觉角度写;一支支楝花,一树树枇杷,明艳夺目,这是从视觉角度描写;一路上黄莺儿唱着婉转的歌,令人感到轻快悦耳,这是从听觉角度描写。多角度描写组成一幅美妙的山行图。

杨基的作品以写景状物见长,在这首诗中,他牢牢地把握了情与景两条线索,由景生情,情中寓景,情与景,人与物,紧紧地交织在一起,读来亲切自然,充满了清新芬芳的田园气息,令人神往。

收录上古至晚清共两千多年《古诗三百首》赏析(201—218卷)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


热门文章
最热文章
标签集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