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人的一生中,回忆总是最为美好的,那些藏在回忆当中的美好时光,也让人难以忘怀。总有那么一些人或事物,活在我们的回忆中,温暖而鲜明。
有那么一个人,靠着一首诗名动长安,也凭借着这首诗,活在了众人的记忆之中,他就是张若虚。
籍籍无名许多年
张若虚,历史上对其记载少之又少。只知道他大概的生卒年,官至兖州兵曹,与贺知章、张旭、包融三人被人并称作“吴中四士”而已。
在唐代的历史上如此不出名,张若虚也是少见的。由此可见,他身为诗人,诗作在那时也是寂寂无闻。开元盛世,各式各样的诗作层出不穷,有名的诗人在当时必然不会如此默默无闻。
在唐代,他跟自己的诗作都没有出头的机会。到元代,也还是没有人收录他的诗作。最早将张若虚的诗作收入诗集的是宋代人郭茂倩,他的《乐府诗集》将张若虚的作品当做乐府宫体诗留存了下来。
多年后,明朝高棅作《唐诗品汇》,也将张若虚作品收入其中,但仍不将其视作正统。但好在他们都将这首诗保存了下来,这才能让千年之后的人们惊叹不已。
正是因为张若虚的安静,他的作品才与他一道沉寂,在数以万计的诗作中埋没。
但是这颗明珠,迟早会散发它的光彩。就算掩埋在厚厚的灰尘之中,也会有风吹起尘埃,让它重现于世。
名动天下众人捧
公元一五七六年,一位年轻的诗人中了举人,他非常兴奋,但在后面的数次考试之中,都没有考中。心灰意冷的他,决定去各地游历,著书立说。正是因为此举,才有了后来鼎鼎大名的《诗薮》,他就是著名的文艺评论家胡应麟。
在无数个枯燥乏味的晚上,他坚持着翻阅着前人一本又一本的诗作,桌案上的油灯忽明忽暗。突然间,他眼前一亮,发现了一首极美的诗。
那首诗将春、江、花、月与夜完美的融合在一起,在泛着黄的书卷中仿佛绽放着光彩,那首诗名叫《春江花月夜》。
胡应麟读了又读,愈发的相信这是一首可以名动天下的诗,他将《春江花月夜》编入自己的《诗薮》。
出乎他意料的是,这首诗带来的影响就像滚雪球一般,大家十分喜爱,甚至言其“孤篇盖全唐”。至此,离张若虚作诗已经过去一千多个春秋了。
胡应麟之于此诗,如同伯乐于千里马。他,也就充当了那阵大风,吹起了灰尘。若没有他,还不知要何时才能有人发现这颗蒙尘的明珠。因此,胡应麟对于唐朝的诗坛贡献都是非常大的。
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开篇就渲染了一片恢弘大气的景色,四个意向一起被推出来,江水东去,明月高悬,原野辽阔。
官场失意的张若虚,在大唐最繁华的时间回到了家乡扬州。他一腔抱负无处挥洒,心中的孤愤无处发泄。在晚上,他顺着江岸散步,郁闷之中,他不愿四处张望。然而不经意的抬头,却让他瞬间失了神。
月光洒在江面,江面本是平静的,却因为阵阵的浪潮而有节奏的律动起来,江面的月亮也随着浪潮开始波动。
他满心都是怨,怨那高位之人不肯给自己一个机会,怨自己不能再执着一些留在京城。但看到这轮明月,却不怨了。
月明星稀,连星星都不愿与月亮争辉,月亮是孤单的。月本孤独,但有江水与潮流相伴,又何谈孤独?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千百年来大家都对这一句争议纷纷。都说前面开篇四句是为了引出这一句,但没有人的解释可以说清楚这句话究竟表达了什么。也许张若虚,也不明白究竟为何发问。
也是有了这个疑问,才有了江月年年相似,只见时间匆匆的感慨,迷惘和伤感之情也随之而来。大自然浩瀚无垠,而人在其面前多么的渺小。江月永远都是那样,而人却只有短暂的年华。这些怎么叫人不难过?
因为迷茫,他又想到了漂泊的游子,思念归人的女子。高高的楼台上,女子远眺江面。想要随着月光照耀着自己思念的人,这种孤独的思念随着月光达到了极点。
最终各种无奈都化作叹息归入月光之中,消散于江树之间。
这首诗之所以能够大放异彩,是因为其中所用意境和它表达的方式都是一个独立的存在。上至《诗经》,下及新体诗,都没有哪一首诗与其相似。就因为独特,所以更受人追捧。
何以孤篇盖全唐
一首长篇,又是怎么能做到掩盖所有的唐诗的?
初唐之时,宫体诗总是受到齐梁影响,浮躁华丽,失去了诗歌本身的纯净。春江沿用乐府之题,却改其形式,以七言歌行入诗。这是前人从未尝试过的,这首诗,正是因为打破了形式的束缚,更加自由。
而其内容,也是突破了以往的旧制,各种意向层出不穷。题目就是五个意向,而诗中还有汀、沙、云、楼等意向。诗歌运用意向是为了突出其意境的美感,并不是越多越好,也讲究适度。
但春江之中,那么多的意向,并未让人觉得繁琐,只觉其美。张若虚将所有的意向融入春天江边的月色中,以意向衬意向,一环扣一环。每一个意向都有着自己的中心,围绕这个中心,展现了一副极具画面感的景象。
对意向的安排,体现了张若虚远超常人的想象力。由景及人,再上升到哲学,张若虚在自己的思想之中游遍了世界。
春江花月夜横空出世之后,其独特的姿态已经超越了诗歌本身。张若虚是孤独的,在孤独的夜里看着孤独的月亮,那一系列的疑惑也油然而生。
只有唐代最繁荣的时间,才会有张若虚,才会有心去探求孤独的真正原因。张若虚带着他的溯源之心去探索世界,使得宇宙的奥妙第一次出现在诗歌之中。
因着这种种原因,春江花月夜才能超脱首首唐诗,备受推崇。
结束语:张若虚,就如同他的名字一般,连同他的诗作一起如虚如幻。直到胡应麟抓住了这个虚幻的诗作,张若虚才与其一起留存住了世人眼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