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是一首大家耳熟能详的诗句,它出自金代元好问的雁丘词,但是你们知道吗?这首诗的背后还有一个凄美的故事。
“乙丑岁赴试并州,道逢捕雁者云:“今旦获一雁,杀之矣。其脱网者悲鸣不能去,竟自投于地而死。”予因买得之,葬之汾水之上,垒石为识,号曰“雁丘”。同行者多为赋诗,予亦有《雁丘词》。旧所作无宫商,今改定之。”
金章宗泰和五年(公元1205年),年仅十六岁的青年诗人元好问,在赴并州应试途中,听一位捕雁者说,天空中一对比翼双飞的大雁,其中一只被捕杀后,另一只大雁从天上一头栽了下来,殉情而死。年轻的诗人被这种生死至情所震撼,便买下这一对大雁,把它们合葬在汾水旁,建了一个小小的坟墓,叫“雁丘”,并写《雁丘》辞一阕,其后又加以修改,遂成这首著名的《摸鱼儿· 雁丘词》。
这就是诗人创作这首诗的背景。
诗人说虽然老年之时因为音律不协调,对诗稍有改动。所谓“宫商”,既指音律不协调,但大体上和原作之时并无大差。
《摸鱼儿·雁丘词》
金代 元好问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
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
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
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
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
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邱处。
诗人在最后说,死去的雁子绝不会像莺燕一样化为尘土,而是“留得生前身后名”,与世长存。事实证明,这对殉情的双飞雁真的随着作者的这首诗与世长存,为人歌颂。
据嘉庆《大清一统志》(清朝官修地理总志)记载:雁丘在阳曲县西汾水旁。金元好问赴府试…累土为丘,作《雁丘词》。
《魏土地记》曰:阳曲胡寄居太原界,置阳曲护军治。其水西南流,注于汾水。汾水又南,迳阳曲城西南注也。(董佑诚曰:《元和志》阳曲本汉旧县,今定襄县是也。後汉末,移于太原县北四十五里阳曲故城。後魏又移于今县南四里。又云,县城故木井城也。按《阳曲县志》木井城在东北七十里,则直南四里即魏城。)
所以,雁丘应该在今天的山西太原汾水河岸,据说该地政府有设一处景点,但因为不起眼,并未获得广泛关注。感兴趣的资深驴友们,可以去此处寻一寻。
中南大学教授杨雨在《百家讲坛》主讲“诗歌爱情”时表示,由于大雁顺应阴阳往来,守礼守节,重情重义,因此在古人眼里,大雁是最能诠释爱情忠贞的动物,成为古代婚礼中必不可少的信物。
俗话说:燕孤一时,雁孤一世。元好问的这首《雁丘词》中这对殉情的双飞之雁感动了古往今来的多少人。
汤显祖在《牡丹亭·题词》中所说:“情之所至,生可以死,死可以复生,生不可以死,死不可以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情至极处,乃不知惧是何物。面对殉情的大雁,诗人发出这样的感叹: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直教”两个字更是有一种“坚定不移,掷地有声”的语气,增加了“情”这个字力量的奇伟。
在人间,无论何种感情,总是拥有着强大的力量。爱情如此,亲情如此,甚至友情,乃至萍水相逢之情也好,无一不蕴含着强大的力量。
这种令人称奇的力量是九寨沟地震之时,用尽最后一丝力量把孩子推出车外的父亲,是路过某处楼下,用双手接住不慎摔落的别人家的孩子,而导致双臂残废的女教师,是临行之前匆匆写下“万一谁走了,你爸妈就是我爸妈”的战友。
只要是生活在这个人间的人,没有人可以挣脱这个“情网”。这个网,将我们和心爱之人牵绊在一起,这是用爱织成的网,在这个网里的人都是幸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