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云林新闻励志网 > 经典语录 >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_学高为师,行为世范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_学高为师,行为世范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1-12-30 16:28:06
阅读:

老师,又有师傅(最早出自《谷梁传·昭公十九年》:“羁贯成童,不就师傅,父之罪也。”)、师父(自唐代起流传)、西席(“汉明帝尊桓荣以师礼,上幸太常府,令荣坐东面,设几。故师曰西席”《称谓录》)、博士(“武帝初立国子学,定置国子祭酒、博士各一人,助教十五人,以教生徒”《晋书.职官志》)、助教(南北朝、隋、唐相沿设置。唐代国子学、太学、广文馆、四门馆等,也都设助教。明、清两代,仅国子监有助教)、先生(明清以来)等尊称。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历史上的那些先生们

至19世纪末,辛亥革命元老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渊等将西学(美式教育)引入中国,创办新式学校后,便开始在《学生操行规范》里面明确将教师称谓定义为“老师”。但绝大部分学生约定俗成将“先生”改称为“老师”,则是从国民政府时代开始,并一直沿用至今。那么,在人的一生中,会经历的老师有哪些呢?

一.以身作则,自教之,父母永远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东晋陶名臣侃的母亲湛氏,是中国古代一位有名的良母。陶侃幼为孤子,家境贫寒。陶母含辛茹苦,靠纺纱织麻维持生计,供养陶侃读书,并让他能够结交比他优秀的朋友(“陶氏贫贱,湛氏每纺绩资给之,使交结胜己”《晋书》)。一次,天降大雪,陶侃的朋友鄱阳孝廉范逵来访,随行马匹仆从众多。陶侃家中简陋贫困,无力款待。陶母非常淡定(“侃母湛氏语侃曰:“汝但出外留客,吾自为计。”)她把头上的长发剪下换钱买来吃食;把每根屋柱皮下部分为薪火;又卷起铺在床上的干草,切细后喂饱范逵的马(“湛头发委地,下为二髲,卖得数斛米。斫诸屋柱,悉割半为薪,剉诸荐以为马草”)留下截发筵宾的美谈。友人大受感动,对陶家母子赞赏不已(叹息曰:“非此母不生此子!”),助陶侃广获美誉。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历史上的那些先生们

后来陶侃担任寻阳县吏,监管渔业,常有下属送东西给他。有一次,陶侃将一坛腌鱼(坩鲊)送给母亲。谁知母亲却原封不动地退了回来,并责怪他:“你现在是官吏,拿官物送我,不但不能让我高兴,反而增加我的忧虑。(“尔为吏,以官物遗我,非惟不能益吾,乃以增吾忧矣”),又留下了封坛退鲊的故事。陶侃出身寒族,在极看重出身的东晋,由县吏起步,累任太守,刺史,太尉、都督大将军…直至长沙郡公,立下赫赫战功,死后获封大司马,这一切都与陶母的教育是分不开的,难怪后人赞誉:“世之为母者如湛氏之能教其子,则国何患无人材之用?而天下之用恶有不理哉?”(明.张九韶《重修陶母基记》)

二.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

明朝天启年间,一个赶考的穷小子史可法在古寺中苦读时遇到了改变自己一生的人——担任督学的左光斗。左光斗认为他是个奇人(“子异人也,他日名位,当在吾上。”),于是坚持让他到自己的官邸读书,并且经常给钱资助他父母的生活,并对夫人说:“我们的儿子都碌碌无为,将来继承我遗志的肯定是这个小子”(“诸儿碌碌,他日继吾志者,惟此生耳”《左忠毅公逸事》方苞)。

后来,左光斗因与魏忠贤的斗争被陷害入狱,被人严密看守起来,日受酷刑无数。已有官职在身的史可法心急如焚,不惜用重金买通狱卒,打扮成打扫垃圾的人混进去探望老师。进去后看到左光斗已经惨不忍睹(“面额焦烂不可辨,左膝以下,筋骨尽脱矣”),便抱住痛哭,谁知被老师硬着心肠强行赶了出来(“庸奴,此何地也?而汝来前!国家之事,糜烂至此。老夫已矣,汝复轻身而昧大义,天下事谁可支拄者!不速去,无俟奸人构陷,吾今即扑杀汝!因摸地上刑械,作投击势”)。左光斗牺牲后,史可法收拾了老师的残骸下葬,并一直照顾老师留下的家人(“棺而殓之,得以归葬。史公治兵,往来桐城,必躬造左公第,候太公、太母起居,拜夫人于堂上。”)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历史上的那些先生们

崇祯末年,史可法奉命守御风阳、庐州一带,抗击张献忠。每逢有警报,他总是一连几个月不进寝室睡觉,让将士们轮换休息,自己却坐在帐幕外。他选择十个身强力壮的兵士,(每次)叫两个蹲坐着,自己背靠着他们,每过一更,就(让他们)轮换一次。严寒的夜晚,他一站起来,抖抖衣裳,铠甲上的冰霜散落下来,发出清脆的响声。有人劝他稍微休息一下,史公说:“我对上怕辜负了朝廷,对下怕对不起我的老师啊”(“每寒夜起立,振衣裳,甲上冰霜迸落,铿然有声。或劝以少休,公日:“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历史上的那些先生们

史可法殉国

最后,在清军入侵扬州时,史可法因拒绝投降而被杀,清人屠杀延续了十天,死亡逾八十万人,史称“扬州十日”。史可法尸身难辨,仅留衣冠冢一座,继承了老师的遗志,展示了不输于老师的刚烈,左光斗泉下有知,必然欣慰。

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战国时期,赵国东面有齐国、中山国;北面有燕国、东胡;西面是楼烦,与秦、韩两国接壤。中山国甚至曾依仗齐国的强兵,引水围灌鄗城,几乎让鄗城失守。赵武灵王放下中原文明的傲慢偏见,认清胡人长处,决定举国学习胡人服饰,以推行骑射(“与肥义谋胡服骑射以教百姓”)。谁知国人都不愿穿胡服,王叔公子成甚至称病不上朝了,大家认为中原地区在圣贤之人教化下,采用礼乐仪制,是远方国家前来游观,让周边地区学习效法的地方。现在君王舍此不顾,去仿效外族的服装,是擅改古代习惯、违背人心的举动(“中国者,圣贤之所教也,礼乐之所用也,远方之所观赴也,蛮夷之所则效也。今王舍此而袭远方之服,变古之道,逆人之心”) 赵王便亲自登门解释,说服守旧派,随后正式下达改穿胡服的法令,提倡学习胡人骑马射箭,将“圣人无常师,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完美执行,终成一代雄主。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历史上的那些先生们

中国有着悠久的尊师重道的传统。在接受教育成本还很高的古代,学术传承最重要的渠道就是老师的口传心授与答疑解惑。这种师承传统,不仅仅是知识上的“复制粘贴”和“记录传播”,更是修养、操守、品味与感情的精神传承。师生之间绝非简单的商业契约式雇佣关系,更是休戚与共的文化共同体。正因如此,在我们的历史中,尊师至“弟子事师,敬同于父,习其道也,学其言语。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太公家教》唐宋童蒙读物);重道如“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贱师而轻傅,则人有快;人有快而法度坏”(《荀子.大略》)。不论有生养之恩的第一任老师——父母,还是学校中传道授业的老师,亦或者曾给予帮助教导的临时老师——朋友,路人,都帮我们成为了更好的自己。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我们当满怀感恩之心,努力前行,也在适当之时,不吝赐教,薪火相传。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


热门文章
最热文章
标签集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