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云林新闻励志网 > 经典语录 > 中药茵陈的功效与主治_茵陈的药性

中药茵陈的功效与主治_茵陈的药性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1-12-31 06:28:10
阅读:
中药茵陈性味归经及药用性能功效


茵陈,别名牛至、、白毫、耗子爪、田耐里、因尘、马先、绵茵陈、绒蒿、细叶青蒿、安吕草,拉丁文名ArtemisiacapillarisThunb.管状花目、菊科、牛至属植物蒿经冬不死,春则因陈根而生,故名因陈或茵陈。至夏其苗则变为蒿,故亦称茵陈蒿。中国民间现尚有以米粉作茵陈糕、团的习惯。茵陈作菜,要采嫩苗,老的药用是茵陈蒿。故有“二月茵陈,五月蒿”的说法。分布于中国、日本、朝鲜、蒙古等国家的低海拔地区的河岸、低山坡地区。茵陈有两个采收期,春季采的习称“绵茵陈”;秋季采的习称“茵陈蒿”。

性味归经:苦、辛,微寒。归脾、胃、肝、胆经。

用法用量:6~15克。外用适量,煎汤熏洗。

贮藏:置阴凉干燥处,防潮。

备注:用于湿热熏蒸而发生黄疸的病症,可单用一味,大剂量煎汤内服;亦可配合大黄、栀子等同用。若小便不利显著者,又可与泽泻、猪苓等配伍。本品退黄疸之效甚佳,故除用于湿热黄疸之外,对于因受寒湿或素体阳虚发生的阴黄病症,也可应用。但须配合温中祛寒之品如附子、干姜等药同用,以奏除阴寒而退黄疸的作用。

摘录:《中国药典》

食疗汤水:以茵陈、煎好的鲫鱼,用猛火煲一小时饮用,可有效的疏肝、清肝热,是广东人常用的食疗汤水。

主要功效

茵陈清热利湿;退黄。主治:黄疸、小便不利、湿疮瘙痒、传染性黄疸型肝炎等。药理学研究有利胆,保护肝功能,解热,抗炎,降血脂,降压,扩冠等作用。

  1. 茵陈治病人身如金色,不多语言,四肢无力,好眠卧,口吐粘液:茵陈蒿、白藓皮各50克。上二味粗捣筛。每服15克,水一盏,煎至六分,去滓,食前温服,日三。(《圣济总录》茵陈汤)
  2. 茵陈治男子酒疸:茵陈蒿四根,栀子七个,大田螺一个,连壳捣烂,以百沸白酒一大盏,冲汁饮之。(《纲目》)
  3. 茵陈治阳明病,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瘀热在里,身发黄者。茵陈蒿六两,栀子十四枚(擘),大黄二两(去皮)。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茵陈,减六升,内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小便当利,尿如皂角汁状。(《伤寒论》 张仲景茵陈蒿汤) [2]
  4. 茵陈治发黄,脉沉细迟,肢体逆冷,腰以上自汗:茵陈100克,附子一个作八片,干姜(炮)75克。甘草(炙)一两。上为粗末。分作四贴,水煎服。(《玉机微义》茵陈四逆汤)
  5. 茵陈治感冒,黄疸,漆疮:茵陈五钱。 水煎服。(《湖南药物志》)
  6. 茵陈治疬疡风病(此病是身上出现斑块,白色成片):茵陈蒿两握,水一斗五升,煮取七升,先以皂荚汤洗,次以此汤洗之,冷更作,隔日一洗,不然,恐痛也。(《崔氏纂要方》)
  7. 遍身典疸:用茵陈蒿一把,同生姜一块捣烂,每日擦胸前和四肢。
  8. 眼热红肿:用茵陈蒿、车前子等分,煎汤,以细茶调服数次。
  9. 大热黄疸:用茵陈切细煮汤服。生食亦可,亦治伤寒头痛、风热痒疟,利小便。此方名茵陈羹。
  10. 风疾挛急(按:指手足不能自由伸缩):用茵陈蒿一斤、秫米一石、面三斤,和匀照常法酿酒,每日饮服。
  11. 茵陈治遍身风痒生疥疮:茵陈不计多少,煮浓汁洗之。(《千金方》)
  12. 茵陈治风瘙瘾胗,皮肤肿痒:茵陈蒿50克,荷叶25克。上二味捣罗为散。每服5克,冷蜜水调下,食后服。(《圣济总录》茵陈蒿散) [3]



中药茵陈性味归经及药用性能功效


1.药用来源

茵陈蒿来源于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滨蒿或者茵陈蒿的幼苗。春季的幼苗一般长到6到10公分的时候采收。民间有个谚语叫“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六月当柴烧。”就是说要用刚长出来的幼苗比较好,长得比较老了以后,它效果就不好了。

茵陈因为是多年生,它经冬不死,陈就是旧的意思,它是在旧苗的基础上长出新的苗,所以叫茵陈。茵陈在《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里面也说:“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陈有发陈致新的意思。所以春季是顺应肝,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说明茵陈主要与肝有关系。

从颜色上看,茵陈是灰白色或者是灰绿色,它的全体密被白色的绒毛,所以叫绵茵陈,像棉花似的。

2.药用性能

从性能和药类法象看,它的闻起来气清香。嘴巴尝起来稍微有点苦,小苦,而且基本上是淡味,味苦而淡,性平偏凉,稍微有点凉。

归经主要可以归肝胆经,药性升浮。在药类法象上,可以归属于“风升生”类。有的医家认为它也可以入脾胃经。其实从象上看,药用部分和法象上看,主要入的是肝经,包括胆经。

3.主要功效

从茵陈它比较香,它含有挥发性的成分。如果从气上看是升浮,它可以疏肝解郁,芳香化湿。从味上看,它味苦,其实主要是淡味。味淡,略苦,所以可以,淡具有渗泻作用,渗是渗透的渗,渗是发汗,泄是利小便。

在张元素先生的《汗下吐三法该尽治病诠》里面,这篇文章里面提到了淡味的作用,淡渗泄,就是这个淡味的东西可以稍微发发汗,同时把湿气从小便排出。

那么综合茵陈的气和味,就是可以疏肝解郁,芳香化湿,助肝胆阳气升发,同时可以清泻肝胆,利小便。那么我们用八个字概括,就是化湿解郁,升阳利尿。这是它的主要功效。

作用病位主要在肝胆,那么它可以治疗气分的湿,也可以治疗血分的湿。这个湿从病性的角度分有寒湿,也有湿热。寒湿,那我们要配辛温散寒药,如果湿热要配清热燥湿或者清热泻火药。

那么经典的如果是气分的湿,主要这个患者出现湿疹、湿疮,在肝胆经循行所过之处。那么如果血分有湿热,它会形成瘀血,夹杂有热,这个叫瘀热,那么就会形成黄疸。

3.1治疗黄疸

黄疸我们按照阴证和阳证的辨证,有阳黄与阴黄,大家都比较熟悉。这个疸到底是什么意思呢?疸其实可以理解为它的病字头里头有个旦。旦大家知道,旦是阳气升发的意思。阳疸和阴疸,在这里面疸的意思其实就是气的升发出现了病。

阳气升发的主要的一个脏腑其实就是肝,那么它跟疸有关系,阳疸和阴疸都可能出现这个病,所以黄疸可以理解为阳气升发有病,它会出现黄疸,阴气不降生病,也会出现黄疸,那么我们在这里面黄疸就可以分为阴证和阳证。

阳证的黄疸如果是热重于湿,有茵陈蒿汤,阴证的黄疸,湿重于热,我们有茵陈五苓散。茵陈蒿汤有个细节就是茵陈蒿要先煮,先煮茵陈,后下栀子和大黄,而且原著也说,服完了茵陈蒿汤以后,尿如皂荚之状,黄从小便去也。就是这个体内的湿热从小便排出。

为什么要先煮茵陈?大家可以考虑琢磨一下。

如果是阴黄,是寒湿证,有茵陈四逆汤,配的就是茵陈蒿加四逆汤。所以这个病的病机其实有阳气不升,有阴气不降。其实就是我们前面讲过的阳旦汤与阴旦汤,它的阴阳气机升降失常引起的病症,重点是在阳气。

这个是茵陈治疗黄疸的首选药,但是不能说所有的黄疸都可以用茵陈。在《金匮要略》里面,我们有女劳疸,有酒疸。有治疗女劳疸的硝石矾石散,有治疗酒疸的栀子大黄汤。酒疸不愈,日久可以变成黑疸。

3.2治疗腋下和阴囊多汗

湿它也会形成痹证,湿热痿证或者湿热痹证,我们有李东垣先生的当归拈痛汤,这里面也可以加茵陈。那么在肝胆有湿热的时候,也可以形成腋下和阴囊部位多汗。腋下多汗可以加茵陈,尤其是阴囊部位多汗,有的患者出汗非常多,但是这个要看是寒湿型还是湿热型,不管是寒湿和湿热,都可以加茵陈。

足厥阴肝经绕阴器,抵少腹。阴囊部位出汗的患者在临床上是非常常见的。经常合并,在男科里面,经常出现前列腺炎。在妇科经常会出现带下病,所以带下俱为湿证。有一些湿也可以考虑用茵陈,我们除了完带汤、易黄汤之外,如果是肝胆经的湿往下跑,有湿热往下注的,有寒湿下注的,根据情况来辨证选用,这是带下。

4.常用配伍

那么茵陈在常用配伍都有什么配伍?茵陈可以配伍芳香化湿药,因为茵陈蒿本来就是一个芳香药,我们配合芳香药,比方说我们配疏肝解郁的香附或者是苏叶、薄荷叶,其中香附和苏叶偏温,薄荷叶偏凉,包括柴胡也可以用。柴胡当然稍微苦一点,它的香气并不浓。

那么也可以配伍入脾的芳香化湿药,比方说藿香、佩兰、白豆蔻、草豆蔻、草果等等,这都是入脾的芳香化湿。这个是肝脾之气一块升散效果更好,经典的代表方其实就是香苏散,香苏散里面加茵陈效果也是不错的。

另外一个配伍就是配伍辛温散寒药,如果是因寒导致的瘀,我们可以配伍炮附子、干姜、生姜、高良姜等等,辛温散寒。如果说胃经有湿可以加半夏或者厚朴,或者配伍苍术,苍术当然主要燥脾,再有升阳的意思。

如果是火热比较盛,我们可以用苦寒清热泻火药,可以使用三黄,黄芩、黄连、黄柏,配伍龙胆草,专入肝胆。还有经典的药是配大黄和栀子,都是个苦寒,但栀子还有点辛寒的意思。

另外就是配伍甘淡,淡渗药。我们刚提到的淡渗泄,可以配伍茯苓、猪苓、泽泻、通草、灯心草、薏苡仁等等,这些都是淡渗药,加强利水作用和轻微的发汗作用。

第五类的配伍就配伍升阳药,比方说我们配伍柴胡、升麻、桔梗来升阳气,这个配伍在临床用的不太多,但是也可以举一反三地用,因为茵陈本来就有升阳的作用,它可以辅助肝气的升发。如果是夹有湿热,我们还可以加秦艽,秦艽也是非常常用的一个药。这是它的一些常用配伍。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


热门文章
最热文章
标签集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