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气养心之术——
血气刚强,则柔之以调和;
知虑渐深,则一之以易良;
勇胆猛戾,则辅之以道顺;
齐给便利,则节之以动止;
狭隘褊小,则廓之以广大;
卑湿重迟贪利,则抗之以高志;
庸众驽散,则劫之以师友;
怠慢僄弃,则炤之以祸灾;
愚款端悫,则合之以礼乐,通之以思索。
凡治气养心之术,莫径由礼,莫要得师,莫神一好。夫是之谓治气养心之术也。
荀子这里的“修身”,大概可从两方面来了解:一是主观方面个人人格的调整,一是客观方面社会关系之调整。这两方面,其实只是一个整全。
个人人格不能离开社会关系而独存,社会关系也不能离开个人人格而具有真实的意义。这不仅是荀子的看法,也是我国传统的主流看法。
儒家自孔子以降,很中肯而相应地把握着了这个主流,其他各家就不免皆有所偏差了。荀子在这方面基本上与儒家的主流思想全无差别,差别只是究竟用什么方法来调整。
就荀子来说,不管个人人格或社会关系,都是要以礼法来调整的。礼法,在荀子的学术中,是一个首出庶物的领导观念,无论什么题目都要以它为宗旨。这是我们在谈荀子的时候必须注意的。
在荀子这篇《修身》中有一个小题目当该想一下,就是关于人的气质的问题。人,从气质方面看来是很不同的,这种不同的气质可使人有各种不同方向、不同程度的发展,大略说来有好有坏。
好的方面,当然可以任其自由发展;坏的方面,就必须加以调整。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变化气质”。
在荀子看来,人有九种气质是我们必须用不同的方式加以调整变化的。
一
血气刚强,则柔之以调和——一个人个性强,本来是一件好事,可是,如果只是一个“强”,便是有偏。偏便不好。必须加以“柔”化,使之“刚柔相济”,才能立身成事。
“调和”当然是在“礼”的节制之中调和的。礼是一种节制,也是一种和谐。“礼之用,和为贵”便是这个意思。
二
知虑潜深,则一之以易良——“一之”的“一”,它应该是“平”字的意思。平,就是“平衡”。
一个人知虑深潜本也是一件好事,但是过分潜深,便很容易流于阴险。阴险便不好了。这样的个性,就必须用“简易”、“善良”来平衡。
三
勇胆猛戾,则辅之以道顺——“顺”,就是训;“道”,就是训导。有些人生性猛烈、暴戾又胆大、暴勇,当然是不好的。
对于这些人,“压抑”的方式是绝对不行的,那就必须要像大禹治理洪水一样,用顺着他本身性质的引导方式使之归于正道。故荀子曰“辅之”云云。
四
齐给便利,则节之以动止——“齐给便利”,是形容一个人反应快。“齐”就是“疾”,就是快的意思。“给”,有“急”的意思。“便利”就是随便在什么场合,都能做对自己有利的反应。
这些人,转眼就是见识,固然是很快。但是,他们的毛病一在容易轻举妄动,一在容易放弃原则。这当然就不好了。
要调节这种性格,就需要使其稳重而有所肯定。“动”字可能是“重”字之误写。“止”,就是《大学》“知止而后有定”的“止”。
五
狭隘褊小,则廓之以广大——“狭隘褊小”,就是我们平常说的“小器”,也就是诸葛亮告诉蜀汉后主“不可妄自菲薄”的“自菲薄”。
很多人把自己看得太一文不值,因此他的一生便真一文不值了。要治这种人的这种毛病,就是要“恢扩”他,使他自知天把他生在人世间,交给他的责任是很大的,故不能小看自己。诸葛亮便是这样开导后主的。
六
卑湿重迟贪利,则抗之以高志——“重迟”二字是多出的赘文,“湿”,就是“隰”,就是现在所谓的低洼地带。低级的人一定贪利,贪利的人一定低级。
要使这样的人气质有所变化,那就是要设法提高他的理想。故曰:“抗之以高志”。
七
庸众驽散,则劫之以师友——严格说来,这些人并没有显明的坏处,只是庸俗、驽钝与散漫。
正如荀子在《劝学》中所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只要有良师益友相扶持,他们都可以在进德修业中而得其成效。
八
怠慢僄弁,则照之以祸灾——“弁”同“弃”,“僄”同“飘”。都是轻浮的意思。“怠慢”,就是不负责任。言行轻浮而不负责任,是必然会招来祸灾的。
所以古来圣贤都以庄敬、厚重教人。对于具有这样性格的人,积极的当然是教之以庄敬、厚重,消极的乃是将这种必然的祸灾告诉他。“照”,就是“昭”,就是明白告诉他的意思。
九
愚款端悫,则合之以礼乐,通之以思索——这一种性格,在荀子心目中,是最好的,也可以说,只有这种性格才是好的。
“愚”,绝不是今天我们通常所说“愚蠢”的“愚”。我们当通过《论语》“参也鲁,柴也愚”来了解。这里的“愚”、“鲁”两个字,都不是近代“愚蠢”和“鲁钝”的意思。柴,是高柴,《论语》有关他的记述很少。参,是曾参,《论语》中有关他的记载,都显示他是一个很有责任感、稳健而厚实的人,这种人多是“刚、毅、木、讷”不多讲话的,故曰“鲁”,曰“愚”。
“款”,就是真实。“端”,就是庄重。“悫”,就是忠谨。
这应该是荀子最欣赏的一种性格,因为我们从荀子书中可以读到,他本身就是这样一种性格的人。礼的真正意义,就是秩序;乐的真正意义,就是和谐。
依荀子之意,人如果仅是个性格之美,便不是真正的美,因为这样的美只是气质的,这正如宋人所说的“天生一个好皮囊”而已。
真正的人格之美,乃是把这种气质之美放在礼乐教化的秩序与和谐之美中,以成就一种理性之美,这在荀子就是所谓“学”。
但这样的人格之美,仍不是真正的人格之美。因为,那很可能只是一种外在的模仿。所以,必须还得“通之以思索”。“通之以思索”,就是荀子在《劝学》中所说:“君子学也,入乎耳,着乎心,明乎四体,形乎动静”中的“着乎心”。“着乎心”,就是在心上生根。
礼乐教化中的秩序与和谐之美都在人心中生了根,那么这人的思想言行便不都“美”了吗?所以,荀子说:“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
-end-
选摘自《荀子:人性的批判》陈修武 著,九州出版社
内容简介:
荀子的思想,涉及哲学、伦理、政治、经济、军事、教育,乃至文学、语言学,是先秦一大思想宝库。
本书介绍荀子个人的修身立学,他上私淑于孔子,下传之于韩非李斯的学术脉络,以现代学者的角度深度解读《荀子》重要篇章。荀子及其思想博大精深,本书作为引路之书着实难得。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
-
荀子的语言风格_荀子 修身
治气养心之术—— 血气刚强,则柔之以调和; 知虑渐深,则一之以易良; 勇胆猛戾,则辅之以道顺; 齐给便利,则节之以动止; 狭隘褊小,则廓之以广大; 卑湿重迟贪利,则抗之以高志;
-
荀彧与曹操为何闹翻_汉献帝怎么被曹操挟持
“那主公现在有何打算?”虽然荀彧在心中疯狂吐槽刘协,但脸上依旧是一副云淡风轻的样子,让人看不出任何端倪。 “我准备派人进城与天子当面聊一聊,要让天子知道,我曹操没有任何恶
-
写出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名称和主要人物_《三国演义》里的主要人物
在古代,名和字其实是有关联的。意思相近或者相反。通常情况下,“字”会对“名”做出进一步的解释、补充说明或者勉励等。 三国时代,人才辈出。那么今天咱们就来研究一下《三国演义
-
名言警句关于修身养性_论语中关于修身养性的名言警句
《荀子》10句至理名言,修身自省,受益终身。 1.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荀子·劝学》。 跬:半步。如果不去半步半步的积累,便不会到达上千里远大地方。 2.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
-
荀子修身的关键是什么_荀子 修身篇
今人当注重自我的修身 ——读《荀子》之修身篇 作者:武如||荐稿:一默 荀子作为古代伟大的思想家,他的著作仅存三十二篇《修身》为《荀子》一书的第二篇,是在提倡人们要不断地修身自
-
晏子春秋的故事_晏子春秋外篇
重剑无锋,大巧不工。--七戒 《晏子春秋》是记叙春秋时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晏婴言行的一部书。《晏子春秋》,其思想非儒非道,秦始皇时代被视为离经叛道之作,名列禁毁书目之上。 晏
-
荀子主张礼法并用_荀子的礼仪法制思想
荀子名况,战国时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国的“稷下学宫”,他是先秦时期另一个代表性的人物。他所著的《荀子》内容博大精深,涉及政治,经济,哲学,教育,军事,伦理等很多领域,实
-
荀子集大成者_《诸子百家大辞典》
《荀子》是战国末年着名唯物主义思想家荀况的着作。荀子,名况,又称荀卿、孙卿(荀、孙二字古代读者相近,卿为敬称),战国末叶赵国人,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也是先秦儒家思想的
-
《荀子》十句名言_荀子最有名的一句话
《荀子》经典名句10则,道理深刻,谁看谁受益! 一、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不善在身,菑然必以自恶也。——《荀子·修身》 自身具备高尚的品行,就会有着坚定的自信,自己也一定会
-
春秋经典名言30句_论语中关于为人处世的经典名句
《晏子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齐国政治家晏婴言行的一种历史典籍,成书于战国时期,用史料和民间传说汇编而成。书中记载了许多晏婴劝告君主勤政、不要贪图
-
劝学中荀子的教育思想_荀子的教育思想论文2000字
荀子的教育思想 与孟子相反,荀子提出了 性恶论 ,也就是每个人的天性中有“恶端”。认为教育的作用是“ 化性起伪 ”,就是通过教育和学习来改变自己的本性,使人具有适应社会生活的道
-
荀子的诗词名句_荀子名言名句及赏析
欢迎大家阅读“景德镇南河公安”头条号。如果您喜欢本头条号发布的文章,还可点击左上角关注我的头条号,每天都有精彩文章推荐 。 《荀子》是战国后期儒家学派最重要的著作,全书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