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夜”为“宵”,正月称元月,相传,汉文帝(前179—157年)为庆祝周勃勘平诸吕之乱,每逢此夜,必出宫游玩,与民同乐,汉文帝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看灯,游春,赏烟火(烟花),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元宵节节俗活动,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至清代,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等内容。元宵节是我国重要传统节日,举国上下大放焰火欢庆。
“人间巧艺夺天工,炼药燃灯清昼同。柳絮飞残铺地白,桃花落尽满阶红。后夜再翻花上锦,不愁零乱向东风。”这首诗是元代诗人赵孟頫的《赠放烟火者》,描写了正月十五的夜里,人们在喧闹的街头燃放烟火的情景。放焰火者技艺的精湛巧夺天工,焰火和灯光把夜晚照得像白天一样明亮。地上、台阶上都铺满了包裹烟火的纸,反映出所放烟火数量之多。到了后半夜,放烟火者仍然没有散去,喧闹的气氛也没有被东风吹走。展现了烟花的绚丽多姿,燃放烟火的热闹景象。烟花因诗而争艳,诗以烟花而扬名。古往今来,烟花与诗而结缘,烟花诗词,菁华荟萃,灿若星辰。隋的气壮山河,唐的海纳百川,宋的有容乃大,元的异域风韵,明的厚德载物,清的博大精深,无不以深厚的文化意蕴和超越时空的灿烂辉煌,引发人们对传统民俗的眷恋和烟花诗词的传承与弘扬。
在中国历史上,隋代的烟花诗词经久不衰。“法轮天上转,梵声天上来。灯树千光照,花焰七枝开。月影疑流水,春风含夜梅;燔动黄金地,钟发琉璃台。”《元夕于通衢灯夜升南楼》,是隋炀帝写的一首元宵节观灯的诗,此诗极力渲染当时元宵节的热闹气氛,形象地写出了节日的灯火辉煌;写花则情满于花,咏灯则意溢于灯。
唐代烟花诗词意蕴丰厚,文采菁华。孟浩然好友新建楼亭,腐败官僚燃花致贺。孟不屈权贵,挥毫作诗:“愿随江燕贺,羞逐官僚趋。”表达了中华民族洁身自律、崇尚清正的传统美德。张说《岳州守岁二首》:“桃枝堪辟恶,爆竹好惊眠。歌舞留今夕,犹言惜旧年。”以烟花为煤,继而抒发胸怀之情,倾继往开来之意,把华夏儿女革故鼎新、复兴社稷的民族情怀刻画得入木三分。
宋代烟花发展到“集百巧于一诗”的焰火诗,蔚为壮观。烟花诗词步入了灿烂与辉煌。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它千百度。蓦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诗词借烟花为载体,表达了炎黄子孙向往新生活的民族精神。感人肺腑,催人奋进。
明代烟花提升到图文并茂的烟火戏,演幻出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烟花诗词也琳琅满目。瞿佑的《烟火戏》:“天花无数月中开,五采祥云绕绛台。堕地忽惊星彩散,飞空旋作雨声来。怒撞玉斗翻晴雪,勇踏金轮起疾雷。更漏已深人渐散,闹竿挑得彩灯回。”诗作以壮丽的画卷,揭示了烟花在华夏民俗中的核心地位。黎淳《爆竹》:“自怜结束小身材,一点芳习未肯灰。时节到来寒焰发,万人头上一声雷。”诗文讴歌了“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燃尽泪始干”的奉献精神。
清代烟花跃入历史鼎盛时期。清廷每年在京都中南海举行一次盛大而隆重的冰上赛武烟火会。道光皇帝为其作诗曰:“爆竹如雷殷,池水若砥平”、“坚冰太液镜中边,翠辇行时竹爆宣。”诗文一展中华儿女练武卫国、不甘外辱的爱国主义精神。现代烟花诗词以特有的民族情韵令人魂牵梦绕。诗人公刘《五月一日的夜晚》,以国际劳动节天安门争奇斗艳的焰火为背景,将华夏儿女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跃然纸上:“天安门前,焰火像一千只孔雀开屏;空中是朵朵云烟,地上是人海灯山;数不尽的衣衫发辫,被歌声吹得团团旋转……整个世界站在阳台上观看,中国在笑!中国在舞!”
烟花是喜庆欢乐之花。古往今来,民俗节日无不热烈隆重地燃放烟花爆竹,以其蕴含的文化艺术和民族风情,增添喜庆欢乐气氛。
除夕送旧的“封门爆竹”,明代诗人文征明《乙卯除夕诗》:“灯前岁酒笑相酬,镜里流光又一周。人世百年原有限,吾生万事总无忧。馀穷不用焚车送,残病都从爆竹休。去日已除来日在,春风检历又从头。”宋代诗人陈与义《除夕两首》:“城中爆竹已残更,朔吹翻江意未平。多事鬓毛随节换,尽情灯火向人明。比量旧岁聊堪喜,流转殊方又可惊。明日岳阳楼上去,岛烟湖雾看春生。”清代钱裴生《和冯玉圃小除夕同夜直韵》:“长安爆竹千门响,凭送春风到禁庭”。这些诗词再现了“万人空巷花作秀,喜看银河落人间”的美景。正月初一迎新“开门爆竹”。宋诗人王安石《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唐人苏味道《正月十五日》:“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古人云:“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苏诗浓墨重彩“逞豪华门前放烟火,赏元宵楼上醉花灯”,言有尽而意无穷,一展烟花文化,“励我奋进,催我自新”的深厚意蕴。
烟花是和平友谊之花。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素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古往今来对外交往,无不举办焰火晚会,展示华夏源远流长的文化积淀、亲和睦邻的开放意识和日益强大的民族实力。诚邀外宾观赏焰火,早于宋代便是最受欢迎的传统外交礼仪活动。友邦人士乃至国家元首都以亲睹中国焰火为荣,甚至魂牵梦绕。《隋书·音乐志》日:“每当正月,万国来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门外建国门内,绵亘八里,列戏为戏场”,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清代招待外藩和各国来宾焰火晚会,成为最高规格档次的礼仪节目。《养吉斋丛录》载:“乾隆戊寅(1758年)仲冬,南苑大阅,适哈萨克、克鲁特、塔什罕回人等入觐,因于苑中赐宴,令观烟火。”新中国成立以来,每年国庆节都举办大型焰火晚会,邀请外宾共度良宵。对增进国际友谊、扩大对外交往、促进人类和平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摄影:孙庆广
责编:竹 溪(摘自“方志山西”微信公众号)
- 上一篇:匈奴的起源兴起灭亡_匈奴发源于哪里
- 下一篇:醒世恒言经典50名句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