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阳一固丘,大河拦住头。只见风沙跑,不见行人走。”这就是先人流传下来的,有关我的家乡—-阳堌的名称由来。
屈指数来,离开阳堌已经二十八年,最难忘的仍是位于老宅西南的无名小池塘。那个池塘面积不大,占地约三十余亩,呈“人”字形不规则状。这里,承载着我的美好记忆,承载着我的艰苦岁月,承载着我的理念形成。
不能忘记:瑞雪普降之后,就会身着现在看来有些单薄的棉衣,喊上几个小伙伴,在池塘上溜冰、嬉戏。虽然棉衣经常被浸湿,虽然胳膊腿脚经常被损伤,虽然与小伙伴偶尔发生争执,但是,笑声不断、乐趣不少、友情不减。
不能忘记:荷花盛开之际,时常一个猛子扎进最深也仅仅两米多深的池塘中,摘莲蓬、掰荷叶、追鱼群。尤其是在与鱼儿嬉戏过程中,恰似“鱼戏莲叶间”,忽左忽右、忽上忽下。有时,尽管没有逮到鱼儿,却由于自己戏水技术不高,时常会喝几口池塘里的水。这种“收获”,至今令我魂牵梦绕,因为感觉那水是幸福的水、甘甜的水。
不能忘记:假日期间,稳坐池塘边钓鱼。那时候,家里经济条件不是很好,身上也没有什么零花钱,想钓鱼了,又买不起鱼钩,就想法找几个大头针,有时放在炉子边烧一烧,有时找个钳子、顶住墙砖,自制“鱼钩”。当然,鱼儿不喜欢吃那些剩杂面馍作的食料,可是,遇到饥不择食的,也屡有收获。这种钓鱼方式,尽管早已被摒弃,然而,培养了我心态沉稳、遇事不躁的习惯,对我以后的工作和生活大有裨益。
不能忘记:每当背着书包上学,池塘是必经之处。流连忘返时,想起父母经常念叨的“要想有前途,必须考上好大学”、“只要有出息,大海也能随时看”的话语,我倍感压力和动力。的的确确,跳出农门、吃上“商品粮”,是我当时的梦想与追求。秉承“寒门学子最有斗志”的古训,怀揣“看大海”、吃“商品粮”的期盼,虽然在教室上晚自习,几十个学生的头顶只有一个汽灯,但学习的激情丝毫没有减退;虽然学习辅导资料缺乏,更没有当今复读机之类的“装备”,但认真听老师讲、细心做好笔记的习惯伴随着我的学习历程。
弹指一挥间,我已人到中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给我儿时带来诸多欢乐与梦想的那个小池塘早已干涸,一排排楼房亦在那个曾经的池底拔地而起。
我为家乡巨变而点赞,我为那泓清水而留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