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宗明义章第一
仲尼居,曾子侍。
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
民用和睦,上下无怨。
汝知之乎?”
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
子曰:“夫孝,德之本也,
教之所由生也。
复坐,吾语汝。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
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
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夫孝,始于事亲,
中 于事 君,终于立身。
《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天子章第二
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
敬亲者,不敢慢于人。
爱敬尽于事亲,
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
盖天子之孝也。
《甫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
诸侯章第三
在上不骄,高而不危;
制节谨度,满而不溢。
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
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
富贵不离其身,
然后能保其社稷,
而和其民人。
盖诸侯之孝也。
《诗》云:
“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卿大夫章第四
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
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
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
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
口无择言,身无择行。
言满天下无口过,
行满天下无怨恶。
三者备矣,然后能守其宗庙。
盖卿、大夫之孝也。
《诗》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
士章第五
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
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
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
兼之者父也。
故以考事君则忠,
以敬事长则顺。
忠顺不失,以事其上,
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
盖士之孝也。
《诗》云:“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
庶人章第六
用天之道,分地之利,
谨身节用,以养父母,
此庶人之孝也。
故自天子至于庶人,
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三才章第七
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
子曰:“夫孝,
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
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顺天下。
是以其教不肃而成,
其政不严而治。
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
是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
陈之德义,而民兴行。
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
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
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
《诗》云:‘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孝治章第八
子曰:“昔者明王之孝治天下也,
不敢遗小国之臣,
而况于公、侯、伯、子、男乎?
故得万国之欢心,以事其先王。
治国者,不敢侮于鳏寡,
而况于士民乎?
故得百姓之欢心,以事其先君。
治家者,不敢失于臣妾,
而况于妻子乎?
故得人之欢心,以事其亲。
夫然,故生则亲安之,祭则鬼享之。
是以天下和平,灾害不生,祸乱不作。
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
《诗》云:‘有觉德行,四国顺之。’”
圣治章第九
曾子曰:“敢问圣人之德,
无以加于孝乎?”
子曰:“天地之性,人为贵。
人之行,莫大于孝。
孝莫大于严父。
严父莫大于配天,则周公其人也。
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
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
是以四海之内,各以其职来祭。
夫圣人之德,又何以加于孝乎?
故亲生之膝下,以养父母日严。
圣人因严以教敬,因亲以教爱。
圣人之教,不肃而成,
其政不严而治,其所因者本也。
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义也。
父母生之,续莫大焉。
君亲临之,厚莫重焉。
故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
谓之悖德;
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
谓之悖礼。
以顺则逆,民无则焉。
不在于善,而皆在于凶德,
虽得之,君子不贵也。
君子则不然,言思可道,
行思可乐,德义可尊,
作事可法,容止可观,
进退可度,以临其民。
是以其民畏而爱之,则而象之。
故能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
《诗》云:‘淑人君子,其仪不忒。’”
纪孝行章第十
子曰:“孝子之事亲也,
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
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
祭则致其严。
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
事亲者,居上不骄,
为下不乱,在丑不争。
居上骄则亡,
为下而乱则刑,
在丑而争则兵。
三者不除,
虽日用三牲之养,犹为不孝也。”
五刑章第十一
子曰:“五刑之属三千,
而罪莫大于不孝。
要君者无上,
非圣人者无法,
非孝者无亲。
此大乱之道也。”
广要道章第十二
子曰:“教民亲爱,莫善于孝。
教民礼顺,莫善于悌。
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礼者,敬而已矣。
故敬其父,则子悦;
敬其兄,则弟悦;
敬其君,则臣悦;
敬一人,而千万人悦。
所敬者寡,而悦者众,
此之谓要道也。”
广至德章第十三
子曰:“君子之教以孝也,
非家至而日见之也。
教以孝,
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
教以悌,
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
教以臣,
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君者也。
《诗》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
非至德,其孰能顺民如此其大者乎!”
广扬名章第十四
子曰:“君子之事亲孝,
故忠可移于君。
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
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
是以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
谏诤章第十五
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
安亲、扬名,则闻命矣。
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
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
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
虽无道,不失其天下;
诸侯有争臣五人,
虽无道,不失其国;
大夫有争臣三人,
虽无道,不失其家;
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
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
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
臣不可以不争于君;
故当不义,则争之。
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感应章第十六
子曰:“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
事母孝,故事地察;
长幼顺,故上下治。
天地明察,神明彰矣。
故虽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
必有先也,言有兄也。
宗庙致敬,不忘亲也;
修身慎行,恐辱先也。
宗庙致敬,鬼神着矣。
孝悌之至,通于神明,
光于四海,无所不通。
《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
无思不服。’”
事君章第十七
子曰:“君子之事上也,进思尽忠,
进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
故上下能相亲也。
《诗》云:‘心乎爱矣,遐不谓矣,
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丧亲章第十八
子曰:“孝子之丧亲也,
哭不偯,礼无容,
言不文,服美不安,
闻乐不乐,食旨不甘,
此哀戚之情也。
三日而食,教民无以死伤生。
毁不灭性,此圣人之政也。
丧不过三年,示民有终也。
为之棺椁衣衾而举之,
陈其簠簋而哀戚之;
擗踊哭泣,哀以送之;
卜其宅兆,而安措之;
为之宗庙,以鬼享之;
春秋祭祀,以时思之。
生事爱敬,死事哀戚,
生民之本尽矣,
死生之义备矣,
孝子之事亲终矣。”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
-
孝经全文诵读需要几分钟_孝经全文朗读
开宗明义章第一 仲尼居,曾子侍。 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 民用和睦,上下无怨。 汝知之乎?” 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 子曰:“夫孝,德之本也, 教之所由生
-
国学孝经跟读 全文_孝经跟读儿童版
为了继承一点我国古时候的文化精神 ,我们壹素界的小伙伴一直都是很拼的,我们的日常晨读中已经朗诵过 《朱子治家格言》、《诫子书》《信心铭》、原本《大学》、《永嘉证道歌》、《孝
-
孝经是什么的思想经典著作之一_孝经总结了前人的孝道思想是什么思想的经典著作
《孝经》8句精髓,经典受用,值得传承下去。 1. 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 出自《孝经·士章第五 》。用同样的心态去侍奉父亲和母亲,这样爱心是相同的。用同
-
子曰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怎么读_
“学习强国”APP截图 彩云网评特约评论员 段宗科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打开“学习强国”APP,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论语》中的这句话。“学”是学习,“习”是践行,“说”是愉悦
-
孔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的意思_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原文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今译 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注释】 患:忧虑、怕。 人:指有教养、有知识的人,而非民。 笔记 很多企
-
论语第一篇学而朗诵_论语学而第一章
《论语》是中国春秋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全书共20篇,首创 “
-
晏子谏杀烛邹文言文启示_晏子曰烛邹有罪三请数之以其罪杀之
齐景公好打猎,喜欢养老鹰来捉兔子。一次,烛邹不慎让一只老鹰飞走了,齐景公下令把烛邹推出斩首。晏子知道了,去拜见景公,说:烛邹有三大罪状,哪能这么轻易杀了他,请让我一条一条
-
孟子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_人之所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原文: 计谋之用,公不如私,私不如结,结而无隙者也。正不如奇,奇流而不止者也。故说人主者,必与之言奇,说人臣者,必与之言私。其身内其言外者疏,其身外其言深者危。无以人之所
-
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_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翻译
古人“事死如事生”,非常注重丧葬礼仪。制定有繁琐的丧葬礼仪。《礼书》中比较集中、详细记载先秦丧葬礼仪仪节的文献,主要是《仪礼·士丧礼》、《士虞礼》、《既夕礼》等。另外《礼
-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_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中国有一句老话,叫做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可见朋友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那么在现实生活中 什么样的人才能称之为我们的朋友? 我们应当交什么样的人为朋友呢
-
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翻译_鬼谷子本经阴符七术译文
前言 冲虚子曰:考察古今,解《阴符经》者可谓多矣!而能明其三昧者稀矣!何哉?不知“人道合一”之妙也。世有以“兵”解者,有以“丹道”解者,有以“佛理”解者,有以“医理”解者
-
儒家经典《中庸》_国学自古至今的解释主要有中庸
中庸 《中庸》 《中庸》原始《礼记》第31篇,它和《大学》一样,都是儒家经典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中庸》的作者,司马迁、郑玄、程颐、朱熹等人都认为是孔子的孙子、战国初年注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