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夙夜在公”出自《诗经·召南·采蘩》,是一种对官员勤劳工作的劝勉,大意是指从早到晚,勤于公务。无论是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还是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本质上都是一种夙夜在公、踏实奉献的情怀。《毛诗序》曰:“采蘩,夫人不失职也。夫人可以奉祭祀,则不失职矣。”是以为此乃贵族夫人自咏之词,说的是尽职“奉祭祀”之事。朱熹《诗集传》则曰:“南国被文王之化,诸侯夫人能尽诚敬以奉祭祀,而其家人叙其事以美之也。”
范仲淹,字希文,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范仲淹政绩卓著,文学成就突出,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范仲淹先祖是唐朝宰相范履冰,世居邠州。范仲淹高祖范隋,任丽水县丞,父亲范墉早年亦在吴越为官。北宋建国后,范墉追随吴越王钱俶归降大宋,任武宁军节度掌书记。范仲淹就是于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年),在这样的一个官宦家庭出生。
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春,范仲淹通过科举考试,中榜成为进士,从此开始了近40年的政治生涯。在地方任上每到一地,范仲淹都兴修水利,培养人才,保土安民,政绩斐然,真正做到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天禧五年,范仲淹被调往泰州海陵西溪镇。当地多年失修的海堤,遇上大海潮汐,水淹泰州,成千上万灾民流离失所。范仲淹上疏,要求重修一道坚固的捍海堤堰。随即,范仲淹被任命为兴化县令,全面负责治堰。经过范仲淹等人的努力坚持,绵延数百里的悠远长堤,便凝然横亘在黄海滩头。往年受灾流亡的数千民户,又扶老携幼,返回家园。人们感激兴化县令范仲淹的功绩,都把海堰叫作“范公堤”。兴化县不少灾民,竟跟着他姓了范。至今兴化仍有范公祠遗址,为家乡人所怀念。
范仲淹的仕途,几乎就是一个屡言屡贬的过程。在范仲淹看来,“儒者报国,以言为先”。正因为他的直敢谏言,范仲淹屡次被贬,仕途极其坎坷。范仲淹在庆历新政前,曾因上言被贬谪三次,对此,舆论誉之为“三光”。景祐三年,范仲淹根据调查,绘制了一张“百官图”呈给仁宗。他指着图中开列的众官调升情况,对宰相任人唯亲的用人制度提出尖锐的批评。结果,范仲淹又一次被贬,送行者寥寥无几,只有正直的王质,扶病载酒而来,他赞扬“范君此行,尤为光耀!”几起几落的范仲淹听罢大笑道:“仲淹前后已是三光了,下次如再送我,请备一只整羊,作为祭吧!”尽管言语豪放,但范仲淹的心中仍然宁静,就如他所作的词《御街行》:“纷纷坠叶飘香彻,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庆历六年(1046年),好友滕子京重新修复了岳阳楼,范仲淹受他的嘱托写了一篇《岳阳楼记》,曰:“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将国家,民族的利益摆在首位,为祖国的前途、命运担忧分愁,从天下百姓的利益出发,舒展自己远大的政治抱负,有如此胸怀的人,是不会计较眼前得失和个人荣辱的。纵观历史,个人的利益与大众、国家的利益是分不开的,如若国家衰败,生灵涂炭,那么即使有高官厚禄又能怎样呢?
点评
中华民族一直有为社会、为民族、为国家“夙夜在公”“国而忘家,公而忘私”的优良传统。在当下,倡导这种传统思想中的精华很有必要。历史证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乃至一个家族,如果不提倡这种夙夜在公、勤勉工作的良好风气,而只是坐享其成、不思进取,没有不走向衰败的。
家风警语
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疑滞。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虽有滞留,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若志不强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伏于凡庸,不免于下流矣。
——三国·诸葛亮《诫外甥书》
- 上一篇:夏枯草是不是毒药_夏枯草副作用
- 下一篇:五台山塔院寺原是显通寺的什么_五台山殊像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