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两代小说大兴,其间如《聊斋志异》等已成文学史经典,其中许多故事颇有神秘色彩,这些故事虽然发生于明清两朝,但今日读来,却仍具有非常鲜活的时代意义,因为每个故事都让我们想起最近的一些人和一些事。”“‘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以李后主的这两句词来形容一个现代人览读这些古老故事时的心情,显得特别贴切。”
【故事一】鼎成龙驾
昆山的顾鼎臣是乙丑年状元,当时的宰相尹直在放榜后即对人说:“这个名字不好,因为臣和成同音,鼎成则龙驾,他的名字犯了忌讳。”到了五月,皇上果然驾崩。又,景帝辛未年的状元为柯潜,当时也有人说柯与哥同音,不久英宗自塞北回朝,退居南宫,果然应了“哥潜”之谶(注:明英宗因土木之变而被困于塞北时,由他弟弟景帝继位)。又,天顺癸未年春天,御史焦显监试,结果考场发生火灾。当时也有人说:“御史原姓焦,科场被火烧”。这跟宋朝末年“不因南省火,安得状元焦”的谶语相类。(明·张瀚《治世余闻》)
【故事二】橘树与少女
陕西人刘某,在担任江苏兴化县令时,有一位道士来呈献一盆盆栽。只见盆里栽的是橘树,结了细长如指的小橘子,玲珑可爱。但刘某却谢而不受。当时刘某有一位六七岁的小女儿,刚好过生日,道士于是说:“这盆盆栽不足以供大人赏玩,那就聊做祝贺女公子福寿双全的礼物吧!”刘某听了,才接受下来。他女儿非常喜欢这盆盆栽,将它摆到自己的房间里,早晚亲自浇水,呵护备至,惟恐伤害到橘树。到刘某任期届满时,盆栽里已结了盈把的小橘子。当家人整理行李要出发时,觉得橘树又重又累赘,想把它丢掉,但刘女却抱着橘树啼哭,不忍放手。家人骗她说:“过一段时间,我们就会再回来。”她信以为真,才停止哭泣,但担心有蛮力者会来搬走盆栽,于是又站在一旁看着家人把橘树从盆里移栽到地上后,才安心地离去。后来,刘女嫁给庄某为妻,庄某在丙戌年登进士,出任兴化县县令。刘女非常高兴,但心想事隔十多年,橘树恐怕早已不在了。想不到重临旧地,橘树不仅已长成大树,而且还结实累累,少说也有千来颗。刘女询问以前府里的差役,大家都说自从她父亲离去后,橘树虽然枝叶茂盛,但就是不结果。这是多年来第一次结果,刘女听了更觉奇怪。庄某到任三年,橘树每年都结实甚多,但到了第四年,却露出憔悴之态,也不再开花,刘女于是对丈夫说:“你这个县令当不久了。”到了秋天,果然公文下来,要庄某转任他所。(清·蒲松龄《聊斋志异》)
【故事三】随园琐记
我(指作者袁枚)的姨母王氏,重病将死时,忽然转身面壁而卧,吃吃笑个不停。她女儿问她原因,姨母说:“我听到袁家甥儿就要补廪(初入的生员需通过考试始能成为廪生)的消息,所以替他高兴。”当时我还是个附生(即初入的生员),在姨母过世的次年,我果然以岁试第三名而补廪。又,壬子年时,我正准备参加乡试,考试当天五更时分,忽然梦见在路上遇到家里的看门人李念先,他频频对我摇手说:“不要去!不要去!相公您科考不会录取,遗才考也不会录取,须等大收考才能录取。”我从梦中醒来,心想当时的仕进之路,以科考和遗才考最为宽广,我该不至于如此落魄。但后来竟真的如梦中所言。让我十分纳闷的是:补廪及科考并不是什么大事,居然能在事前泄露天机,但后来我登进士、入词林及当县令,却又毫无预兆,这是为什么呢?(清·袁枚《子不语》)
【故事四】翰林院的禁忌
翰林院的中门,一向都闭锁不开。听说中门若打开,就会对掌院(主管)不利。癸巳年时,翰林院新设四库全书馆,有王爷驾临巡视,负责接待的人打开中门迎接。随后不久,掌院刘文正和觉罗奉两公就相继去世。又,翰林院大门前的沙堤中,有沙土凝结成丸状,据说沙丸若不小心被弄碎,就会有翰林丧命。癸未年时,沙堤因受雨水冲刷,露出一块土丸,被无知的儿童抓起来掷裂,不久,翰林吴云岩前辈就去世。又,在职翰林如果家中父母健在,也不可在原心亭的西南角设座或就座,听说坐了就会克及父母。陆耳山为翰林学士时,因不相信而犯忌,结果不久就遭父丧。另外,翰林院左侧的角门,长久以来也都紧闭深锁,听说若打开,就会惹来谪放之祸,但因为没有人敢轻易尝试,所以也不知道它是否灵验。至于其他部院,也都各有忌讳。譬如礼部的甬道屏门,以前都不敢在门槛上加搭渡(将两块夹木架于门槛上如斜坡,让坐车的官员能直接进入),但钱择石前辈不听劝阻,擅加搭渡以利车行,不久就发生了天坛灯杵的祸事。想来其中必有道理,只是不知道是何玄机。(清·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
看了这几个小故事,你是不是佩服古人旺盛的八卦之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