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品赏·为政篇第二
【原文】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
孔子说:“学习而不思考,就不会有所领悟;思考而不学习,就会陷于迷惑。”
【品赏】
“罔”,通“惘”,迷惘,迷惑不解,迷惑而无收获。“罔”是“学而不思”所导致的结果。“殆”,疑惑、危险,这里可以理解为“陷于迷惑”。“殆”是“思而不学”所导致的结果。所以,孔子强调:“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孔子既指出“学而不思”的不足,也指出“思而不学”的弊病,主张“学”与“思”结合。学习是思考的基础,思考是灵感的源泉。“思”可以理解为问题意识,只有带着问题学,学习才有方向。“言必称希腊”或者认为中国应该照搬西方制度的观点,就是典型的“学而不思”;同样,要解决问题,也必须重视学习,通过归纳总结过去好坏两方面的做法和借鉴他人的经验,才有可能真正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在学习时善于独立思考,不迷信任何权威,不崇拜任何偶像。他在青年时代,看了许多科普读物,认定《圣经》上的许多故事不可能是真的。他在谈到获得成功的体会时说:“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才成为科学家的。”应当使头脑成为一个加工厂,对所学习的每部分内容、每个问题,都应勤思考,善于找出它们之间联系,总结出规律性东西,不能让头脑只作为一个批发站,不动脑子,不求甚解。
孟子把孔子说的“学而不思则罔”发挥为“尽信书不如无书。”书是人写的,写书的人,思想认识不同,生活经历不同,书的内容百变丛生,正确与否视环境、时间而定。因为任何人的认识,都有一定的限度,没有任何一本书是所谓万古不变“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绝对真理。西哲叔本华说,若没有主见地去乱读书,则如同把自己的头脑当成别人的跑马场。读书要动脑筋想一想:它说得对不对,哪些对哪些不对,在当时对而现在还对不对?这样去思考、比较、研究一番,不把错误的或者已经不适合现实的书本知识都信以为真,变成了盲从和迷信。人的禀赋不同,借助前人的智慧,学践思悟,才会别有洞天。
人的成长进步有“六字诀”:好学、深思,力行。既要好学又要深思,光好学不深思,就成了“书橱”,到最后把图书馆的书念完了,别人问你什么你都知道,但是你却没有主体的一种心得,你就无法把它融会成为一个系统。“学而思”“思而学”,这一切要落在力行上,光是学与思、思与学,不去做也不行,实践才能出真知。所以,《弟子规》上讲:“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知行一体两面,缺一不可。
■ 转自 | 365家长智慧课堂
■ 编辑 | 白永齐
■ 审核 | 聂珂君 李 宏 王富源 任志强
■ 投稿邮箱 | amexc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