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乃“崽崽111”独家原创,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吴均(469—520),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西北)人,南朝梁文学家兼史学家。出身寒微,有才学。梁初,柳恽为吴兴太守,召为主簿,常与赋诗。后为建安王记室,迁为国侍郎,入为奉朝请。因私撰《齐春秋》,梁武帝恶其实录,焚其稿,免其职。后奉诏撰《通史》起三皇,讫南朝齐代,未成而卒。曾注范晔后汉书》为文百余卷,皆散佚。今存诗一百三十余首,诗中常露激愤不平之情,抒写寒士骨气和怀才不遇的感慨。又以小品书札见长,如《与宋元思书》《与施从事书》《与顾章书》等,皆工于写景,清新俊逸,艺术成就较高。他在当时文坛影响很大,时人仿效他的文体,称为“吴均体”。明人辑其著作有《吴朝请集》,另有志怪小说集《续齐谐记》《与宋元思书》一作《与朱元思书》。朱元思,《艺文类聚》卷七作宋元思,同书卷三十七又有梁刘孝标《与宋玉山元思书》,清许链《六朝文絜》及黎经诰笺注均作宋元思,所以仍以《与宋元思书》为宜。
魏晋南北朝时,政治黑暗,社会紊乱,不少在政治上受压迫和受佛教思想影响的知识分子,产生对现世的厌恶之情和对自然界的向往之情,由此避世隐居;同时,对山水依恋之情渐渐滋长,而山水文学由此兴起。再加之当时骈偶声律的盛行,因而小品文也日趋诗化与美化,出现了不少清丽新巧的短篇佳作。而吴均的这篇《与宋元思书》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
这篇作品是写给他的朋友宋元思的一封书信。而宋元思为何人,现在已无法考证了。山水文学的产生已如上述。这里还要提出的是东晋以后,文人名士交游之风特盛,深山绝谷,古庙幽亭,成为文人佛徒出没之地,而江南一带的佳山好水,更给人们提供了创作山水文学的良好环境,于是游踪所至,美景在目,心意所感,必然见之于文字。猜想吴均当时正在富春江一带游玩,兴感勃发,便写信把自己观赏的美丽景色告诉朋友。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开头是对偶句,八个字就点出了清秋季节的美好天气。而且写风、写烟、写天、写山,包容了如此之多的具体景物,用字却极其精炼,几乎是一字一个境界,把寥廓的空间勾勒出来了。“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写水,写心情的从容愉快,是景与情的结合,又是一个不着痕迹的过渡。下面就点出了富阳、桐庐的具体地名。为什么说是“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呢?作者在下文分别描叙。写“异水”用了六个短句。这一组文字不多,却形象而具体。写了“缥碧”的颜色,接着写江水的清澈,这是宁静的状态。接着笔锋一转,用“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八个字,描绘了富春江流急浪涌的另一番景象。这种动静的映照对比,把富春江的变幻多姿表现得极为充分,异”之所以为“异”,尽在其中矣。
两岸高山上长满秋天的树木。一个“负势竞上”,写出山的形态,好像都在依靠自己险要的形势竞争着向高处挺上互相轩邈”是说山峰一个比一个高,一层比一层高。“争高直指,千百成峰”,似乎山和人一样,在竞争比赛。“争”和“指”两个动词把山写活了;但它们又不是孤立的,而是连成一片的,这样就把山峰间高远连绵的关系说清楚了。山之为“奇”,意象既具体又鲜明,而且作者并没有耗费多少笔墨。
异水奇山,只是作者逞奇妙之笔从视觉上引导读者观赏,这还不够;下面又从听觉上创造了一片天然音乐的境界:“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水流、鸟叫、蝉鸣、猿啼,声音繁杂而又动听,作者描写自然景物不再是平面的介绍,而是调动了视觉,又调动了听觉,想象得之,更使我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这里文字不仅跟图画相通,而且简直像把我们带到银幕上了。“声入心通”,文字的魅力多么奇妙呵!富春江的美景,作者在描述之后,又抒发了感想。“鸢飞”云云,透露了知识分子清高隐逸的思想,这是当时的一种风尚。拿美好的风景与世俗的官场对比,向往前者,厌恶后者,不完全单是一种消极退隐的情绪。
文章到此本可结束,后面又附带几笔写山林里的树木,令人怀疑是否是文字的错脱倒置;或者作者在写书信,之所至,任意而谈,再到最后给文章添点儿情趣,因而写上几笔,这也是可能的。古人论画:“咫尺应须有万里之势。”吴均这篇文章字数不多,却把富春江的景色写全、写活、写透,真是精妙绝伦的山水小品,堪与元代山水画家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卷媲美。
参考资料
《与宋元思书》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
-
与朱元思书作者看到富春江的奇山异水_与朱元思书中概括赞叹富春江景的句子是
本文乃“崽崽111”独家原创,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吴均(469—520),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西北)人,南朝梁文学家兼史学家。出身寒微,有才学。梁初,柳恽为吴兴
-
与朱元思书和什么并称南朝的骈文双璧_与朱元思书是骈文还是散文
《与朱元思书》 (吴均 南朝梁)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
-
五月初五端午节是什么意思_五月五,是端午
又到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也有很多人戏称“粽子节”,其实你真的了解端午节吗?你知道为什么这个节日叫做端午节吗?难道真的是中国人喜欢造节。比如说,如正月正(阴历一月初一
-
端午节起源说法众多,影响最为广泛的是_端午节的意思和来历
有人说,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和爱国者屈原,用自己的生命,为我们带来了端午节小长假和清香的粽子,对国人的贡献极大,影响深远。这是人们对屈原的忠君爱国思想的最高褒奖。因为家国
-
五月农历怎么叫_五月还有什么称呼
端午节为什么叫端午节 说法一:五月是毒月,五日是毒日,五日的中午又是毒时,居三毒之端,所端午节又叫“五月端”。 说法二:端午亦称端五,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端”的
-
已过重阳种菊花,留连秋色带霜华_诗人与朋友喝完酒后,约定重阳节时前来赏菊花,这真是
又是一年重阳。这个节日,从热闹氛围上,略不如春节、中秋,但倒并未像上巳、花朝那样彻底沉寂下去。如今对于不少人来说,都有“重阳敬老”“老人节”这样的印象,似乎这是个专给长
-
与朱元思书第三段哪句话运用的表达方式与其他句子不同_八年级语文与朱元思书翻译
一、作家作品 1.作者简介 吴均(469-520年),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南朝梁文学家、史学家,为文清拔,工于写景,尤以小品书札见长,诗亦清新,多为反映社会现实之作,为时人仿
-
与朱元思书文言文知识整理_《与朱元思书》原文及翻译赏析
【作者及说明】 吴均(469—520),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县)人。家世寒贱,好学有俊才,为沈约所称赏。南朝梁时官至奉朝请。因私撰《齐春秋》免官,后奉封诏撰《通史》,未成
-
重阳节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之前_重阳节的来源与传说
“重阳节”是一个敬爱爱老的节日,是中国的重要传统节日之一。在古代,数字是有阴阳属性的。数字“九”是阳性盛极之数,而“九月九日”这天则占了两个“九”,因此称作“重阳”。 魏
-
重阳节饮菊花酒的意义_重阳节喝的酒是什么酒
九月初九重阳节,可谓是登高望远的好时候,当然了在重阳节这一天必不可少的就是我们的菊花酒了,那么在重阳节这一天为什么要喝菊花酒呢? 宋代高承著的《事物纪原》记载:“菊酒,《
-
遍插茱萸少一人茱萸指什么_遍插茱萸少一人茱萸在古代指什么意思
还有不到一个月就到重阳节了。每到重阳节,就会让人想起王维那首脍炙人口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重阳节早在战国时就已形成,唐代正式定为民间节日,沿袭至今。民间有九月九日登高风俗,故有“登高节”之称,也叫“茱萸节”、“菊花节”。《西京杂记》中说:“汉武帝宫人贾佩兰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饼,饮菊花酒,令人长寿。” 最具神话色彩的是南朝梁吴均在《续齐谐记》中的记载:“汝南桓景随费长房(东汉方士)游学累年,长房谓曰,‘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景如言,齐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盖始于此。” 只是“茱萸”到底为何物呢,迄今争议不断,有山茱萸、吴茱萸、食茱萸、草茱萸都诸般说法,各有各的道理。这几种植物虽名相近,然皆不同类,有木本者,有草本者;科目也别,有属山茱萸科者,有属芸香科者。不是一种植物,强混在一起,皆以“茱萸”为名,那么古人重阳插戴者,究竟是哪个“茱萸”呢? 茱萸纹锦覆面 一、唐诗中对茱萸的记载 写下“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诗人王维生活于唐代。那么我们就从唐诗的记载中,来寻找和确定茱萸的性状特征。 为树,有叶、花、枝。《 长安贼中寄题江南所居茱萸树》(唐·武元衡):手种茱萸旧井傍,几回春露又秋
-
重阳节来源于_重阳节的传说第一个终于体现了什么
重阳节的由来一:先秦祭飨 重阳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吕氏春秋》之中《季秋纪》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可见当时已有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 重阳节的由来二:祭祀大火 作为古代季节星宿标志的“大火”(即心宿二),在季秋九月隐退,《夏小正》称“九月内火”,大火星的退隐,不仅使一向以大火星为季节生产与季节生活标识的古人失去了时间的坐标,同时使将大火奉若神明的古人产生莫名的恐惧,火神的休眠意味着漫漫长冬的到来,因此,在“内火”时节,一如其出现时要有迎火仪式那样,人们要举行相应的送行祭仪。古代的祭仪情形虽渺茫难晓,但我们还是可以从后世的重阳节仪中寻找到一些古俗遗痕。如江南部分地区有重阳祭灶的习俗,是家居的火神,由此可见古代九月祭祀“大火”的蛛丝马迹。古人长将重阳与上巳或寒食、九月九与三月三作为对应的春秋大节。汉刘歆《西京杂记》称:“三月上巳,九月重阳,使女游戏,就此祓禊登高。”上巳、寒食与重阳的对应,是以“大火”出没为依据的。 重阳节的传说一:辟邪说 南朝梁人吴均之《续齐谐记》载:传说东汉时,汝南县里有一个叫桓景的人,他所住的地方突然发生大瘟疫,桓景的父母也因此病死,所以他到东南山拜师学艺,仙人费长房给桓景一把降妖青龙剑。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勤学苦练。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