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敬梓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号粒民,清代小说家,安徽全椒人。因家有“文木山房”,所以晚年自称“文木老人”,又因自家乡安徽全椒移居到江苏南京秦淮河畔,故又有“秦淮寓客”的自称。
吴敬梓出身名门望族,自幼受到良好教育,饱读诗书,对文学创作有着特殊的天赋。成年后,由于经常跟着父亲到各处做官,吴敬梓增长了许多见识,尤其是熟知了官场的重重内幕。吴敬梓二十二岁时,父亲去世。为了争夺财产和权力,吴氏家族陷入内部纷争。这件事深深触动了吴敬梓,使他认清了那些衣冠楚楚的士绅人物的虚伪面目,并开始厌恶功名。
安徽巡抚推荐他应博学鸿词考试,他竟然为了不去而装病。他对钱财没有概念,为人又慷慨仗义,家产在他手里很快就散尽。至1754年五十三岁去世时,他经常靠友人接济度日。吴敬梓一生经历了清朝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三代。当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已经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经济繁荣,但这种大好形势只是回光返照,表面的繁荣并不能掩盖中国封建社会即将崩溃的事实。
雍正帝、乾隆帝年间,当朝天子在逐渐镇压武装暴乱的同时,也大兴文字狱。为了笼络汉族知识分子,缓和民族矛盾,清廷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设博学鸿词科,考八股、开科举,提倡理学以统治思想,等等。其中,科举制度的危害最深、影响最广,使许多知识分子花费毕生的精力去追求功名利禄,成为市侩习气极为严重的封建“腐儒”。
吴敬梓对这种黑暗的政治和腐化的社会风气有着深刻的认识,所以他反对八股文,抵制科举制度,远离博学鸿词科的考试,痛恨士子们醉心制艺、热心功名的风尚。他的这些观点在他的《儒林外史》中一一得到体现。他以讽刺的手法,深刻揭露和批判了这些不合理的事物,显示出他思想中民主主义的色彩。
THE END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编辑:小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