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云林新闻励志网 > 经典语录 > 魏惠王在位_魏惠王寡人之于国也

魏惠王在位_魏惠王寡人之于国也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2-03-12 17:44:43
阅读:

魏惠王在任初期是魏国祖孙三代努力下创造的巅峰时期。

祖父魏文侯是三家分晋后魏国的第一任君王,政治方面任用李俚主持变法,魏国成为战国诸侯第一个变法图强的国家,早秦国商鞅变法一百年;军事方面有吴起,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攻城略地,纵横天下;父亲魏武侯在这一基础上,将魏国的霸业推向又一个高峰。

这种天时地利人和之下,魏国很有可能更进一步,成为战国时期的第一强国,从而走上吞并诸侯,一统天下的道路。

而且魏惠王本人年轻时一直被认为有祖父之风,礼贤下士,宽厚仁义,从而成为王位继承人。从《孟子见梁惠王》一文中可以看出,魏惠王对于贤才的态度是非常尊敬的,能够放下君王的姿态虚心请教,并且面对孟子傲慢近乎指责的态度不动容,虚心接受,实在是有圣主明君的风范。

可惜这只是他礼贤下士的虚礼罢了,只用其表,不用其实。魏惠王实际上既无惜才之心,也无识人之明和用人之度,其麾下曾经先后有三位绝世英才不得重用,或报国无门,或为敌国所用,直接导致魏国的由极盛到衰败的一落千丈,沦为诸侯争相蚕食的弱国。

魏惠王一生错失三人,否则战国一统天下的就是魏国了


第一人,卫鞅。

时任魏国丞相的公叔痤病重,魏惠王前去看望,并且问道,先生之后,何人可以承继重任呢?

公叔痤毫不犹豫的举荐了卫鞅,魏惠王敷衍式地点点头,公叔痤知道他没有听进去,就接着说,如果大王不重用他,一定要杀了他,免得未来成为魏国的隐患。魏惠王也不置可否,君臣话不投机就离开了。

公叔痤做人很圆滑,魏惠王前脚刚离开,他转头就跟商鞅说,我是先君后臣,刚才建议大王要么重用你要么杀你,看他应该不会重用你,你就赶紧逃命吧!

卫鞅哈哈大笑,他既然听不进您的意见重用我,又怎么会听你的杀了我呢?

果然,魏惠王一出公叔痤的大门就对身边的人说,公叔痤这个家伙老糊涂了,竟然要我重用卫鞅这个乳臭未干又默默无闻的小子。

对于公叔痤这个人,熟悉吴起的读者应该有印象,魏武侯时期吴起就是因为公叔痤的谗言排挤而从魏国逃到楚国的,公叔痤有识人之明,但是私心太重,排挤吴起纯粹是出于保全自己的相位。

卫鞅的才华他是深知的,在临死之前举荐有两层意思,一是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临终之时力荐的人可以托付大事;二是为何之前没有举荐,那是怕公孙鞅抢了自己的位置,一直到死的时候才说这句话,算是弥补一下对君王和对卫鞅的愧疚。

可惜魏惠王这这一层是看不明白的,前有周公吐哺,后有祖父魏文侯为榜样,如何这般不懂惜才识才。既放走也得罪了卫鞅这样一位法家奇才,后来到了秦国主持商鞅变法,一跃成为战国最强大的国家,而后卫鞅用诡计夺去秦晋争夺三百年的西河之地七百里,致使魏惠王不得不把都城从安邑迁到大梁。


魏惠王一生错失三人,否则战国一统天下的就是魏国了


第二人,孙膑。

魏惠王在庞涓和孙膑之争中没有起到调停和解作用,还放任庞涓残害孙膑,并且让孙膑被齐国给救走,这是最大的识人不明。

而魏惠王重用庞涓可以说是他用人方面唯一的成功,也是最大的失败,为什么这么说。

庞涓也算是当时天下奇才,用兵如神, 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在魏惠王祖父魏文侯和父亲魏武侯打下的国力和军事基础上,庞涓一支铁骑纵横天下,杀得诸侯恐惧不安,邻国秦国更是龟缩在函谷关内不敢迈出半步。

可是武力不是万能的,以德服人也并不都是迂腐之言,庞涓的穷兵黩武对内是消耗国家实力,民不聊生,表面强大实则是一天天虚弱;对外威名太盛,对跟魏国骨肉相连的三晋兄弟赵国和韩国下手,失去最亲密的盟友,引起诸侯的危机感。

所以庞涓一死后继无人,诸侯联手疯狂报复,“东败于齐,西丧秦地七百余里,南辱于楚”,魏国一落千丈。

庞涓孙膑本是同窗,但是孙膑之才远远胜过庞涓,用三国一句话说,好比鸾鸟比凤凰,远在千里之外的齐威王都听说了孙膑的赫赫威名,专门把被庞涓整残的孙膑从魏国偷渡到齐国委以重任。

果然孙膑不负期望,一个围魏救赵,一个减灶计,就把庞涓耍的团团转,一连串天衣无缝的计谋,把庞涓诱到马陵道口乱箭射死,国恨私仇一起报了,将战争艺术演绎到极致。

魏惠王竟然在眼皮子底下放任嫉贤妒能的庞涓去残害这一绝世英才,实在是有眼无珠。

魏惠王一生错失三人,否则战国一统天下的就是魏国了


第三人,惠施。

惠施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辩客和哲学家,是名家思想的开山鼻祖和主要代表人物。

并且还是合纵抗秦的最主要的组织人和支持者,他主张魏国、齐国和楚国联合起来对抗秦国。作为合纵抗秦的倡导者,在各国享有很高的声誉,因此,常常作为六国的使者往来联系,可以说是继苏秦之后又一合纵领袖。可惜魏惠王采用张仪连横的策略,亲附秦国,惠施极力反对而被驱逐出魏国。

惠施学识很渊博,魏惠王曾十分赞赏他的博学,经常听他讲学,还十分器重他,拿他与管仲相比,但是这种信任只是表面的,魏惠王在识人用人方面只用其表,不用其实。

值得一提的是,惠施跟庄子是很好的朋友,《庄子·秋水篇》记述了庄子跟惠施非常风趣又有哲学深意的对话,就是濠上观鱼的故事,两人之间的著名辩论。

庄子与惠施交游于濠水的桥上,看见水中鱼儿悠然戏水,便说道:“你看鱼儿在水中多么快乐呀!”惠施反驳道:“你又不是鱼,怎么知道鱼快不快乐?”

惠施死后,庄子曾感慨世上再无可言之人。

魏惠王一生错失三人,否则战国一统天下的就是魏国了

昏庸愚钝,小人当道,贤才不得进,这当然是君王的责任了。

上天赐予他三位盖世雄才,一法家巨子,一兵家战神,一纵横奇才,卫鞅,孙膑和惠施,魏惠王却视而不见,天予弗取,必受其咎,魏国败落在他手里也不冤了。

如果上面三人能够得以重用,以积累三世的强大国力,中原地理位置优势,扩大李俚变法的红利,外加一支纵横天下的铁骑,退可独霸中原,进可取代秦国一统天下,何至于落得被蚕食瓜分,吞并灭亡的境地呢?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

  • 魏惠王在位_魏惠王寡人之于国也

    魏惠王在任初期是魏国祖孙三代努力下创造的巅峰时期。 祖父魏文侯是三家分晋后魏国的第一任君王,政治方面任用李俚主持变法,魏国成为战国诸侯第一个变法图强的国家,早秦国商鞅变法

    经典语录
  • 魏文侯时期的秦国君主_

    上篇我写到魏惠王的时候,有很多读者评论说我没读过书,乱写一通。再此,我说明,我是没读过很多书,所以写出来的时候容易让人解读错。比如有人说,惠王明明是一个纨绔子弟,怎么说

    经典语录
  • 魏惠王之后的魏王是谁_

    看过电视剧《大秦帝国黑色裂变》的人可能对魏惠王都恨得咬牙切齿,是他让大将军庞涓背负骂名;是他没有听从公叔痤的建议让变法能臣商鞅投奔了秦国;是他四处用兵空耗国力;是他穷兵

    经典语录
  • 魏惠王是个什么样的人_魏惠王前期魏国有多强

    魏惠王综合说起来不算是昏君,严格的说,他早期是严明的强君,晚年开始走下坡路,成为一个庸君,所以不能一概而论,认定魏惠王是昏君。 《大秦帝国之纵横》魏惠王剧照 魏惠王早期励精

    经典语录
  • 魏惠王什么时候称王_魏惠王之后的魏王是谁

    一个英明的君主能带领国家走向强大,尤其是在乱世之中,一个有决断会识人的领导者至关重要。 秦国就是在几代明君的带领下才变强的,但是今天我们要说的这个就不一样了,他是在一个人

    经典语录
  • 战国时魏国名将_战国魏国名将

    魏国在战国前期一度为最强的国家,所以名将在魏国,如吴起、乐羊。后来齐国打败魏国,所以名将在齐国,如孙膑、田婴、田忌、田盼。再后来秦国强大,所以秦国名将云集,如樗里疾、司

    经典语录
  • 战国时期的春申君_楚国春申君黄歇与宣太后

    再次纠正一个错误,上一篇提到魏昭王的父亲是魏惠王,这个是错的。按照史记的顺序应该是:魏惠王,魏襄王,魏哀王,魏昭王,魏安釐王。虽然现在一些观点认为魏哀王并不存在,史记中

    经典语录
  • 魏惠王时期的人才_秦惠文王时期的魏国国君

    战国时期,群雄纷起。他们彼此征伐,互相厮杀了200年。在漫长的割据混战中,各国出现了一批又一批在政治上具有战略眼光,在军事上能够运筹帷幄,在外交上纵横捭阖的优秀人才。大争之

    经典语录
  • 春秋战国魏国历代国君_战国魏国历代君主

    魏惠王综合说起来不算是昏君,严格的说,他早期是严明的强君,晚年开始走下坡路,成为一个庸君,所以不能一概而论,认定魏惠王是昏君。 魏惠王早期励精图治,勤于理政,再加上有公叔

    经典语录
  • 成语故事五十步笑百步_

    " 五十步笑百步 "出自战国时期,孟子跟梁惠王的一段谈话。《孟子·梁惠王上》之《寡人之于国也》一篇:"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

    经典语录
  • 孟子的故事50字_

    孟子一生研究发扬儒学,在世之时游说诸侯国实行儒学仁政。虽然都没有被统治者接受,但是却流传下了许多辩政典故警醒后世王朝。这些典故都收录于《孟子》一书之中,其中最著名的是被

    经典语录
  • 庄子贫穷的故事_庄子寓言故事

    整个《庄子》都是安贫的。 安贫,可以是主观的、主动的,虽能不贫、能富而不求之、不为之,甚至人为致贫、控贫;也可以是客观的、被动的,想不贫而不能,想富而难,无奈消极安之。 安贫,可以乐道,也可以不乐道。 脱贫不成、求富不能之贫固不值言说,不是“乐道”前提下的安贫似也不值言说。 安贫,就是物质生活上的顺其自然。 财富,一般是不会不求自来的;贫穷,一般也不会是不解自脱的。 所谓“富贵在天”,那是穷人的无奈和自慰、自解、自嘲。 庄子可谓千百年来安贫乐道的典型。 《庄子》中有两处记庄子之贫,一处贫于穿,一处贫于吃。 《山木》篇有一个故事,显示的是庄子之“穿不好”: 庄子衣大布而补之,正緳(音鞋)系履而过魏王。 魏王曰:“何先生之惫邪?” 庄子曰:“贫也,非惫也。 士有道德不能行,惫也; 衣弊履穿,贫也,非惫也;此所谓非遭时也。……” 大布,就是粗布。緳,就是麻编带子。不用这带子正正好好地绑系,庄子的鞋根本就穿不上脚。 流落到魏国的楚人庄子,身穿一件补过了的粗布衣服,脚踏一双前漏脚趾头、后露脚后跟的破鞋,去见魏惠王——不是不恭,是没有其余,家里最好的、能穿出去的就这些。 都这样了,庄子还在那儿跟人家国王咬文嚼字呢,人家说他看上去有些疲惫,他说这不是疲惫,是贫困。 疲惫属于精神层面,贫困属于物质层面,后者没有前者层次高。庄子拽的对。 魏惠王看的应该不止是穿戴,估计庄子的脸色也不能太好。人靠衣服马

    经典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