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徵以直言敢谏闻名于后世,最著名的还是唐太宗李世民在“三鉴”中,把魏征当作“人鉴”来警示自己。
据《贞观政要》记载,魏徵向李世民面陈谏议有五十余次,一生的谏诤多达“数十万言”。其次数之多,言辞之激烈,态度之坚定,在中国历史上各朝各代都是绝无仅有的。
历史上对魏征的褒扬大多停留在犯颜直谏的胆识上,其实他还有许多优秀的品质被掩盖了。比如:他的聪明、机敏。
后世之人对魏征的了解,多数是他辅佐李世民共同创建“贞观之治”大业,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的事迹。对他在之前的经历不太了解,在这里简单介绍一下。
魏征的官路历程
隋朝末年,魏徵在武阳郡丞元宝藏属下为官。之后,跟随元宝藏投靠了瓦岗李密,李密被王世充击败后,魏徵随李密又归降了李唐。在这期间,他孤身招降了李勣(徐懋功)。可惜,就在当年,李勣被窦建德击败。留在李勣军中的魏徵被俘虏,窦建德用魏徵为起居舍人。
直到两年后,李世民击败窦建德。魏徵得以再次入唐,太子李建成发现了魏徵的才干,拜为太子洗马,礼遇甚厚。他也尽心辅佐太子成功擒斩刘黑闼,平定山东。直到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前,都是太子的心腹谋臣。
为何要介绍魏征之前的为官生涯呢?只想说明一点,在当时隋唐军阀混战时期,魏征能在众多势力中辗转为官,就体现了其机敏、聪明的品质。当然,在此之前的史书,并未介绍具体事件详情,以上只是推测,但下面要讲的事例,都是正史记载的,让我们来看看他到底多聪明。
一、玄武门之变后的巧妙应对
玄武门之变前,魏征是太子党的核心人物,曾力劝李建成及早对李世民动手,可是太子犹豫不决,始终未加以实施。在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捉拿到魏征第一句话,就质问他:你为何要离间我们兄弟的关系?
一般人看来,这么咄咄逼人的问题,是要兴师问罪。魏征是想要活命的,对于这个问题就不好回答了。想否认吧,这个是事实,谁都清楚。想解释吧,越解释越说不清。想认账更不行,那是把自己往火坑里送。仔细一想,你们兄弟关系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哪是别人能挑拨的,谁又能离间的了?
李世民有此一问,只有一个目的,给自己开脱罪责。按照这个问题的逻辑,玄武门之变是自保的手段,而太子想要除掉自己,是受到小人的挑唆。
魏征一瞬间就想明白了李世民此问的深意,不卑不亢,神情自若的回答:“先太子如果早听我的,哪还有今天?”
在场的所有人都吓出了一身冷汗,心想魏征完了。因为魏征在原太子党的影响力太大,他这一死,还指不定有多人人头落地,政局不知会产生多大的动荡。
李世民却如释重负。因为他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答案:秦王与太子的斗争没有是非,也无关道德品质,只是一个谁先下手的问题。因此,惊天血案轻描淡写就成了成王败寇的逻辑。
魏征的回答,也暗示了自己的态度:士为知己者死。这样的答案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如果李世民听不出他的言外之意,他就只有死路一条。故太子对他有知遇之恩,替他去死也不是接受不了。
李世民的政治智慧没有让魏征失望,不仅没有杀他,还对他委以重任,当李世民向他伸出橄榄枝时,魏征果断决定为这个明君竭尽全力。
从这件事上,可以看出魏征的聪明才智绝不一般,不仅成功保住了性命,还赚取了忠贞的名声,且能继续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可谓一举三得。
在之后发生的君臣奏対中,还有很多体现魏征聪明的闪光点,但最出彩的还是“忠臣与良臣”的论辩。
二、愿做良臣不做忠臣
贞观初期,有人向太宗举报:魏征为人处世不拘小节,作为天子宠臣,这样影响非常不好。太宗找魏征核实,魏征却说:“君臣应该同心同德,存公道而去私迹。如果老揪着小节不放,国家是兴是亡就很难说了”。太宗恍然大悟。
魏征趁机上奏:愿陛下成全我,让我做您的良臣,不要成为您的忠臣。太宗很是惊讶,问道:“忠、良,有何区别?”
魏征说:“忠臣只管提意见,不管皇帝能不能接受,结果触怒了皇帝,自己丢了性命,人君也背上恶名,不可取。正确的做法是,君主能成为纳谏的明君,自己成为有用的良臣。”
太宗很是赞同,便问他:“怎样成为你说的明君?”魏征答:“偏听则暗,兼听则明。”
本来一件问责于他的事情,让魏征三言两语转到了他为良臣,并顺便拍了皇帝一记马屁,让太宗心情大好,这机灵和聪明劲简直是骨子里带出来的。
结语
魏征也不傻,他敢常年与太宗“作对”,把握了一个不变的原则就是:所有的建议和批评都出于公心,绝不夹杂私情。技巧和智慧则是:所有正确的决定,功劳都归于太宗皇帝。
他曾经当着众大臣的面,回答太宗的表扬:“臣等畅所欲言,全由陛下引导,否则,臣又岂敢屡犯龙颜?”这马屁拍得,让每次李世民恨他到牙根痒痒的时候,都无可奈何的一笑了之。
难怪魏征去世后,唐太宗会说出这样一番话:“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撒手人寰,朕失去了一面宝贵的镜子。”
参考资料:
《旧唐书·魏征传》
《旧唐书·太宗本纪》
《贞观政要》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
-
魏征敢于直言进谏的故事_魏征直言进谏
魏徵以直言敢谏闻名于后世,最著名的还是唐太宗李世民在“三鉴”中,把魏征当作“人鉴”来警示自己。 据《贞观政要》记载,魏徵向李世民面陈谏议有五十余次,一生的谏诤多达“数十万
-
唐太宗与魏征的故事_魏征和李世民的具体小故事
魏徵(580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钜鹿郡(一说在今河北省巨鹿县,一说在今河北省馆陶县)人,唐朝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因直言进谏,辅佐唐太宗共同创建“贞观之治”的大业,
-
李世民与魏征是什么关系_唐太宗和魏征的君臣相处之道
提到魏征,想必大家都略知一二。魏征是唐朝政治家、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因敢于犯言直谏而名扬天下。他辅佐了唐太宗李世民与其一同开创了“贞观之治”。 魏征剧照(网络图) 魏征生
-
前七任太子都死了李恪_李世民三儿子李恪的结局
为何说吴王李恪是唐太宗李世民待遇最差的儿子? 虽然一直以来由于电视剧的宣传,很多人误以为李恪是唐太宗最喜欢的儿子,但就史实而言,论起唐太宗所有儿子中谁的待遇最差,李恪称第
-
许敬宗和李世民的一段对话_李世民为什么恨武则天
在大唐的宰相群体里,许敬宗凭借才气立身,依靠技巧立业,因为品行遭耻。 他出身名门,文字功底扎实,被李世民召为十八学士之一,不久负责国史的修撰。因为在长孙皇后的葬礼上耻笑欧
-
贞观政要节选_贞观政要原文及翻译
点击上方 “新乡检察” 可订阅哦! 书是一缕阳光,融化心中的冰雪; 书是一丝微风,平静内心的浮燥; 书是一支蜡烛,驱散心中的黑暗; 书是一位益友,赶走内心的孤独。 任何文字,不管
-
贞观政要文言文阅读答案_贞观政要分门别类记录了哪一位皇帝在位时的言行事迹
《贞观政要》是唐代史学家吴兢撰写的一部政论性的史书,它以记言为主,记录了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与臣下魏征、王珪、房玄龄、杜如晦等人关于施政问题的对话以及一些大臣的谏议和劝
-
贞观政要卷一_贞观政要注释
求谏第四 【原文】 太宗威容俨肃,百僚①进见者,皆失其举措②。太宗知其若此,每见人奏事,必假颜色,冀闻谏诤,知政教得失。贞观初,尝谓公卿曰:“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
-
中秋节的由来和传统风俗最简单的_中秋节的来历意义和风俗
中秋节又被称为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团圆节、玩月节、拜月节甚至女儿节或团圆节等等。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节日之一。 目前学者们一致认为,中秋节从宋朝开始盛行,至明清
-
贞观政要唐太宗原文及翻译_贞观政要翻译贞观三年
唐太宗的纳谏,魏徵的进谏,在当时就成了“贞观”佳话。纳谏与进谏,其实不仅仅是气度和气节的展现,而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一种需求和责任。所谓“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唯有深谙
-
《贞观政要》原文及翻译_贞观政要原文
点击上方“新乡检察”可订阅哦! 书是一缕阳光,融化心中的冰雪; 书是一丝微风,平静内心的浮燥; 书是一支蜡烛,驱散心中的黑暗; 书是一位益友,赶走内心的孤独。 任何文字,不管是
-
一筹成语-成语——安贫乐道,少私寡欲,鼷腹鹪枝
他认为廉洁官员有三种类型:一种是明知世间万物事理而不过分索取钱财者,一种是注重名誉节操而廉洁奉公者,最后一种是畏惧法律为了保住官位而不敢贪腐者。-一筹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