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时田园杂兴
宋·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
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
唯有蜻蜓蛱蝶飞。
春词
唐 ·刘禹锡
新妆宜面下朱楼,
深锁春光一院愁。
行到中庭数花朵,
蜻蜓飞上玉搔头。
小池
宋 ·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
树荫照水弄轻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曲江二首
杜甫
一片花飞减却春, 风飘万点正愁人。
且看欲尽花经眼, 莫厌伤多酒入唇。
江上小堂巢翡翠, 苑边高冢卧麒麟。
细推物理须行乐, 何用浮荣绊此身?
朝回日日典春衣, 每日江头尽醉归。
酒债寻常行处有, 人生七十古来稀。
穿花蛱蝶深深见, 点水蜻蜓款款飞。
晚日后堂
南朝梁·简文帝萧纲
岸柳垂长叶,
窗桃落细跗。
花留蛱蝶粉,
竹翳蜻蜓珠。
蜻蜓
唐·韩偓
碧玉眼睛云母翅,轻于粉蝶瘦于蜂。
坐来迎拂波光久,岂是殷勤为蓼丛。
蜻蜓
宋·王镃
轻绡剪翅约秋霜,点水低飞恋野塘。
忽趁游蜂过墙去,可怜不识百花香。
斜径
宋·王安石
斜径偶通南埭路,数家遥对北山岑。
草头蛱蝶黄花晚,菱角蜻蜓翠蔓深。
次韵
宋·叶茵
燕入虚檐教子飞,风帘不捲和新诗。
绿阴满径蜻蜓小,正是梅黄欲雨时。
晓吟
宋·吴惟信
翠帐香消捲碧纱,风捎残雨湿栏牙。
蜻蜓亦被凉勾引,清晓低飞入水花。
水亭二首 其一
宋·陆游
水亭不受俗尘侵,葛帐筠床弄素琴。
一片风光谁画得,红蜻蜓点绿荷心。
中牟道中二首 其二
宋·陈与义
杨柳招人不待媒,蜻蜓近马忽相猜。
如何得与凉风约,不共尘沙一并来。
牵牛花
宋·陈宗远
绿蔓如藤不用栽,淡青花绕竹篱开。
披衣向晓还堪爱,忽见蜻蜓带露来。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
-
写一首表示童年的快乐诗_
四时田园杂兴 宋·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 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 唯有蜻蜓蛱蝶飞。 春词 唐 ·刘禹锡 新妆宜面下朱楼, 深锁春光一院愁。 行到中庭数花朵, 蜻蜓飞上玉搔头。
-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_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描写的是什么季节
卜算子·咏梅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梅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
-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这两句诗写的是_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来赞美什么
和孩子一起读诗 月落乌啼霜满天,冬天也是读诗天~央广新闻公号和娱乐广播《睡前故事》节目共同推出——和孩子一起读诗。每天一首诗词,让孩子的枕边有更辽阔的世界~ 梅 花 王安石(北
-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选自王安石的_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是赞美梅花的诗句吗
前言 前些天遇到了这个问题:如何评价王安石的《梅花》?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最早读到王安石的这首咏梅诗,应该是在小学的课本里吧,我记不太清了。
-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是把什么比喻成什么_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宋] 王安石 梅花是我们国家特有的植物,通常在冬春季节开放,与“兰”“竹”“菊”一起列为四君子;也与“松”“竹”一起并称为
-
二十四史名句赏析_宋史列传三十四阅读答案
《宋史》为诏右丞相托克托(脱脱)总修三国历史,始开馆修撰。记录了上自宋太祖建隆元年,下迄元世祖至元十六年,共320年的历史。《宋史》23条经典名句,字字珠玑,精辟有内涵。 01有天
-
北宋四大女词人_宋代著名的女词人是( )
魏夫人 名玩,字玉汝,北宋女词人。乃曾布之妻,魏泰之姊,封鲁国夫人。襄阳(今湖北襄阳市)人。生卒年不详,生平亦无可考。魏夫人的文学创作在宋代颇负盛名,朱熹甚至将她与李清照
-
这首诗中被称为千古名句的是_
自古宋人爱梅,说起咏梅诗,就不得不提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王安石《梅花》 梅花香,哪怕是严寒,哪怕大雪淹没,都毫无畏惧,暗香飘来。
-
古人将一天分为十二时辰,分别是什么_古人用什么表示十二个时辰
顺天时而为, 接地气而活。 古时候的中国人,将一昼夜划分成十二个时段,每一个时段叫一个时辰,一个时辰刚好是今天的两个小时。从西周起,人们就为每个时辰取了优雅别致的名字,又以
-
乌江亭对项羽的观点_江东和乌江都跟项羽有什么关系
乌江亭边的项羽:江东子弟犹在,卷土重来能否? (1)项羽:生死一念之间,争论延续千年 中国人讲究盖棺定论,或者无论身前如何,一旦死去,也应该得到些许的尊重与安宁。可项羽从来
-
用一句话概括王安石的一生_王安石的名句
诗歌是一种很独特的文化形式,拥有强大的艺术功能,它不仅能够在长篇大论中抒发感情,也能在短小的篇幅中言明心志,正所谓“以诗明志”。或许正是因为诗歌具有如此强大的艺术魅力,
-
乌台诗案前后苏轼思想变化_苏轼乌台诗案之前的诗词
苏轼,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成就不可谓不高,然而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尤其是元丰二年(1079年)的乌台诗案,对苏轼的打击尤为巨大。 苏轼像 乌台诗案起因是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