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欺欺人的最高境界是什么样子呢?如果要用一个成语来形容,我想,“望梅止渴”绝对当仁不让!
望梅止渴:字面上的意思是,人在口渴的时候只要说起有酸梅吃,就会口中生津,从而达到止渴的目的。现在主要用来比喻一个人在愿望无法实现的情况下,只能拿空想来安慰自己。
这个成语源自魏武帝曹操!
汉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七月,曹操第三次南下征伐江东孙权,“秋七月,公征孙权。”
当时正是烈日炎炎的盛夏,曹军经过长时间行军,身上携带的饮水早已经喝完,口渴难耐,疲惫不堪,但一路走来始终没有发现水源,所以一时间军中怨气横生,这种不满的情绪开始在底层军士中蔓延。
作为军中掌印者,士兵们的这种危险情绪很快就被曹操捕捉到了。他很清楚,如果不能解决饮水问题,很可能会酿成兵变!
兵变,自古就是掌军者最为忌讳的!一是意味着出师失败,毕竟还没有和对手打上几仗,己方就先乱了阵脚,这对出征前讲究黄道吉日的古人而言是最伤元气的;二是如果不能快速将兵变的苗头扼制住,一旦真的爆发,自己很可能会丧身于乱军之中。
但又不能用自己的身份、地位强硬弹压,这样势必会造成军士们的逆反心理,即使这一刻被压制住了,万一在战场上有个风吹草动,兵士倒戈,倒霉的还是自己。
何况,当兵吃粮天经地义!此时的曹魏军制,已经不是秦汉以来的征兵制,而是征兵制、世兵制并存,以世兵制为主的军队制度。
所谓世兵制,就是指士兵一旦入伍,终身为兵,父死子继,兄终弟及,世世代代只能当兵,根本无法摆脱这种身份上的束缚。当然,也有作战时军功突出,而脱离军籍, 获得民籍的奖赏。但一般而言,军士们要想脱离军伍是很困难的,他们只能世代被捆绑在封建皇权的战车上,成为当权者威慑天下的工具。
所以,这样的士兵对敌人有杀气,对自己人有戾气,不处理好是不行的。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曹操让自己的传令兵对士兵们下达了一条军令, 前方有一片很大的梅林,上面结满了很多青梅,味道酸甜可口,刚好可以用来解渴。大家加把劲,赶到前方吃青梅去,先到先吃,管够。
这条军令来得及时,早已口渴难耐的军士们听到这个消息后,因为嘴馋而使得口水横生,暂时止住了口渴,并加快了行军步伐,绕过前方山岗后士兵们惊喜地发现,眼前并没有什么梅林,只有一条大河,这可比吃青梅解渴得多了。
魏武行役,失汲道,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世说新语.假谲》
这就是”望梅止渴”的来历!
然而,曹操的这种急智在后人眼里却是贬大于褒,如北宋著名科学家沈括,借用江浙一代百姓的口,把曹操的望梅止渴和王羲之对鹅的痴迷看成是同等的笑话。
吴人多谓梅子为“曹公”,以其尝望梅止渴也。又谓鹅为“右军”,以其好养鹅也。有一士人遗人醋梅与燖鹅,作书云:“醋浸曹公一甏,汤燖右军两只,聊备于馔。”---《梦溪笔谈.讥谑》
望梅止渴,一个稳定军心的善意谎言,竟成为自欺欺人的贬义成语。
但汪郎以为,我们不能从表面上去理解“望梅止渴”所折射出的意义,如果我们只是简单的把这归结于曹操的狡诈,恰恰说明了我们的认知是有限的。
事实上,望梅止渴的背后透露出了一条最重要的信息,即为将帅者,胸中自有丘壑!
为什么这样说呢?
曹操是什么人?自古评价不一,英雄也好,枭雄也罢,总之,他是东汉末年军阀集大成者,这样的人从来不会做没有把握的事!
望梅止渴,是他在全军已经生出怨气的情况下,为了稳定军心所采取的应急措施。如果他真的欺骗了早已口渴难耐的兵士们,那么会面临什么后果?军队哗变,导致不可收场,更别谈南下伐孙权了。
所以,在曹操作出“望梅”这个军令的时候,实际上他就已经知道前方没有梅林,只有一条河流,是可以解决饮水问题的。
这说明什么?说明曹操对自己行军路线的周边环境早已了如于胸,他才敢下如此的军令!事实上,曹操四次南伐孙权的战场,除去第一次的赤壁之战,后三次都集中在今天安徽含山、无为一带的濡须口,而这条解决曹军饮水问题的就是濡须河。
濡须口就是今天含山县东关镇濡须山和无为县黄龙乡镇七宝山之间的水口,此地两岸各设关口,两山对峙,形势险要,为巢湖入长江的出口。一旦曹操占据濡须口,曹操水军可由巢湖通过濡须口进入长江,进而攻占牛渚(采石矶),兵临秣陵(南京),从而对整个江东之地造成极大的军事威胁。
所以当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孙权决定将自己的政治中心由京口(镇江)迁至秣陵(南京)时,濡须口就已经成为曹孙之间互相争夺的战略要地。
十六年,权徙治秣陵。明年,城石头,改秣陵为建业 。闻曹公将来侵,作濡须坞。十八年正月,曹公攻濡须,权与相拒月馀。曹公望权军,叹其齐肃,乃退。---《三国志·吴志·吴主传》
正是经过对决,曹操对于濡须口的周边地理形势是了如指掌的。否则,在孙权占据优势的情况下,曹操是无法在建安十八年的第二次南征时,取得军事上的局部胜利。
冬十月,公征孙权。须十八年春正月,进军濡须口,攻破权江西营,获权都督公孙阳,乃引军还。---《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一》
正因为如此,发生在建安十九年的“望梅止渴”,只是曹操利用自己对濡须口周边地理环境的熟悉度作了一个军心稳固的作用,以显示自己超高的军事素养!
所以,汪郎认为,望梅止渴在今天成为一个贬义的成语,完全是念歪了经,是对魏武帝最大的误解!
【我是江东汪郎,带给你不一样的历史视觉!坚持原创,喜欢我就请关注我吧!】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
-
从望梅止渴可以看出曹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_望梅止渴中曹操说谎的行为
自欺欺人的最高境界是什么样子呢?如果要用一个成语来形容,我想,“望梅止渴”绝对当仁不让! 望梅止渴:字面上的意思是,人在口渴的时候只要说起有酸梅吃,就会口中生津,从而达到
-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_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这首诗的意思
教科书式品鉴诗词·第414首古诗词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
-
吴国太和刘备谁岁数大_吴夫人和吴国太是一个人吗
在演义中,周瑜为了压抑刘备,向孙权献计,以孙尚香为钓饵,引刘备离开南徐,而后乘隙撤除刘备。没想到计谋早被计划精巧的诸葛亮看破,让刘备到了南徐先找乔国老,而后去南徐大街上
-
吴下阿蒙的主人公是谁人_吴下阿蒙的典故内容
汉末,如笔者曾经所言,就是一个乱世,然,正所谓乱世出英雄。而就是在这个乱世中,也的的确确出现了一个个璀璨夺目的人杰,他们或以谋略算尽天下,或以武勇征战九州,他们的故事,
-
吴下阿蒙成语主人公是谁_吴下阿蒙的成语解释及意思
(灿烂海滩原创作品,严禁转载)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志·吕蒙传》注引《江表传》。故事的发生时间是在献帝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相关人物有孙权、鲁肃和吕蒙。原文如下
-
国太与孙权的关系_孙权的儿子最后怎么样了
孙尚香 吴国太仅仅是因为刘备有称王称帝的潜力,就看上刘备的吗? 不是的。 最主要的原因,我看还是因为吴国太要借找女婿的事情,为自己立威。 此话怎讲? 其实,吴国太并不是孙策和孙
-
吴下阿蒙成语的由来_吴下阿蒙的典故简短
【成语释义】 吴下:长江下游江东一带,以三吴地区为核心的一片区域。 阿蒙:即吕蒙,吴人极喜加“阿”字,至2018年依然如此。吕蒙原本出生行伍、没有文化,经孙权劝学后渐有学识,以
-
刘备发动夷陵之战的深层原因_刘备和孙权之间的战役
持矛举火破连营,玄德穷奔白帝城。 一旦威名惊蜀魏,吴王宁不敬书生。 本篇文章我们来看一看刘备生前的最后一场战役——夷陵之战(猇亭之战),战役始于汉章武元年。此战役亦是奠定了
-
刘备伐吴失去了十位大将_刘备伐吴之战
吴军忍辱负重 猇亭大败刘备 刘备在夷陵之战大败,除了因为过于自负,也因为孙吴军中,有一位名将,他的名字叫做陆逊。 陆逊 陆逊出身江南士族,豁达大度,年纪轻轻已善于谋略,孙权对
-
夷陵之战刘备兵败原因_刘备在夷陵之战败给了谁
夷陵之战,又称彝陵之战、猇亭之战(猇亭[Xiāotíng],古地名,在今湖北宜都北),是三国时期蜀汉昭烈帝刘备对东吴发动的大规模战役。对于夷陵之战来说,刘备一方倾全国之力,东吴也派
-
街亭之战蜀国失败的原因_马谡街亭之战败给了谁
刘备为什么在猇亭之战后不回成都 蜀汉章武三年(公元223年)四月,先主刘备病逝于永安,时年六十三岁,谥曰昭烈皇帝。五月,十七岁的太子刘禅继位,是为后主。 在这里,还要先讲讲之前
-
夷陵之战蜀军战败的原因_猇亭之战是夷陵之战吗
前言 夷陵之战,又称猇亭之战,夷陵即今湖北宜都市,猇亭即今湖北宜都市北部长江北岸。夷陵之战是三国时期吴蜀之间唯一一场战争,这场战争将鲁肃早年投身孙权麾下“预言”的吴国霸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