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2月26日,南平山城依然寒气袭人,市委小礼堂里却是热气腾腾,首批225名科技特派员从这里出征,奔赴各个村落。那场面恰似“梦里号角连营,沙场秋点兵”。
至此,科技特派员这个名称开始响彻八闽,从“南平机制”到“福建样板”再到全国经验,20年间,一花引开万花开,姹紫嫣红春满园。
这项制度在我省率先推行的时候,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习近平对这项制度的探索建立和全面推广给予高度关注和支持,他敏锐地判断这项探索为突破“三农”困境打开了通道,蕴藏有强大的生命力。翻开2002年第16期《求是》杂志,重读习近平的署名文章《努力创新农村工作机制》,足见习近平对“三农”工作的真知灼见,让我们感受到他对老区苏区的热切关怀,对乡村振兴的殷切希望。
20年筚路蓝缕,扎根沃土。福建数十万科技特派员不忘把科技的种子播撒山乡的初心与使命,在田间地头、竹海茶园、企业车间、科研院所,去行走知识改变命运,科技改变贫穷的路径,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去赢取超越金杯银杯的百姓口碑。
吴敬才,从德国进修一回来,就到南平市延平区溪后村驻村当科特派,由此成为中国 “一号特派员”。
詹夷生,带着枝剪、手电下乡的“平头高工”,被政和、建瓯的果农称为“榛仙”“荣誉乡民。”
林戎斌,把食用菌技术带到宁夏田野的省农科院科特派,回族群众称他为“福建财神”。
来自以色列的高佑思(中文名),成为武夷山的“网络与信息化科特派”,让世界青年见证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中国实践。
谢福鑫,福建巨峰葡萄之父,一生只做甜蜜事业。
省农科院科特派陈山虎,把小玉米做成大文章。
龙岩市科特派卢春生,让特产花生更酥香。
漳州市科特派林锦辉,航天蔬菜引领产业兴旺。
莆田市科特派张哲,情系海洋,建功立业。
三明市科特派黄宇翔,用科技助力花卉产业美丽“蝶变”。
他们脚踏大地,行走八闽,忙碌的身影组成了一道靓丽的山乡风景线,他们的名字在万千群众中口口相传。
20年春风化雨,春华秋实。从探索启动到深化提升,再到创新发展,科技特派员制度与时俱进,持续深化,不断拓展。它与新时代新思想,新征程新作为同频共振,在创新驱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加快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在乡村振兴和老区苏区脱贫奔小康等领域,都有了新的使命任务和责任担当。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从2012年起,科技特派员工作连续6年写入“中央一号文件”,为福建省深化科技特派员制度提供了“源头活水”。我们有理由相信,这项已经上升为国家制度的制度,在福建这个诞生地、策源地,一定能坚持好、领跑好,继续走在全国前列,继续书写“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新福建的崭新篇章。正如朱熹诗赋:“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