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何晞宇
上古时,新年是祈祷丰收,驱逐疫病,迎神除魔的重要祭日。尽管时光流逝,朝代变迁让新年的仪式感大大减弱,但其精神却深入民间,从傩舞、桃符、红纸、锣鼓到门神、年画、春联、鞭炮,“年”千百年来万变不离其初衷。
不变的还有“年味”,比如古味犹存的酒和糕。古代最著名的“岁酒”莫过于屠苏酒,无数诗人曾借它的芬芳,感怀新年。同时,屠苏是流传千余年的防疫良方,是新年驱邪避害的象征之一。
(元)《御药院方》中的屠苏酒配方
春风送暖入屠苏
酒是古代祭祀仪式中重要的一环。宋以前受酿造技术限制,酒的度数不高,所以正月饮酒,小孩子也要参与,而且特别还要先喝,因为新年“小者得岁”,是喜庆的事。相反“老者失岁”,年纪大的过一年少一年,要等到最后小辈们都喝过了,才尝一口,沾沾喜气。
苏东坡有诗:“但把穷愁博长健,不辞最后饮屠苏”(《除夜野宿常州城外》)讲的就是这个习俗。诗中的“屠苏”是旧时过年非常流行的一种药酒。
古时医疗条件不高,新年的许多习惯其实都与防疫和保健有关,如着干净的新衣、除夕大扫除、又如饮屠苏等药酒。邓拓在《燕山夜话》里提到,古人饮屠苏实际上是一场“群众性的防疫运动”。
“屠苏”原意和酒无关,而是一种常被作为亭阁装饰花纹的阔叶草,后来又引申为房屋的代称。相传有住此屋的高人,在腊月发明了一种很有效防瘟疫帖药,并酿制成酒,至大年初一时取出饮用,这就是屠苏酒。王安石著名的“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便用了这个典故。
(元)《御药院方》中的屠苏酒配方
传载千年的屠苏散方
屠苏酒的做法,长江中下游地区有民间传说为唐代药王孙思邈所创。但事实上,岁时饮屠苏的民俗见于文字,远早于唐朝。
南朝(502年至557年)《荆楚岁时记》就记载,长江中游一带的百姓在正月初一,“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进椒柏酒,饮桃汤,进屠苏”。
其药方则最早见于东晋时期(公元4世纪左右)的《肘后备急方》。上面还详细记载了屠苏酒的做法,即在除夕正午,把装满屠苏的药囊浸入井中,待大年初一取出,和酒煎沸,“药渣还投井中,岁饮此水,一世无病。”
(清乾隆)《十二月令轴》之腊月图局部
有学者研究认为,屠苏的出现与汉末魏晋时期,频繁爆发的大疫有关,其中危害极大的一个疾病便是冬春时节多发的“伤寒症”。于是有名医创制并推广了屠苏一方,后来逐渐成为年节的一个习俗。
屠苏的药方后来多有变化,但总不离大黄、川椒、肉桂、桔梗等健胃抗菌的成分。唐宋时期,屠苏广为流行。宋时市场上还有售卖精美的屠苏袋,即将药放入绢袋中随身佩戴。
为了宣传屠苏的效用,除了防疫外,历史还渐渐为屠苏蒙上了“驱邪”的效果。南宋《岁时广记》载,“屠者,言其屠绝鬼气,苏者,言其苏省人魂”。而后更将“苏”讹为恶鬼之名,饮屠苏,就能屠杀该鬼。
清以后,民间新年酒中少有加药,屠苏酒也逐渐被简单的黄酒代替。据载,清亡后,南京地区还一度留存着大年初一面向东方,喝屠苏酒的习俗,而后也渐渐消失。
不过,岁时饮屠苏的习俗却东渡至朝鲜半岛、日本,并成为当地人过旧历年必不可少的饮品。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
-
古时过年会喝屠苏酒_过年和屠苏酒
视频加载中... 封面新闻记者 何晞宇 上古时,新年是祈祷丰收,驱逐疫病,迎神除魔的重要祭日。尽管时光流逝,朝代变迁让新年的仪式感大大减弱,但其精神却深入民间,从傩舞、桃符、红
-
屠苏酒是药酒吗_屠苏酒的配方出自
饮屠苏酒是古代中国人过春节的习俗。 宋代王安石在《元日》中写道: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 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描写了在阵阵鞭炮声中,人们送走旧岁,
-
屠苏酒是什么节日喝的_饮屠苏酒是什么意思
大家应该都听过王安石的“春风送暖入屠苏”的绝美诗句,但是绝大多数人都不知道“屠苏”是什么吧! 今天咸宝和小宁就要来给大家科普科普,其实“屠苏”是一种药酒,即屠苏酒,除此之
-
屠苏酒是在什么时候饮用的酒_古时候过年会喝屠苏酒
屠苏酒是我国古代著名的一种酒,而且在很多节日都有饮用屠苏酒的习俗,很多文人骚客的诗词中也有记载。那么, 屠苏酒在什么时候饮用? 屠苏酒在什么时候饮用 屠苏酒,在过去是元旦必备
-
喝屠苏美酒_屠苏酒的配方出自
电视剧《古剑奇谭》的时候,觉得男主的名字蛮高大上的,“屠苏”是“屠绝鬼气,苏醒人魂”的意思。最近才知道“屠苏”原来也是中美酒。 屠苏酒的来源: 唐朝人韩鄂所著《岁华纪丽》的
-
读书重在精读还是博览_读书应该博览群书
世人多求读书秘诀,然读书哪有什么秘诀啊!闲读马南邨的《燕山夜话》,嘘唏慨叹之余,发现书中有不少读书方法与勤读故事。 南宋陈善在《扪虱新话》一书中写道:“读书须知出入法。始
-
自其成语-“自固不暇”这个成语
燕山夜话自固不暇文/邓拓前次谈论了“目不识丁”的例子以后,得到了各方面的反应。对于这一类问题的看法,不一致完全没有关系,而且永远可以保持不同的意见,不必强求一致。-自其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