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翟晓洁
【作者简介】翟晓洁,湖北荆州人,武汉大学新闻系硕士研究生。曾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负责采编工作,在“国际在线”官网、《写作》、《散文诗》、《荆州晚报》等媒体发表新闻、散文、诗歌等近百万字。新浪博客访问量已突破130万。目前在深圳一家上市公司主管文案策划工作。
(作者近照)
————————————————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国风·卫风·木瓜》
有人说,胃比心要灵敏。对于这句话,我深以为然。
记得从前在湖北老家,我最厌恶的水果便是木瓜,总觉得那肥硕溢汁的果肉透着一股令人作呕的奶腥味,无论被别人夸得如何甜美可口,我从来都是不屑一顾的。来深圳后,每逢夏末秋初,几乎每个水果店里都肆意弥漫着木瓜的味道,依旧是那股奶腥味,浓浓浅浅,洋溢不散,尽管我依然不吃,但是见得多,闻得频,厌恶也渐渐淡了。
有一次,趁着周末,与三五好友相邀穿越东西冲海岸线。行至一半,我们携带的水都已见底,正在大家口干舌燥、慌乱不已时,一个朋友从背包里取出两个润泽光亮的大木瓜,我们集体拍掌欢呼,那种难以按捺的雀跃心情,就像在沙漠中苦行多日、频临绝望的旅人,突然望见了一片草丰水美、盛满希望的绿洲。
朋友拿小刀将木瓜对半剖开,刮掉浅黑色的籽粒,只留橘红诱人、水灵泛金的果肉,切成小块给大家分食,我顾不得喜恶,也抓起一块塞进嘴里,只觉得口感绵软、鲜嫩多汁,伴着绵柔的奶香,细细品嚼,轻轻吞咽,顿感一股清泉潺潺淌过早已干涸的心田,整个人立刻满血复活般的畅爽来劲。循借那个偶然的契机,我对木瓜居然由厌恶变得喜爱,这真是连我自己都没料到。
来到深圳多年,有时我会问自己:是否已经适应并融入了这个城市?正当心茫然时,胃清醒地回答:是,因为我早已习惯这里的水土和饮食。而草木蔬果,是我与这个第二故乡建立天然联系的纽带。
因为变得喜欢木瓜,所以之后我每每诵读《诗经》中的《木瓜》,心里总是浮现一份真实的美感,反复那木瓜的奶香不断柔斥着我的呼吸,甜美绵长。前段日子,一个老同学来深圳度假,我无意中跟她聊起关于木瓜的故事和诗。谁知,植物学专业的她笑着摇摇头对我说:“《诗经》中的木瓜并非我们现在常吃的水果木瓜。水果木瓜又称番木瓜,是外来物种,到明代中晚期才传入中国闵粤台一带。而《诗经》中的木瓜是地地道道的中国原产植物。”
我带着怀疑翻查了一些资料,果不其然,原来《诗经》中的木瓜和我平素喜爱的木瓜根本就是两个品种。诗中的木瓜属蔷薇科,一般春末开花,果实成熟后如拳头大小,椭圆光滑,很像青黄色的鹅蛋。不过可惜的是,这种象征爱情的果子不适生食,味道酸涩不说,口感极像木屑,人们通常将它拿来蒸食,更多的是用来制药:将木瓜放进沸水里,烫到外皮灰白,然后取出,对半剖开,晒干,便成了舒筋活络,和胃化湿、滋脾益肺的良药。著名的木瓜酒就是用这种木瓜片泡制的。
木瓜花也很美,娇若海棠,俏皮多姿,或热烈的醇红、或娇娆的粉白,撩拨得人心潮荡漾。宋朝诗人王令曾写过一首《木瓜花》:
簇簇红葩间绿荄,阳和闲暇不须催。
天教尔艳呈奇绝,不与夭桃次第开。
(注意:这个是番木瓜,外来物种哦)
《木瓜》后两段出现的“木桃”、“木李”不过是“木瓜”的别种,类似橘、柑、橙的关系。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详细描述了三者的微妙差异:“木瓜可种可接……其实如小瓜而有鼻,津润而不木者木瓜。圆小于木瓜,味木而酢涩者为木桃。似木瓜而无鼻,大于木桃,味涩者为木李,亦曰木梨,即榠楂及和圆子。”
借着探究木瓜的机会,我又重新研读了这首诗,倒意外地挖掘了一些从前被忽略的妙处和感悟。
(番木瓜,不是《诗经》里的木瓜)
自古以来,这首《木瓜》的主旨被许多文学家及艺术评论家剖释分析,流传至今居然有七种之多,包括:美齐桓公说、男女相互赠答说、朋友相互赠答说、臣下报上说、讽卫人以报齐说、讽刺送礼行贿说、礼尚往来说等。
成于汉代的《毛诗序》云:“《木瓜》,美齐桓公也。卫国有狄人之败,出处于漕,齐桓公救而封之,遗之车马器物焉。卫人思之,欲厚报之,而作是诗也。”这一说法在宋代有严粲等人支持,在清代有魏源等人支持。
(诗经里讲的木瓜)
自宋代朱熹起,“男女相互赠答说”开始流行,朱熹在《诗集传》中写道:“言人有赠我以微物,我当报之以重宝,而犹未足以为报也,但欲其长以为好而不忘耳。疑亦男女相赠答之词,如《静女》之类。”这一说法到清代受到了史学家姚际恒的批驳,他的《诗经通论》记载:“以为朋友相赠答亦奚不可,何必定是男女耶!”将诗的内涵从男女之情扩展到了朋友之谊。
现代学者大多认同朱熹之说,明确指出此诗就是一种爱情诗。他们的理由是:诗中的木瓜和琼琚,隐匿着上古时期人们生殖崇拜的痕迹。木瓜有子,象征女性,女子若以木瓜相赠,寓意以身相许;而坚硬的琼琚象征男性,男子回馈随身携带的美玉,意味着承诺永以为好。
(番木瓜树)
所以,今人一般认定这是一首爱情诗。
古时男女间的交往,比今人要有趣浪漫得多。据《周礼·地官·媒氏》载:仲春之月,未婚男女会聚集在一个风光秀美、阳光明媚的地方,来一场规模宏大、盛况空前的集体相亲会。
仲春就是我们常说的“阳春三月”,这里的“阳”应是“旺盛”的意思。为何选在仲春时节举行这样的活动呢?因为中国古人讲究“天人合一”,人的行为应当顺应自然。仲春是一年中最繁盛的季节,花开尘埃、蔓生苍华、百草丰茂、万物祥润,正是天地间阴阳调和的最佳时机,此时的男女最易萌生情愫,选在这个时节举办相亲、寻觅佳偶也最是秉承天道循环。
(这才是《诗经》里讲的木瓜树)
女子在集会上若看到了心仪的男子,可将手中的木瓜抛给他,而男子若钟情该女子,将赠予美玉,也就是文中的琼琚、琼瑶和琼玖。只是,木瓜之微与美玉之贵相差甚远,形成鲜明对比。为何男女赠礼如此不平等?作者随后给出了解释:匪报也,永以为好也!——因为在有情人的眼里,无论木瓜,抑或美玉,都相差无异,他们在乎的只是彼此间的深情厚谊,渴望相知相守、此情不渝。我们固然欣赏报以琼琚的隆重,也应钦佩投以木瓜的坦然。不以贵为骄当然可贵,不以微为卑更为难得。如此悬殊,愈加凸显了二人感情的淳朴真挚。
(认识了吧?)
每次读《诗经》,都深觉古人的可爱和率直,无论是悲或喜,他们都习惯将心里的想法大胆地唱出来。音乐与水,善利万物。他们滤净人世喧嚣,唱响内心的本意,干净如始、纯真无邪,读来清新又清心、自由又自然。相亲会上,姑娘看上了小伙儿,用木瓜传递爱慕的心事,只愿君心似我心。小伙儿同样中意,则回应一块随身携带的美玉,以证真情与慎重:此物并非回报,我只想表达与你共结连理的心意。我想你陪我走一段很长的路,那条路叫余生。
春光甚美,我们正好有空。从此喜乐有分享,冷暖有相知。绕指的情义,成就一场邂逅。
在形式上,《木瓜》一改《诗经》惯用的四字句,而以五言为主,间以三言,错落有致,具有很强的音乐感。前两句悠长平缓、蕴藉含蓄;第三句“匪报也”简洁得极其精妙,突然短速,不仅形成错落有致、跌宕有致的韵味,也反应了男子在爱情面前斩钉截铁、坚定干脆的性格;接下来,二人的感情走向终于在第四句呼之欲出。
全诗三章基本重复,只替换了几个字,这是由诗的音乐与文学双重性决定的。类似的重章叠句形式是《诗经》的一大特色。通过一唱三叹的歌咏,使得全诗的感情一步一步变得深沉浓郁。
每次品读《木瓜》,我都会不禁联想到《诗经·召南》中的《摽有梅》,也是一首有趣的爱情诗。
(那么,这是木瓜还是番木瓜?)
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摽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摽有梅,顷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
在法定约会的日子,思春的姑娘一边将自己带的花果抛向中意的男子,一边委婉而大胆地唱起了爱歌:
梅子颗颗落地,树上还留七成。有心求我的男子啊,请不要耽误良辰。
梅子纷纷坠地,枝头只剩三成。有心求我的男子啊,到今儿切莫再等。
梅子阵阵落地,收拾要用簸箕。有心求我的男子啊,快开口别再犹豫。
诗中的“求我庶士”不妨解读为“我求庶士”。姑娘用暮春将至、梅子坠落比喻易逝的青春,她在焦急而羞涩的情绪里,等待着心爱的男子奉上回应。写到这里,我不禁哑然失笑,女子在感情上总是矫情,哪怕早就看上了男生,也希望对方先开口。
(木瓜还是番木瓜?)
《木瓜》看似男追女,其实是一场你情我愿的相爱。而《摽有梅》看似女追男,则很可能是一次怜惜青春、渴求爱情的单恋。姑娘开口求爱,少了下文,如果最终结果是“当年相知未回音,空叹年华似流水”,那该多可惜!相比而言,读《木瓜》就让人愉悦得多,因为我们还是乐于见到两情相悦、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大团圆结局。付出的爱,得到回应,是天底下最美好的事。今日初见,便许平生。明年今日,年年今日,我都会陪着你。
易求无价宝,难得有情人。在爱情面前,木瓜与琼琚都失了分量。爱情是最柔软的命门,可偏偏是它,让我们不再害怕这个有杀伤力的世界。又过了很多年,尽管已经看透了这世上的悲哀、离散、辜负、伤害,但是善良的我们依然怀揣着一颗不死的心,希冀全天下的有情人:永以为好也!
(木瓜花也有春天)
《作家洪与》微信号:hongyupt
投稿邮箱:499020910@qq.com
《琴泉》微信号stzx123456789
投稿邮箱:125926681@qq.com
顾问:朱鹰、邹开岐
编辑:洪与、姚小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