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字牧之,号称杜紫薇,又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晚唐时期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三朝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最终官至中书舍人。岁暮卒于长安,终年五十岁。晚唐杰出诗人,尤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他的古体诗受杜甫、韩愈的影响,题材广阔,笔力峭健。他的近体诗则以文词清丽、情韵跌宕见长。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题乌江亭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此诗与《赤壁》诗一样,议论战争成败之理,提出自己对历史上已有结局的战争的假设性推想。首句言胜败乃兵家常事。次句批评项羽胸襟不够宽广,缺乏大将气度。三四句设想项羽假如回江东重整旗鼓,说不定就可以卷土重来。这句有对项羽负气自刎的惋惜,但主要的意思却是批评他不善于把握机遇,不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不善于得人、用人。
这是一首借咏古迹表现诗人对时事和历史看法的哲理诗。楚汉相争,刘邦数败于项羽,然而斗志不懈。项羽兵败垓下,斗志顿消,将自己失败的理由归结于上天,“时不利”“天之亡我”。二者对比,高下立判。胜败乃兵家常事,从来没有常胜将军,失败也并不可怕,关键在于如何对待失败。刘邦屡战屡败,屡败屡战。他善于总结失败的经验教训,从谋士那里获得有用的建议。而项羽则刚愎自用,以为可以凭一己之力而称霸天下,但是却经不起挫折的考验,一战败北而斗志顿无。诗人认为真正的英雄应该能含辱忍垢,失败后伺机东山再起。杜牧借历史有感而发,提出了“兴废由人事”的历史哲学观点,这是此诗最为宝贵的地方。
司马迁曾以史家眼光批评项羽“天亡我,非战之罪”的执迷不悟。杜牧则以兵家的眼光论成败由人之理。二人都注重人事,但司马迁是总结已然之教训,强调其必败之原因;杜牧则是假想未然之机会,强调兵家须有远见卓识和不屈不挠的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