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云林新闻励志网 > 经典语录 >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待!百善孝为先呐!!!_树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待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待!百善孝为先呐!!!_树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待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2-04-18 18:16:11
阅读:

孝,百善之首

百善孝为先,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国古代著名的《二十四孝》从不同角度、不同环境、不同遭遇行孝的故事,是中国古代宣扬儒家思想及孝道的典故,是善的根源。

孔老夫子在《孝经》中讲,以孝治身就人乐;以孝治家就家和;以孝治国就国安;以孝治天下就天下清宁。所以用这一个孝字,就能圆满地得到和谐。

舜帝在《二十四孝》 里面排第一,讲他是“孝感动天”。 舜帝的母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他的父亲、继母、弟弟三个人都想把舜帝杀死,但是舜帝特别的恭顺,从来没有跟他们计较,依旧继续行他的孝道,舜帝这样的孝行,感动了天地,他在耕田的时 候连鸟、大象都来帮忙,也感动了远近的人,人人都知道有这样一个大孝子。后来就传到了当时的尧帝那里。

尧帝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他以观察他在家里的表现,这是治内。结果大舜把家里治理得很好。舜住的地方,住一年就变成了一个村庄,住上两年变成了一个集镇,三年就成了一个都市。于是,尧帝就让他去推行五教,负责道德伦理的教育工作。舜帝都能够做得很好。最后尧帝让舜帝代替他行使天子的政务,尧帝去世以后,天下人都归顺于舜。尧帝是圣人,舜帝也是圣人,圣人都明白一个道理,知道治国的根本就是要以孝、以道德来教化天下。

树欲静而风不止,关于“孝”

孝,为德之本

“国以人为本,人以德为本”, 而德又以孝为本。修德应从“孝” 开始。《孝经》里,孔老夫子开篇就问曾子“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上下和睦。汝知之乎?”意思是你知道古圣先王,让天下大治这个要道是什么吗? 曾子非常恭敬地站起来,问自己的老师。夫子告诉他:“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道是一切德行的根本,是一切教化的出发点。

古代选择官员都把德行放在第一位,而考察德行的首要就是孝,一个人能够做到孝, 能够孝敬自己的父母,必然能够推其之心,想到天下人,把这个孝顺扩大, 而真正孝顺的人,他能够明了天地之道。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尊敬自家的长辈,推广开去也尊敬人家的长辈;爱抚自家的儿女,推广开也去爱抚人家的儿女。把孝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因为孝是德行的根本。

《孝经》讲:“昔者明王,事父孝, 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长幼顺,故上下治;天地明察,神明彰矣。”我们的身体来自于父母的精血。事父孝,故事天明。《周易》里,父亲就代表天,天是乾,所以天和父都是同一个性。把对父亲的孝尽到极致,就能够明了天道。“事母孝故事地察。”母在《周易》里是坤卦,母亲就像大地一样,把对母亲的孝道行到极致,也就能够明察地道。所谓,三才者,天地人,其实就是父亲、母亲和我们自己。父亲是天,母亲是地,我们能够孝敬父母,其实就是在侍奉天地,侍奉父母之道和侍奉天地之道是完全一样的。

中国历史上历代帝王注解最多两本书是《道德经》和《孝经》。春秋战国时期,魏文侯就做过《孝经》的注解。南北朝时期的梁武帝,唐朝的唐玄宗,清朝的顺治帝都注解过《孝 经》。在明朝时期永乐皇帝朱棣,自己还亲自编了一本书,叫做《御制孝顺事实》,里面收集了历代行孝的典范,让全天下的百姓都学习。 在古代历史上,很多贤明的君主,本身就是孝子。像周文王、周武王,汉朝的文帝、景帝,都是非常孝顺父母的人。一个“孝”字名扬于五湖四海,让芸芸众生得到福报,这都是孝道所起到的作用。

树欲静而风不止,关于“孝”

孝,为修身之道

修身以道,从孝开始,夫子说“修道以仁”,通过仁来修道。什么是仁?,夫子又讲“仁者人也”,仁,所谓仁就是人性。亲亲为大,要以亲爱自己的亲人为第一 。这里这个亲亲,第一亲是动词, 第二亲是名词,就是要亲爱自己的亲人。对待父母要孝,对待兄弟要悌,如果连父母都不爱,连家人都不爱,这个人他有可能去爱天下人吗?古人告诉我们要修身齐家,然后才是治国平天下。而修身治家要以正己化人,从孝开始。

《群书治要》讲到周文王做世子的时候孝敬父亲。他每天三次去探望父亲王季。每天早晨雄鸡刚刚打鸣,他就穿好衣走到父亲的寝宫外面,问那个值班的人,父亲昨天晚上 睡得怎么样。如果照顾父亲的人说睡得很好的话,文王就非常高兴。到了 中午他又来探视一遍,问父亲怎么样,如果很好他就会高兴的回去。到了晚上他又来看一次,父亲一旦有什么不舒服,文王就会非常忧愁。父亲一有病,文王就会非常用心地照顾,亲自给父亲送饭,在旁边观察这个饭冷热的程度,吃完 饭之后要问父亲这个饭菜怎么样?味道合不合适?对父亲照顾得非常细致周到。文王因为自己能够孝顺父亲,所以他的儿子武王也继承了他这样孝的风范。文王一有病,武王便衣不解带,日夜伺候在文王旁边,文王吃口饭,武王也吃一口。这都是做儿子的能够孝敬父亲,以后自己也会有儿子孝敬 自己。

教人为孝,当以身作则,小孩看到父母孝敬爷爷奶奶,这小孩自然就会孝,如果做父母的不孝敬自己的父母,却让孩子孝敬自己,怎么可能呢? 过去有个故事讲,有一个人,他 的父亲得了天花,这个做儿子的看到 天花这种病很难治,就想把他的父亲 扔到野外去。于是,有一天他跟儿子讲,我们父子俩拿筺把你爷爷抬到那个山上去。这个父亲就和儿子把孩子的爷爷抬到山上扔掉了,做父亲的还 要把扁担和筐扔掉。他的儿子还很小,就把这个筐和扁担给捡起来了,这位父亲就跟儿子讲,这个已经用不上了,你把它捡起来干什么呢?儿子就说:“爸爸,以后等你老了我还要用,这个做父亲的突然一下子明白了,不能这样对自己的父亲,如果自己这样对父亲,以后自己的孩子也会这样对自己。所以他就又和儿子把父亲抬回家里用心照顾去了。 我们怎么对待自己的父母,我们 的子女就会怎么对待我们。

《中庸》里讲:“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孝顺就是能很好地继承前人的遗志,很好地完成前人未完成的事业。《论语》写道:“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其父亲在世的时候,要看他的志向;在他的父亲死后要看他的行为。如果他的父亲死了三年以后他依旧还是向他父亲生前那样坚持固有的为人准则,那么这个人就算是做到了孝道。”子女从父母那里承传血脉和家训,子女之身,就是父母的分身,不孝父母就失去了自身的大根大本。故古云 ”孝乃天经地义“。小羊跪乳,乌鸦反哺, 做人如果没有孝道,连动物都不如。

树欲静而风不止,关于“孝”

孝,教育之本

孔老夫子在鲁国曾经担任过大司寇,专门负责审理案件,当时就遇到 一件案子,有一家父子俩人互相控告。父子俩打 起了官司。遇到这种事情怎么办呢? 夫子就把这两个人关到同一个牢房里 面,然后夫子不问也不管,把他们关 在一起,三个月对他们不理不睬。这父子俩被关了三个月之后就觉得关在 这里也不是回事,做父亲的就要求撤诉,于是孔子就释放了这对父子。 当时鲁国的季孙氏主持鲁国的朝政,他听说了这件事情很不高兴。说:“夫子你骗我了,你以前跟我讲治理国家必须要把孝道放在第一位, 现在有一个这么不孝的人来起诉他的父亲,父子相控告,应该把这个人给杀掉,用这个人来教育百姓行孝不是很应该吗?可是你却把这个不孝的人 给故免了,这是什么意思呢?怎么能把这个不孝的人给教免了呢?”夫子叹了一口气说:“上失其道,而杀其下,非理也。不教以孝而听其狱,是杀不辜也”。身居上位 的人不懂得教育引导百姓,却要滥杀 百姓这是不符合情理,而做领导的不用孝道教化百姓,又要用孝道的规范 来判决官司,这就是杀害无辜。 这个孩子没受过孝的教育,就像我们开头讲的在机场行剩母亲的学生,他有没有错?我们看到他是有 错,但是他为什么会这样呢?最重要的原因是他没有受过伦理道德的教育,没有人教他要孝敬父母,可见教育太重要了。把伦理道德教育恢复起来,最重 要的就是从孝道入手。

所以《礼记》里面讲到:“是故 知为人子,然后可以为人父;知为人 臣,然后可以为人君;知事人,然后能使人。”你要知道怎么样做儿子 怎么样尽孝道,知道怎么样孝敬父亲,然后你才配做父亲,才知道自己 应该怎么样来做父亲。知道怎么做臣子,怎么做好一个下属,你才能够知道怎样做好一个君主,才能够有资格去做君主,做领导。知道怎样奉侍人,你才知道怎样使用人。现在很多人都是独生子,娇生惯养,什么事情 都是父母包办,这种教育对孩子的伤害非常大。

古人总结的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最重 要的就是“孝”,如果孝没有,其它七个都没有。 《弟子规》里面就讲到:“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 你身体受到伤害,有了疾病,父母会为你担忧;德行有了缺陷,会让父母蒙羞。一个人如果不好好修习自己的德行其实就是最大的不孝。所以不管我们做任何事情,做任何工作,都不能够让自己的父母蒙羞。孔子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我们的身体毛发皮肤是父母给我们的,所以珍惜它,爱护它就是行孝尽孝的开始,可见,古人对于孝有多重视。

我们一切的道德、学问、能力, 都要首先从孝道上落实。古人讲,求 忠臣于孝子之门,要找到好的臣子, 好的员工,要从哪里找?要从孝子里面找,因为他知道怎么做儿子,到单位就知道怎么样做下属、做员工。知 道怎么样侍奉自己的父母,到单位他 就知道怎么样侍奉师长、侍奉领导,怎么为他人着想,为他人服务。

树欲静而风不止,关于“孝”

孝,治国之本

《吕氏春秋》里讲到:“凡为天 下、治国家,必务其本也。务本莫贵于孝人主孝,则名章荣,天下誉, 人臣孝,则事君忠,处官廉,临难死;士民孝,则耕芸疾,守战固,不 疲北。夫执一术而百喜至、百邪去 天下从者,其唯孝乎。” 《论语》里讲:“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君子做事情一定致力于 根本,把根本找到了,问题就解决 了。统一天下,治理国家,一定要找到根本。根本是什么呢?就是要进行孝道的教育。君主自身落实孝道,孝敬父母,名声就会显扬天下。

君主是个孝子,百姓就会受到君 主的熏染,都会来学习。所以臣下就 会听从君主,努力协助君主,这样天 下就会安乐、太平。“人臣孝,则事 君忠,处官廉,临难死。”做臣子的 懂得孝敬父母,在家能孝,在外对待 国君才会忠诚,他懂得忠诚做官,清 正廉洁,遇到危难他不会退缩,能够 敢于拼死效命。求忠臣于孝子之门, 是非常有道理的。古人“举孝廉”的 制度非常科学,圣贤人真正明了,孝 是治天下的根本。“士民孝”,士就 是读书人,民是百姓,百姓知道孝敬 父母,就会努力耕耘,做好自己的事 情,勤于本务,养家糊口,读书人也 能够刻苦用功。让这样的人守卫作 战,他会很卖命,很努力,临敌应战,不会败逃,因为他们明白人要懂得忠 孝。古人讲,天下第一等人是忠臣孝子。真正有智慧的、贤明的君主知道 这个道理,所以叫“执一术而百善至、百邪去”,只要掌握孝道这个原 则,推行孝道的教育,就能够使百善 皆至,百邪皆去,让天下人都顺从。 “其唯孝乎”,大概唯有推行孝道才 能够得到这样的效果。所以,古人把 孝道教育放在最为重要的位置。 孝道教育怎么样推广呢?《孝 经》上讲“君子之教以孝、非家至而 日见之也”,并不是每天要去跟人 讲,只要自己做好孝道的榜样即可,在一 个企业里面,老板自己要起模范带头 作用。在一个地方,地方长官要起带头作用,在一个家里面,大人要起言传身教的作用。

孝之风的兴起必须要靠道德教育。《弟子规》里面就讲:“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揉吾声,谏不 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父母亲有了过失要规劝父母;进谏要和 言细语,如果不得以,甚至用号啕大 哭的形式来劝戒父母。夫子讲,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父 母在世的时候不宜到太远的地方去。 如果要去,一定要告诉父母去处。古 人父母在世时都不愿意入朝为官。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像范仲淹的 儿子,范仲淹去世以后,皇帝让他去 朝中做官,他就讲,我先要给父亲守 孝,孝满之后再为朝廷服务。可见, 古人很重视孝道。 韩康伯的母亲见吴隐之特别孝 顺,就对她儿子讲,你以后要是做了官,应该推举这样孝顺母亲的人。后 来吴隐之通过韩康伯的举荐,被吏部 选拔任命为官员,让他去担任广州的刺史。

树欲静而风不止,关于“孝”

孝,只争朝夕

《诗经》有云:”哀哀父母,生我劬劳。”“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意思是:”可怜我的爹与妈,抚养我大太辛劳!“父亲生下我,母亲喂养我。你们护我疼爱我,养我长大培育我,想我不愿离开我,出入家门怀抱我。想报爹妈大恩德,老天降祸难预测!”我们常说灾难与明天不知道哪个选来,所以,在父母都不健在的时候,应及时尽孝,不要等到失去的时候才感到遗憾。

《孔子家语》有句:“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父母还没老的时候,我们总认为以后还有许多时间与机会来尽孝,父母老以后,又因工作、孩子、家庭等问题忙得焦头烂额而忽略了他们,等到有天你觉得有时间有能力尽孝的时候,为时已晚。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