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隐居田园后,乡邻中有个读书少年向他求教说:“老先生,我非常敬佩您的渊博知识,不知你在少年读书时有什么妙法?小辈愿听指教,以开茅塞。”
陶渊明一听这少年是向他讨学习妙法的,先是掩面捋须哈哈大笑:“没听说天下还有什么学习妙法,荒唐,荒唐!”
突然,他收住了笑声,觉得对晚辈后生的幼稚岂能一笑了之,而应循循善诱。于是,他严肃地对少年说:“学习是绝无妙法的,而只有笨法,常言道:‘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勤学则进,辍学则退呀。”
那少年听罢,似懂非懂,仍不甚了了。陶渊明便拉着少年的手,来到他亲手耕种的那块稻田旁,指着尺把高的苗说:“你蹲在那苗前,聚精会神地瞧一瞧,它现在是不是在长高呢?”那少年便蹲下身子,目不转睛地瞧着,可是直到盯的眼睛酸痛了,那禾苗依然如故,不见其长。他便站起来对陶渊明说:“没见长啊。”
陶渊明反问道:“真的没见长吗?那么春起的苗芽,又是怎样变成这尺把高的呢?”
少年摇摇头,表示莫名其妙。陶渊明便耐心地引导说:“这禾苗是每时每刻都在滋长啊!只是我们肉眼察觉不到;读书学习也有同理,知识在增长时也是一点一滴积累的,有时连自已也不易觉察到,但只要持之以恒勤学不已,就会有知之甚少变为知之甚多。所以有人说:‘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陶渊明说完,又指着溪边的一块大磨石问:“你再看看那块磨石,为什么会出现像马鞍一样的凹面呢?”少年连口答道:“那是磨损的。”
“那你可曾见过,它是哪一天被磨损成这样的呢?”那少年想了想说:“不曾见过。”陶渊明又因势利导地说:“这是农夫们天天在上面磨刀、磨镰、磨锄,日积月累,年复一年,磨损而成的,决非一日之功啊!”
少年心想:老先生讲这磨石,又有何用意?陶渊明看出了少年心中所想,接着又说:“从这磨石上,我们可悟出一个道理来,这就是:‘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学习一旦间断停止,所学知识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慢慢丢掉。”
听了这一席话,少年恍然大悟,完全明白了“勤学则进,辍学则退”的道理,便叩首拜谢:“多谢老先生指教。”说完,又请老先生题词留念。陶渊明欣然命笔,一挥而就:
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
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
-
关于戒酒的诗句经典语录_戒酒名言感悟
文人和酒之间,总有许多不得不说的“爱与恨”。虽然不是每个文人都能如李白“斗酒诗百篇”那么夸张,但很多时候确实也是“好酒催好文”。只是酒喝多了,身体自然是遭不住的,于是不
-
陶渊明授学的民间故事_历史上劝学的故事
陶渊明隐居田园后,乡邻中有个读书少年向他求教说:“老先生,我非常敬佩您的渊博知识,不知你在少年读书时有什么妙法?小辈愿听指教,以开茅塞。” 陶渊明一听这少年是向他讨学习妙
-
陶渊明的自然观_陶渊明古诗
《饮酒·其五》 东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 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曾经有人问我,人生最
-
滕王阁多少年了_滕王阁的印象
提到江西、提到南昌,恐怕朋友们一下子就会想到滕王阁,想到那一句“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千古佳句。 烟雨流转,风尘仆仆1366年的滕王阁,从始建之初,这座楼建了又毁,
-
陶渊明集内容_陶渊明的作品集
悠悠我祖,爰自陶唐 陶渊明,东晋时期、也是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最杰出的文学家。田园诗派开山祖,千古第一“隐逸诗人”。 陶渊明曾祖陶侃是东晋初名将,握强兵镇守长江中游,都督八州
-
陶渊明的文学作品_陶渊明文学风格
知识点概述 作为晋宋间“独来独往因而不免于寂寞的个体”,陶渊明以其 外道而内儒的思想、出仕与归隐的经历 ,不仅具有 隐者与诗人的双重身份 ,也使得 田园诗 这一题材大放异彩,从而
-
滕王阁最后一次被毁_滕王阁的资料
如果奇迹有颜色 那一定是中国红 21日(上周六)上午 滕王阁现 超燃一幕 立马刷爆朋友圈 880名萌娃摆出一面巨幅五星红旗 熠熠生辉 还有千人高歌《我和我的祖国》 激情澎湃 现场视频 让人热
-
时运其一陶渊明赏析_
创作背景: 此诗写作时间在晋安帝元兴三年(404年)。当时陶渊明四十岁,正闲居在家乡寻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他在三月三日出游东郊,想起曾点说过的那一番话,写下了这首纪游的《时
-
陶渊明的诗归园田居其一_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的诗意
陶渊明虽然流传后世只有100多首古诗。但是诗人却创造了一个惬意的精神世界和世外桃源。从他之后两千年的时间当中,每一个朝代都有不少的人想要效仿他归隐山林,不为五斗米折腰。他成
-
陶渊明 田园诗人_陶渊明 田园诗
陶渊明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陶渊明活着的时候不被世人认知,去世很多年他的作品才渐渐展露头角,为其赢得很多粉
-
陶渊明趣事_关于陶渊明有趣的小故事
故事要从陶渊明隐居田园后,乡邻中有个读书少年向他求教。先是毕恭毕敬的施了礼,然后虔诚地说:“老先生,我非常敬佩您的渊博知识,不知您在少年读书学习时有什么妙法?小辈在此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