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
作者: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赏析:
《桃花源记》是东晋伟大诗人陶渊明的代表作,是《桃花源诗》的序言。陶渊明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
作者运用了小说笔法,以一个捕渔人的经历为线索展开故事,给人强烈的真实感,缩短了读者与作品的心理距离,从而进一步将读者引入到亦真亦幻的桃花源。
在文章结尾,桃源中人“不足为外人道也”,渔人迷不得路,南阳刘子骥规往不果,都增添了桃花源的神秘感,让人虽不能至,而心向往之。这些都是千百年来这篇短文之所以能勾魂慑魄的原因。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
-
桃花源诗陶渊明朗读_桃花源记朗诵译文
桃花源记 作者: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
-
桃花源记为什么是桃花_桃花源记中的
还记得小时候读的一篇课文名叫《桃花源记》,相信大多数年轻人都知道,陶渊明这个人他是田园诗最有代表的一个诗人,他的大部分古诗都可以看出他十分厌倦那些官场世俗,一直滞留在他
-
陶渊明最有名的诗是哪一首_陶渊明有哪些诗
菊花是"四君子"之一,秋天,百花凋零,唯有菊花傲霜绽放。屈原的《离骚》中有"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这就奠定了菊花遗世独立的高洁形象。但在中国文化中,让菊花真正
-
陶渊明为什么_陶渊明写过什么
陶渊明像 提到陶渊明,不自觉就会想起几个标签:田园,桃花源,采菊,隐逸…… 这位恬淡豁达归隐田园的诗人,其实还有另一面。 陶渊明在成为陶潜、五柳先生前,还只是陶渊明。 今天,
-
八年级语文 人教版 桃花源记翻译_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桃花源记》
写在前面: 尊敬的各位亲,学校事情一忙起来,就连轴转,好久没有更新了,大家久等了。 接下来,我会把个人整理的复习资料发在头条,希望大家喜欢。 【练习】 《桃花源记》字词翻译
-
陶渊明的诗最有意趣_陶渊明经典诗句及其赏析
陶渊明是东晋大诗人,也是中国历史上成就最高的诗人之一。宋代的苏东坡评价陶渊明诗说:“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意思是陶渊明诗歌的风格平实而又繁华,瘦弱却又丰腴。可以说准确
-
书法陶渊明诗_陶渊明饮酒书法欣赏
该内容为陶渊明《拟古九首帖》拓本,也有学者定为后世伪托。纵观整件作品,通篇用笔精熟,使转流畅,笔势呼应相通,一气呵成。字迹疏朗飘逸,灵动秀美,有文人之风韵,足可以窥到晋
-
陶渊明的老婆都叫什么_陶渊明曾祖父陶侃简介
陶侃(259年-334年7月30日),字士行(一作士衡)。本为鄱阳郡枭阳县(今江西都昌 )人,后徙居庐江寻阳(今江西九江西)。东晋时期名将。陶侃出身贫寒,初任县吏,后逐渐出任郡守。永嘉五年(311年
-
桃花源记陶渊明ppt课件_陶渊明写桃花源记的用意
La fontaine des pêchers en fleurs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Au tem
-
陶渊明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什么_陶渊明是东晋著名田园诗人吗
谈起中国古代的诗歌,可能每个人的脑海里都会浮现出一首首经典的千古佳作。而这些作品又是有众多的类别,有怀古的,有咏史的,有田园的,有边塞的等等众多的类型。而我们今天所要谈
-
陶渊明脱离官场回归田园之后创作_归园田居中揭示陶渊明辞官归隐的根本原因
导语: 文学巨匠林语堂评价陶渊明时,明确表示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完美的人。他的生活如自然一般纯朴,悠闲。他厌恶世俗的险恶,官场的嘈杂,毅然放下了自己拥有的一切。过上了隐
-
陶渊明创立了什么诗派_东晋诗人陶渊明开创了
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私益靖节,别号五柳先生,是晋宋时代的著名文学家。陶渊明生活在晋宋易代时期,这时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都异常尖锐复杂,整个社会动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