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宗不夭,德裕不窜,唐其可以复兴乎!”——王夫之
唐武宗是唐文宗的弟弟,他与中晚唐其他走马灯般变换的帝王放在一起,在中国历史上的知名度并不太高。唐文宗留给后世的除了“甘露之变”的尴尬外,恐怕只有西安碑林的根基——《开成石经》了。而唐武宗留给后世的遗产主要是灭佛,他也有幸跻身历史上灭佛的“三武”行列,成为继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之后第三位灭佛的“武”帝。
灭佛成了唐武宗在历史上最重要的标签。
然而一个人并非简单一个标签可以概括,所有的细节随着岁月的流逝而逐渐消散,后人凭藉个人喜恶、现实需要以及掌握的资料往往突出或夸大某一点,逐渐成为人们所知的全部。因此,我们看到的历史,往往就是曹操的白脸、关羽的红脸、窦尔敦的蓝脸。
唐武宗之所以有一个“武宗”的庙号,还是因为他在短暂的执政期建立了晚唐史上难得的武功,他在李德裕的支持下,对内平定了藩镇的卢龙、昭义之乱,对外击败回鹘、为收复安西、北庭两个都护府做好准备,以武功著称于世。武宗还实行了一系列改革,一定程度上提振了唐朝国力,只是他享国之日太浅,无怪乎后世皆叹息。
本文所讲的是唐武宗除灭佛、动武外的另一面。
众所周知,和亲是中原王朝与周边草原、戈壁、森林、雪域等地域少数民族之间维持和平的很重要的一项政治手段。自西汉以来,历朝历代都有中原王朝的公主远嫁的记录,在唐代尤盛。
唐太宗是第一个抛弃了民族偏见的帝王,他认为夷狄也是人,四海如一家,因此对周边各民族多实行和亲而非武力攻打,获得了各族拥戴,成为天可汗。和亲政策逐渐成为唐朝国策。
在著名的文成公主之前,还有弘化公主远嫁吐谷浑,开启了唐代和亲序幕。唐中宗时期以金城公主入藏和亲,唐玄宗时以燕郡公主和亲契丹。安史之乱后,为了争取回纥出兵,唐肃宗以宁国公主嫁往回纥,后陆续有代宗朝的崇徽公主、德宗朝的咸安公主、穆宗朝的太和公主与之和亲,还有远嫁南诏等其他地方的。
有唐一代,被许诺的和亲公主一共20位,实际去的16位,她们为维系唐朝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维持边疆稳定、巩固唐朝政权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和牺牲,可歌可泣。
太和公主是宪宗的女儿,穆宗的妹妹。穆宗刚即位时,回纥保义可汗求娶公主,穆宗定的是永安公主,结果公主还未出嫁,保义可汗就死了。没想到保义死后,继位的崇德可汗也想要娶公主。穆宗认为永安公主之前已经许给保义,不能再嫁,就把太和公主嫁给崇德。许是对妹妹歉疚,送行当日,穆宗亲自带着百官送至通化门,杨巨源还赋诗一首:
送太和公主和蕃
北路古来难,年光独认寒。
朔云侵鬓起,边月向眉残。
芦井寻沙到,花门度碛看。
薰风一万里,来处是长安。
太和公主没有选择的权利,她和之前的和亲公主一样,必须承担赋予的政治使命。她默默的随着送亲的队伍踏上了漫漫的西去旅途,在烈日、风雪和黄沙中努力保持公主的形象和大唐的威仪。
几个月后,队伍到达回鹘牙帐。崇德可汗很开心,为她举行了盛大的婚礼,并十分尊重公主,并没有为难,公主心里稍安。但是这样的日子并未持续多久,4年之后,崇德可汗去世,其弟弟昭礼可汗、侄子彰信可汗相继即位,按照回鹘习俗,太和公主先后嫁给了这两位可汗,追平了咸安公主的记录。不久,回鹘宰相掘罗勿荐公作乱,彰信可汗身死,太和公主四嫁新可汗。
然而,如果一直呆在回鹘,太和公主也就逆来顺受了,偏偏半路杀出个黠戛斯部落。这个部落原本臣属于回鹘,随着回鹘国力的衰落,黠戛斯逐渐摆脱了回鹘的控制,并趁回鹘内乱之时与之开战,杀掉掘罗勿荐公,攻破回鹘牙帐,抢走了太和公主。
落入敌手,太和公主心如死灰,等待她的将是杀戮和屈辱。她只能逆来顺受,一个柔弱的女子,远在万里之遥,母国又是那么孱弱,谁会为她做主?然而黠戛斯的首领阿热对她礼遇有加,还自称是李陵的后代,许诺送公主返回长安,这让太和公主燃起了生的希望。
阿热没有失信,派10人送太和公主去往长安。就在太和公主满怀憧憬之时,回鹘新可汗乌介袭击了这支队伍,又将太和公主抢了回去,还逼公主上表唐朝,承认自己为可汗,并借一城给二人居住。武宗看在公主的份上,给了乌介可汗2万斛粮食,但拒绝了割城的请求。
早在回鹘内乱之时,李德裕就建议武宗寻找太和公主,武宗也一直没有放弃。这次太和成为人质,他也尽力去营救。身为天子,他必须将亲情放在一边,事事以国家利益为重,当乌介多次提出无理要求时,武宗义正言辞的拒绝。
冬天来了,西北苦寒,武宗想到姑姑在那里受苦,就派人送冬衣给她,还给她写了一封慰问信,大意是:姑姑你远嫁二十余年,备受艰难,我想起来就很难受。现在太皇太后年岁已高,一直盼望能与你相见,如今已到年末,仍无音讯。现在朔风凛冽,如何御寒?饮食又不合口味,我想到这里,食不下咽。
虽然后面责备她没有完成和亲的使命,但这是官话,还是能看出武宗对太和公主的殷殷血肉之情。
后来,武宗终于下定决心讨伐已经无比衰弱的回鹘,派刘沔、石雄痛击乌介可汗,顺手将太和公主抢夺回来,回鹘灭亡。太和公主一路受到欢迎,入长安前,武宗派百官在章敬寺迎接,太常寺摆出仪仗卤簿,一路护送到达长安。
太和公主在履行了拜见之礼后,径去永顺门外,脱去盛装,卸下簪环谢罪,请求朝廷处罚。武宗派人安慰,还封她为定安大长公主,赐宅给她居住。武宗令百官为公主作诗纪念,其中,李频的诗作最好:
天骄发使犯边尘,汉将推功遂夺亲。
离乱应无初去貌,死生难有却回身。
禁花半老曾攀树,宫女多非旧识人。
重上凤楼追故事,几多愁思向青春。
物是人非,熟悉又陌生,太和公主有生之年能够回归,已是不幸中的万幸。多亏了武宗的特殊照顾,方得些许安慰。
不知道太和公主有没有读过杜甫的《咏怀古迹》组诗,其中有咏王昭君的一首: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显赫如大汉,忠诚若呼韩邪单于,远去大漠,对王昭君来说仍然不啻一场灾难。终生难回故土,牵挂相思只能诉诸琵琶,比较而言,大唐已衰,祖国无法成为坚强后盾。回鹘已乱,生死实在难料。能得回归,太和公主应该含笑了。
谢谢你,侄儿。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
-
唐武宗皇帝_唐武宗的皇后
“武宗不夭,德裕不窜,唐其可以复兴乎!”——王夫之 唐武宗是唐文宗的弟弟,他与中晚唐其他走马灯般变换的帝王放在一起,在中国历史上的知名度并不太高。唐文宗留给后世的除了“甘
-
唐朝被宦官谋害的皇帝有几个_唐朝末年宦官专权
唐朝藩镇节度使掌握着地方上几个州的军政大权,往往会形成与中央分庭抗礼的割据势力。自安禄山以藩镇节度使的身份反叛后,其后唐朝常常发生藩镇节度使反叛事件,屡次攻陷京城,令朝
-
唐高宗咋死的?_唐朝李炎的结局
唐武宗(本名李瀍,后改名炎。他是唐穆宗第五子,他在位时,开创了历史上的“会昌中兴”,使得唐朝出现了中兴局面。唐武宗有着怎样的人生,最后是怎么死的? 唐武宗李炎简介 网络配图
-
唐玄宗为什么那么信任安禄山_安禄山叛乱后唐朝谁做皇帝
安史之乱是唐帝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此后统一强势的大唐帝国便进入了藩镇割据时代,可盛唐名将如云,安禄山领一部之叛,怎么会造成如此之大的伤害呢?皆因唐玄宗自毁长城,白白成就
-
历史上是否有李温这个皇帝_唐朝有李温这个皇帝吗他不是薛平贵吗
唐朝皇帝李温其实就是唐懿宗李漼,李漼原来的名字就是李温,后来叫做李漼就很少人知道这个名字了。李温是唐宣宗和元昭皇太后的儿子,其实他当上皇帝还是有点靠运气的,因为他的父皇
-
唐朝武宗为什么消灭佛教_唐武宗灭佛的果报
唐武宗会昌(841~846)年间之排佛事件。世称会昌法难。 元和十四年(819),唐宪宗敕迎佛骨(即所谓舍利)于凤翔法门寺。先在宫中供养三天,然后送京城各寺,供僧俗礼敬,从而再次掀起全国性的
-
唐中宗和李隆基的关系_李隆基之后的唐朝历史
李隆基(公元685年-762年),为唐睿宗李旦第三子,唐第7代皇帝。他性格果断,仪容英武,且多才多艺,尤其擅长音律。他初被封为楚王,后改封为临淄王。李隆基于景云二年(公元711年)和姑母太
-
唐武宗灭佛真正原因_武则天对佛教的影响
我们都知道佛教在唐朝是非常的盛行,以至于都到了皇帝下令大修佛家之祠,一时佛教的盛行,不仅使当时的皇宗贵族,还是平民百姓,都对佛教近乎于一种痴迷的程度。然而到了唐武宗在位
-
李贺诗天若有情天亦老,全诗内容_李贺代表作天若有情天亦老
一说到唐朝,我们脑子里总能想到盛世二字,近三百年的唐朝历史上,有28个皇帝的诞生,其中唐太宗为唐朝日后的繁荣打下了坚实基础,使得唐朝无论是在科技领域、还是文化领域都处于世界
-
描绘农民在种田的诗句_描写农民在田间劳作的诗
中国经历了几千年的农耕社会,可以说农业是诗歌的发源地,写农业农村的诗歌多得不胜枚举,可以用“壮观”两字来形容。诗歌中甚至诞生了一个流派,叫“田园诗歌”。我们不妨来读读这
-
唐朝公主出嫁_唐朝安阳公主的驸马是谁
《红楼梦》中的秦可卿,人见人爱,富贵尊荣,却突然得了一种怪病,一群一群的太医前来把脉问诊,珍奇药材吃了无数,但不见好转。无奈,家人又请来了张太医,可仍无济于事。用秦可卿
-
七岁儿童唐诗三百首_唐朝七言绝句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唐诗中并不乏送别的精品。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 “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塞长” 、 “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 无论是友人,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