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推荐:妙趣横生的反腐对联
文/阅读悦读 整理
一提到太尉,人们大抵会马上想起一个人:高俅高太尉。
施耐庵的小说《水浒传》中,高俅作为反面人物、十恶不赦的大奸臣而广为人知。他以一市井小流氓的身份出场,因为具有很高的蹴鞠技术,被喜爱蹴鞠的端王所赏识。在端王登基成为皇帝后,高俅便飞黄腾达,很快官至太尉。他陷害林冲,手段之毒辣,心计之精巧,让开卷不久的读者瞠目结舌。《水浒传》结束,108 条梁山好汉被高俅阴谋陷害几近死绝。
高俅(?—1126 年),历史上确有其人。
但真正的高俅,与《水浒传》中的描述相差甚远。据南宋王明清所著的《挥麈后录》记载,高俅,原本是苏轼的“小史”(也就是小秘书一类的角色,《水浒传》中说是书童),他为人乖巧,擅长抄抄写写,不仅写得一手漂亮的毛笔字,且会使枪弄棒。
元祐八年(1093 年),苏轼将高俅推荐给了他的朋友小王都太尉王诜(即王晋卿)。王诜是神宗皇帝的妹夫(《水浒传》中说是哲宗皇帝的妹夫),端王赵佶(后来的徽宗皇帝)的姑夫。这个王诜是一个“书画高手”,与在一旁坐冷板凳的端王关系密切,两人经常在一起切磋书画。
在正史中,高俅的记载并不算多,而且一个太尉这么大的官职却没有本纪,这很奇怪。对他的历史评价也是含糊不清,既然如此,至少可以猜度,高俅不算是个大奸臣。
那么太尉究竟是多大的官呢?
太尉之名最早见于《吕氏春秋》,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长或者军委主席。
——历代职能
(一)秦朝时,有太尉一职,却无人担任
太尉始于秦朝时期。秦王嬴政登基后,改设三公九卿。三公即为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分别为辅政,监察及治军领兵。但秦朝并没有人担任太尉,也就是形同虚设。原因在于秦当时为中央集权制,军政经合为始皇帝一体,所以若将兵权拱手送于他人之手,秦王政的统治会受到严重威胁。
(二)两汉时,太尉不能直接统兵
到西汉时期中央和地方各级官吏的名称基本沿用了秦朝的制度。
但与秦朝不同的是,在皇帝之下设立了三套平行的官僚体系:
(1)丞相率领的外朝官;
(2)大将军率领的内朝官;
(3)处理皇帝与皇族私人事务的宫廷官。
其中外朝官为西汉中央政府的最高行政权力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人分掌,其下分设九卿、列卿等。但由于官制名目甚多也有一定的分权目的,所以太尉的实权性时时不定。
按《汉书·百官公卿表》:“太尉,秦官,金印紫绶,掌武事。”是汉朝的最高武职,不常置。不设置太尉时,则以太尉职归丞相。
也就是说,皇帝觉得皇权受到危险时,可以不设这个职位。看来几千年前老祖宗们都在这么玩了。
《历代兵制》记:京师之兵,止南北军及中尉缇骑、郎中令诸郎、城门校尉屯兵。北军属太尉,南军属卫尉。武帝更太尉为大司马大将军,以宠将帅;而北军分八校尉,以中垒领之(中垒、屯骑、步兵、越骑、长水、胡骑、射声、虎贲,凡八。)
而且,汉朝军队由各将军、校尉统领,太尉不能直接指挥军队。例如周勃平定诸吕之乱时,身为太尉,却不能进入上将军吕产所指挥的北军,只得诈称帝命方进入北军营地并取得指挥权。
东汉稍有变化。
东汉时期,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太尉管军事,司徒管民政,司空管工程,三公各自行使所负责事项的监察权,分别开府,置僚佐。
但从董卓开始,东汉实权已转移到尚书台,太尉实为丞相﹐与西汉早期掌武事的太尉名同而实异。
(三)隋唐至元代,级别高,但成为虚职
隋唐以来,决策权转移至中书门下,而行政权在尚书六部手中。三师(太师、太傅、太保)、三公(太尉、司徒、司空)品级虽高,无实际职事,一般只是作为加官,尤以唐后期各种检校官为甚。
宋初三师三公只是作为升迁资序所用,并无执掌。太尉旧在太保之下,自五代以来则提升至次于太师而在太傅之上。
只是,在徽宗年间,因防御外敌和边防需要,重定武官制度,太尉成为武阶官之首,而司徒司空则被三少所代替。所以,高俅高太尉并不是虚职,而是货真价实的国防部长。
元代三公仅作为加衔,后期也是加授极滥。
明清以后以原三师为三公,不设太尉。
《写乎》微信号:hongyupt
投稿邮箱:499020910@qq.com
《作家荟》微信号stzx123456789
投稿邮箱:125926681@qq.com
顾问:朱鹰、邹开歧
主编:洪与、姚小红
编辑:邹舟、于伟
- 上一篇:金庸小说人名的玄机_
- 下一篇:唐诗三百首7言绝句_唐诗三百首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