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学说,有孔夫子孟夫子,还有一个朱夫子。这三人是儒家学说集大成者,尤其是孔孟更是直接奠基者。虽然现在儒家学说很多方面备受诟病,在历史上也曾经承受很多质疑,不过其发展至今依然有很强的影响力,已经充分说明其生命力。
比如我们在初中课本上学到的节选孟子的一段话,当时还曾经要求背诵的,其中的8个字足以让我们受用一生。且看: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这段话节选自《孟子》,因为结尾处是“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所以后文给了一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题目。其实也正是因为这么几个字,其中却富有很大的智慧,足以让我们受用一生。
在这篇古文的第一段 ,作者引用了历史上的著名人物的经历,比如说舜帝“发于畎亩”,是耕农之身被起用;“傅说”“举于版筑”,修房子的时候被起用等,而后写管仲、孙叔敖以及百里奚各自从苦难的遭遇之中一下子兴起,成为改变历史进程的人物。
结合他们的亲身经历,孟子直接提出了自己的论点,那就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每一个人要想受到重用,要想获取更大的成就,必然要经历生活的磨难。这一段也是当初我们最熟悉的,也是今日我们最为受用的。
而后这一段则是由个人上升到国家,提高到更高层次之中。在孟子等人看来,人要想取得成就就要经历磨难,一个国家的发展也是如此,也需要经历磨难。如果生活中、发展中没有磨难,那就说明没有机会真正成为强国。
最后孟子提出“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抛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论点,也就说明:忧患能够换取人的成功,而安乐只能带给人覆灭。
在我们今日的生活当中,也需要时刻铭记这段话,尤其是这8个字。今天我们的人生征程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也都会遭遇挫折、苦难甚至是无法接受的伤害,但是这些都可以成为我们的垫脚石,帮助我们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本文图片全部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
-
对孟子这两段话理解错误的是_孟子初二课文
儒家学说,有孔夫子孟夫子,还有一个朱夫子。这三人是儒家学说集大成者,尤其是孔孟更是直接奠基者。虽然现在儒家学说很多方面备受诟病,在历史上也曾经承受很多质疑,不过其发展至
-
孙叔敖为楚令尹原文及翻译_
前几篇里,木易和大家聊的春秋时期谋臣级别的人物可能都不是太出名的,至少不是众人皆知的嘛。而今天我们要说的这位孙叔敖啊,就比较出名了。为什么呢?因为他出现在了我们的中学课
-
内力的境界_修心三大境界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 ,这个成语的主角是三国名将吕蒙。吕蒙的人生高光时刻,可能就是“白衣渡江”,智擒关羽了。 年少时的吕蒙以勇武著称,甚至有些暴戾,后来因为果敢有胆,屡获军
-
新高考必背古诗文75篇汇总_高考语文古诗词必背64篇
教育部统编版语文教材大幅增加了古诗文的篇幅,2017年高考语文试题对古诗文、传统文化的考查比重显著增加,充分体现了国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极大重视,在以后的教材和高考改革上,
-
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表现桃花源人什么_陶渊明所写的桃花源是哪里
前言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桃花源记》虽为寓意之文,但其实是西晋末年以来坞壁生活的真实写照。 为什么这么说呢? 且听羚羊娓娓道来。 1。藏在坞壁的“桃花源” 北方的战乱和胡族
-
初一文言文通假字_初中考试文言文不会怎么办
古字通假,是古代汉语书面语言里音同或音近的字互相借用的现象,又简称通假、通借、假借。 古人在使用文字时,常常不用有其本义的本字,却用了与本字音同或音近的字替代。尽管借字与
-
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_以孝为核心的孝文化
摘要: “孝”的观念产生于中国古代的农耕文明,在宗法家族制度中得以确立和体系化。两千多年来,从统治者到普通民众,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目的共同构建了“孝”的道德网络和行为模
-
穷奇,饕餮,梼杌,混沌带领着被放逐的凶兽们_十大凶兽穷奇
1. 穷奇 是中国传说中抑善扬恶的恶神,它的大小如牛外形象虎披有刺猬的毛皮长有翅膀,穷奇的叫声象狗,靠吃人为生。据说穷奇经常飞到打架的现场,将有理的一方鼻子咬掉;如果有人犯下
-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什么意思_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意思
你们理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八个大字的意思吗?它来自顾炎武,成于梁启超之手! 顾炎武来至明末的早期思想启蒙大家,他说的一段话,被天才梁启超总结为这个八个大字! 如果我们现
-
天时不如地利全文_天时不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什么意思
古代文学作品选 Vol.291 作品原文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
-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_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理解
“人和不如地利,地利不如天时” 孟子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早早的刻画在了我们的大脑里,似乎这便是哲言真理,都不用多想。直到而立之年历经风雨无数才提起神思的想想对与否
-
初中常见课外文言文题目及解析_初三语文文言文下册
天时不如地利 原文 【作者】《孟子》 【朝代】先秦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