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约4300字 | 阅读时间大约9分钟
1.
现在看来,宋真宗赵恒真的是“天选之子”。
为什么呢?
作为宋太宗的第三子是没机会即皇位的。但他大哥疯了,二哥暴死,太宗逼死弟,侄,留下的皇位只能传给他了。
就是如此,赵恒继位也是“有如神助”。
宋太宗死,李太后一直想更改遗命让已经疯了的长子赵元佐即位,不是说他疯了吗?
但是李太后没有用疯啊。
李太后派宦官王继恩去找元佐,赶快拖过来先把龙椅坐起来再说。
情况很紧急啊。
这时候,丞相吕端急中生智,让小内侍把赵元佐反锁在宫中,另一方面急招皇三子入宫。等皇三子赵恒坐在龙椅后,等内侍掀帘后,确认皇位上坐的确实是皇三子赵恒后,吕端才带着大家一起下拜。
你说,我们的宋真宗当个皇帝也真不太容易。
的确,不容易。
宋真宗即位才两年,辽人就进攻宋朝。
长期在宫中生活的宋真宗哪见过这种场面,加上一些主和派叫真宗“先跑为敬”,以后再说。于是赵恒脑中闪出一个字:跑!
可是当时宰相是寇准,寇准说,契丹人一来你就跑,这是咋回事啊。这事你不但不能跑,而且必须御驾亲征才行,这才能有胜算。
基于对寇准的绝对信任,基于对自己人品的高度自信,赵恒说,去就去谁怕谁?
宋朝边防战士看到皇帝本尊驾到,显然是士气高涨。当宋真宗的车驾出现在澶州前线时,士兵高呼"万岁"连延不绝,声震数十里,人人同仇敌忾、个个视死如归,很快就集结起数十万之多的援军与辽军对抗。
这当口,辽国名将萧挞凛在察看地形时,被宋军用弩射中身亡。
胜利向太不容易的宋朝和宋真宗倾斜了。
寇准来劲了。
寇准说,皇帝既然来都来了,干脆我们就一鼓作气乘胜追击,收复幽云十六州。
这话差点把赵恒同志从龙椅上“震”下来。
赵恒心想这不是要我的命吗?拉倒吧,这场仗打下来觉都睡得不好,不打了。
你赶紧给我去——议和。
“澶渊之战”瞬间变成“澶渊之盟”。
你穷,你就赶紧拿钱走人,我有钱,任性。
赵恒创造性的签署的“澶渊之盟”,让宋辽双方大致保持了百年之和平。据说,赵恒后来驾崩的消息传来,辽圣宗“集蕃汉大臣举哀,后妃以下皆为沾涕”。
可见,辽国人民对赵恒的感情有多深。
不管怎么样,“澶渊之盟”让赵恒名留史册。
你说赵恒的封禅事宜,扯“澶渊之盟”干啥子?
因为没有“澶渊之盟”,就不可能让国内老百姓修养生息,全国上下朝着一个全面复兴的大宋帝国目标跨步前进。当然也没有宋真宗赵恒大搞封建迷信,一心封禅的条件了。
这还得从寇准说起。
寇准从“澶渊之盟”之后膨胀了,到处说没有他的力谏皇上御驾亲征,何来“澶渊之战”“澶渊之盟”,何来国内老百姓生活的蒸蒸日上啊。
人一膨胀就分不清东西南北了。
一次朝会后,看到赵恒目送寇准的眼神,皇帝的另一心腹王钦若出手了。
哇,皇上为什么这么敬重寇相公啊?
没有他,就不可能有澶渊之盟啊,他的功劳是大大滴。
是不是啊?这好像不太对啊。
此话一出,赵恒愣住了。
王钦若说,"澶渊之役,陛下不以为耻,而谓准有社稷功,何也?"这个“澶渊之盟”就特么是一个人生败笔啊,皇上为什么不认为这是耻辱而认为这是社稷之功呢?明显说不通啊。
为什么说不通?
王钦若接着说,"城下之盟,《春秋》耻之。澶渊之举,是城下之盟也。以万乘之贵而为城下之盟,其何耻如之!"意思是说,城下之盟皇上知道吧?这个澶渊之盟就是城下之盟啊。你是万乘之躯的皇帝,被寇准这边一忽悠,签下这耻辱的盟约,你高兴个啥?寇准就是把你当成一个赌注,拿你赌一把而已。
这事,天下人都知道,难道皇上不知道?
此时,皇上知道了,很愤怒。
但怎么洗刷这个“耻辱”呢?不然天下人咋看我啊?
于是,赵恒期盼的眼神看着王钦若。
王钦若给皇上“上眼药”了。
他提了一个和寇准一模一样,当然当今皇上永远都会拒绝的建议:皇上干脆把燕云十六州打下来不就得了,打下燕云十六州就是稳稳的报仇雪耻啊!
此时此刻,赵恒估计想把鞋子脱下来向王钦若扔过去。特么我能打得下来,我还签什么“城下之盟”啊。
这个议题赶快过,下一个议题上。
王钦若心想,上一个提议是伏笔,那好,正式的建议来了。
“我们搞一次泰山封禅吧?”
2.
这建议让赵恒非常心动。
但封禅是一个特大的国家政治活动,哪是你想搞就搞啊。
因为在赵恒之前,也就秦始皇、汉武帝、汉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去泰山封禅的(武则天是去嵩山封禅的),这些都是大帝式的帝王。
宋真宗赵恒无论从那种历史角度和纬度,都和这些帝王不在一个水平线啊。
其中,之前还有一些名声赫赫的帝王不是不想去,结果都被“劝停了”。
因为不是每个帝王都具备封禅的资格。
有人说,帝王封禅还必须得满足三个条件。
第一、是更朝换代、国家统一;
第二、是帝王在位的时候必须有政绩。比如要国泰民安、国富民强,这样大家才会信服。
第三、就是必须有祥瑞出现。就是得有一个吉祥物。
春秋时期齐桓公是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他想到泰山来封禅,遭到管仲的极力反对,说他不够资格。
齐桓公不高兴地说:“我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如此巨大的功业难道还不行吗?”
管仲说:“不行,你缺乏祥瑞。”
管仲给齐桓公提了几个吉祥物,其中有东海的比目鱼,西海的比翼鸟,这在当时根本是弄不到的,所以只好不了了之。
我们还发现,各种“汗”傍身的唐太宗李世民居然没有在e封禅帝王的名单之中?
唐太宗也想啊,可是他遇到了魏征。
贞观六年,唐太宗想到泰山封禅,魏征反对,太宗一连六问魏征:“公不欲朕封禅者,以功未高邪?德未厚邪?中国未安邪?四夷未服邪?年谷未丰邪?符瑞未至邪?”
唐太宗的话也明显:“你不让朕去泰山封禅,是朕的功绩不高吗?是朕的德行不厚吗?是天下没有安宁一统吗?是四夷没有被打服吗?是百姓的日子不丰裕吗?还是没有祥瑞之兆呢?”
面对太宗的诘问,即便是魏征都十分肯定的告诉他,陛下您是牛逼的,但是魏征仍然建议:“然承隋末大乱之后,户口未复,仓廪尚虚…崇虚名而受实害…”。
“至隋末大乱之后,人口尚未恢复,粮仓国库还不够充实…这是徒有虚名而又劳民伤财的事情…”
唐太宗思虑再三,只得惺惺作罢。
人民群众到现在都没有用想明白,宋真宗赵恒凭什么能去封禅?
但赵恒是想明白了的。
三大封禅条件在赵恒看来,就差一祥瑞而已。
关键特么这个祥瑞咋整啊?
不要怕,没得?创造条件得有啊。
王钦若直接给赵恒递了一个点子:“您以为什么《河图》、《洛书》真的存在吗,不过是以前的那些牛逼货们用神神鬼鬼来蒙人而已…您呐,只要公开表示笃信并推崇这些玩意,这就跟天降祥瑞没什么差别了。”
王钦若太有思想了,说干就干吧。
造假没人查处,而且当成真的来供奉,那就随便造了。
当然,大臣中还是有一些相对比较耿直和真正的大臣。赵恒一想,我这么执意推行“祥瑞造假”行动,不明事理的大臣横插一脚进行劝阻咋整?比如耿直宰相王旦。
赵恒没办法,他得对付宰相王旦。
宋真宗便把请王旦请入宫中喝酒,酒局结束后,送了王旦一坛好酒。王旦回家后打开一看,酒坛里装了满满一坛的金银珠宝。
皇帝贿赂大臣,千古奇事,为了能封禅,赵恒真的豁出去了。最高领导送的东西怎么退啊,这面子必须得给啊。领导要去,就去吧,配合演出即可吧。
当然,排除了一切障碍,开始整“祥瑞”了。
于是从真宗自导自演了一出“神人托梦降天书”开始,各地的祥瑞之兆顿时像雪片一样飞来,这里长出“佳禾”,那里“龙见于云中”,陕州官府竟然上奏“黄河水清”了——圣人出现了!
最终在宰相王旦的牵头下,数万有组织的“人民群众”五次联名上书,要求朝廷举行封禅大典。
真宗推托再三,但是不久后的某一天真宗皇帝又收到托梦天书一份,是上天再次暗示他可以去封禅,看来真是天意难违呀。
据说,这事成了王旦一生的污点。临终之前,这位耿直的老臣对其子说:“我一生无过,唯有劝谏天书一事,是我的过错无法赎回。我死后,可为我削发,披僧尼穿的黑衣殓葬即可。”
当然这是后话,无关紧要了。
宋真宗随即下诏:十月去泰山封禅。
万事齐备,只欠泰山了。
3.
1008年的深秋,泰山迎来了一众浩浩荡荡数千人的宾客,为首的就是宋真宗赵恒。
好不容易争取来的封禅活动,在泰山顶上举行的封禅的仪式感爆棚是一定的。
赵恒为了表示对“封禅”的虔诚,甚至要求上至王公大臣,下至仪卫随从,结果整个封禅仪式前后共花了47天,耗资800余万贯。
皇帝的志得意满表现在:我即天下了,自我感觉太好了。
封禅过程中,赵恒曾经下令文武百官,礼仪侍卫必须全部斋戒。
赵恒还是太天真了。
你信教吃斋,大臣谁遭得住啊。
当面不吃,晚上用大鱼大肉加个餐,补充体力还是可以滴。
封禅结束后,啥事都当真的赵恒非常关心部下的身体健康:“大家一路上给着我吃素,非常不容易啊,我给你点个赞。”
枢密副使,“戳锅漏”马知节说:“其实还是有打野驴子吃的。”
我估计现场气氛是瞬间凝固。
封禅结束后,回到京城汴梁,为庆祝封禅盛典的圆满举办,宋真宗再次大宴群臣,一群人酒足饭饱之后登上城楼,真宗看到城楼下的百姓们都光鲜亮丽,穿丝戴绸,十分满意的感叹道:“都城太繁荣了,皆卿等辅佐之力都是你们辅佐有功啊。”
“领导说得好,鼓掌!”大臣们纷纷鼓掌。
但“戳锅漏”马知节又突然冒出一句:“穷人早就被赶在城外去了。”
我估计现场气氛是瞬间凝固。
这只是封禅活动的前戏。
从公元1008年到公元1022年,各种封禅、祭祀、拜神持续达15年之久,经过旷日持久运动式的“反复洗脑”,战果无比辉煌:皇帝志得意满,百官神经兮兮,黎民神志不清。
特别是那个蝗虫事件,太有代表性了。
公元1016年,发生了大规模的蝗灾,危害的大片的良田,让百姓们遭受到很大的损失,按理说从朝廷到地方政府赶紧灭蝗虫啊。
不!
全民疯了,有皇帝的天威在,何须王莽动手啊——蝗虫羞愧得自杀了。
在皇帝的天威下,蝗虫只有各自自杀的下场:
1.蝗虫集体自杀而死了。后来有人上报说,蝗虫都害怕皇帝的天威,于是才纷纷自杀。2.蝗虫们改变了口味,只肯喝水,不吃庄稼。3.,蝗虫因为受到一股神奇的力量而死,有神仙在帮助宋朝消灭蝗虫。4.后来苏州有一个官员上奏折说,蝗虫们是因为害怕了皇帝的威严,于是到了太湖里面集体自杀了。
自杀成了蝗虫们唯一选择的道路。
你看,封禅之后的宋真宗赵恒的朝代有多荒唐。
上行下效啊。
《宋史》评价宋真宗的封禅活动:取笑当代,贻讥后来”,“淫祀渎天”,“封禅之文不著于经典”“一国君臣如病狂然”。
准确地说,宋真宗赵恒的这一次封禅行动直接拉低了“封禅”这一国家庆典的档次,这么低水平低档次的祭祀活动整成这样,特么后世皇帝哪个敢再去趟这个浑水?
赵恒晚年基本也是一个疯癫状态。
宦官周怀政曾经想发动政变,让寇准当宰相,尊真宗为太上皇,立太子为皇帝。
宋真宗发觉后,平定政变后,他想直接把不知情的太子(就是后来的仁宗)干掉。幸亏有人提醒了他:皇上到底有几个儿子?因为六个儿子也只剩这一个儿子了。
看一个封禅造神运动把一个国家搞得好恼火。
个人觉得,晚年的宋真宗赵恒,已经疯了。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
-
为什么古代皇帝要去泰山举行封禅大典_去泰山封禅的皇帝
本文约4300字 | 阅读时间大约9分钟 1. 现在看来,宋真宗赵恒真的是“天选之子”。 为什么呢? 作为宋太宗的第三子是没机会即皇位的。但他大哥疯了,二哥暴死,太宗逼死弟,侄,留下的皇位
-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的为是什么意思_则社稷之固也的之
1、言必信,行必果。 (论语·子路) 译文:说话一定守信用,行动一定坚决果断。 2、既来之,则安之。 (论语·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反,则不复也。 (论语·述而) 译文:(教学生)不到他
-
苏辙苏洵苏轼三人之间有什么关系_苏轼的弟叫什么名字叫苏辙
苏洵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是苏轼和苏辙两兄弟的父亲。 一门三苏,除了苏轼和苏辙,作为父亲的苏洵也在文学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苏洵年轻的时候读书并不认真,一直到了二十七岁的时候才
-
苏东坡简介:苏东坡的一生_赏析苏东坡
1分钟里,10条微信通知,你怕吗?你烦躁吗?但是,如果我们把这些“叮咚”的时间拉长,置于人生的长河里,当生命的节点“叮咚”而来,怕有用吗? 任他一蓑烟雨,笑傲平生。 前往京城:
-
苏轼和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吗_苏轼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为什么
苏洵、苏轼、苏辙是北宋的三苏。其中苏洵是苏轼和苏辙的爸爸,苏轼和苏辙是两兄弟。苏轼是哥哥,苏辙是弟弟,两人相差4岁。 宋仁宗嘉定初年,苏洵和苏轼、苏辙父子三人都到了东京(今
-
论语子罕松柏_论语读书篇
【共读内容】 9.28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 【导读学者】 孙悟湖 :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院 教授 梁中和 :四川大学哲学系 副教授 【共读笔记】 杜英: 【论语晨读】第8
-
是谁发明了二十四个节气_二十四节气的起源和发展
中国二十四节气,被世界气象界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还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广受关注。 二十四节气是古人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由
-
二十四节气来源于什么时候_二十四节气的别称
二十四节气是指干支历法(或农历)中表示季节变迁的24个特定节令,在国际气象界,它们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这里就为大家介绍一下 二十四节气的名称、由来、日期及含义 。 一、
-
《孙子兵法》的作者是谁呀_孙子兵法的作者孙武是哪个朝代的人
《孙子兵法》可以说是享誉海外、家喻户晓的军事名著,其中“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投之亡地而后存,陷之死地而后生”都是琅琅上口的经典名句。作者孙武也因
-
孙子兵法提出上兵伐谋_以兵法见于吴王
倘若人生,能再回一次少年,试问有谁会,谁又不会,仍就这样度过此生? 文/于凡诺 一 吴起是谁? 他又是凭什么,在两千四百多年前的战国时代,以一己之力,从社会底层一步一步走向鲁、
-
孙子兵法作者是春秋时期著名的_孙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之一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人是天生的军事奇才,他们没有读过兵书(或者是不屑于去读、或者根本没有兵书可读),完全从实战出来,积累下宝贵的经验,最后成就一番惊人的功业! 这样的军事奇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