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4年,苏轼在杭州做通判,他的朋友陈襄走了,去了南都商丘,而老乡杨元素来了,也是做太守,虽然和他在一起的时间不长,却建立了很深的友谊。诗酒唱和,又是一段佳话。今天我们就看其中的一首。
南乡子 梅花词和杨元素
寒雀满疏篱,争抱寒柯看玉蕤。忽见客来花下坐,惊飞。踏散芳英落酒卮。
痛饮又能诗。坐客无毡醉不知。花谢酒阑春到也,离离,一点微酸已着枝。
杨元素,是北宋名臣。本名杨绘,元素是他的字。1032至1116年,比苏轼大五岁。今四川德阳绵竹人。比苏轼早一年中进士。曾在荆南做通判,开封做推官,管理审判案件。1068年神宗即位,修《起居注》。后来起草过诏令,负责过监察,官至翰林学士。后因触犯王安石变法,外放亳州,应天,杭州。应天也就是陈襄去的地方。后来又从杭州再为翰林学士。
这首词就是写在杭州期间,与苏轼相处的一段时间里。由于两人是同乡,又都是进士出身,做过判官,谏官,都忧国忧民,对王安石变法不满,可以说志同道合,一见如故。于是在工作之余不免经常在一起喝酒吟诗,而这首词正是写两个人一起赏梅的情景。
寒雀满疏篱
寒雀就是寒天的麻雀。
南朝梁沈约 《郊居赋》:“秋蜩唫叶,寒雀噪枝。” 唐的李百药的《秋晚登古城》诗:“頽墉寒雀集,荒堞晚乌惊。”疏篱就是稀疏的篱笆。唐杜牧有“隔水看来路,疏篱见定猿”李白说,木落禽巢在,篱疏兽路成。杜甫则说,乔木村墟古,疏篱野蔓悬。
这句意思是说,不知哪里来的麻雀它们纷纷落在稀疏的篱笆上。一个寒雀,一个疏篱,写出了冬的寒意,萧瑟和孤寂,而一个满字,又给画面多了几分动感和生机。他们在熬过了冬天的漫长严寒,莫不是寻到了春的信息?
争抱寒柯看玉蕤
果然,他们看到了春的生机,于是争相前来,一个个透露出了喜悦的神情,前来给人们报喜!看,这里的梅花开了。他们争先恐后,一个争字,一个抱字,写出了热闹的场面,又含着对春的期盼。寒柯,指冬天的树干和树木。陶潜《饮酒》有:“提壶抚寒柯,远望时复为。” 蕤说的是花茂盛的样子。玉蕤,这里的指是梅花,又暗含梅花的高洁雅致、绚烂繁盛。
所谓“梅花缀树,葳蕤如玉。”戎玉又有,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应缘近水花先发,疑是经春雪未销。
麻雀们争着飞到树枝头,欣赏白玉一样的梅花朵朵开放。立时,我们看到了春的景象。尽管这时还是寒冬。那番寒意和萧瑟被一扫而光,一派鸟语花香的生动景象。
说到梅花,我们往往想到梅花傲雪,可总是有几分孤寂,不是有梅花香自苦寒来吗?不是还有王安石说,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唯有暗香来吗?还有后来的杨万里的“百千寒雀下空庭,小集梅梢话晚晴。特地作团喧杀我,忽然惊散寂无声。”也是说寂寂无声,孤独冷艳。 顾随老先生是一位有独见卓识的学者、专家。他就发出了感慨,
他说:“持以与此《南乡子》开端二语相比,苦水(顾随自号苦水)不嫌他杨诗无神,却只嫌他杨诗无品。”“‘满’字、‘看’字,颊上三毫,一何其清幽高寒,一何其湛妙圆寂耶?”“一首《南乡子》,高处、妙处,只此开端二语。”
但是我们说,这里因为有了麻雀闹枝头,就少了孤傲和清幽,不是还有一句,红杏枝头春意闹吗?只是这里换成了梅花枝头闹春而已。所以我们说,鸟儿欢聚花丛的行就暗示了梅花的烂漫风姿。顿时让以清冷著称的梅花瞬间充满了温情与活力,为赏梅词增添了无限新意。简直美不胜收,生机无限。其实还不止于此,看下面还有什么,给画面增添活力?
忽见客来花下坐,惊飞。
苏轼由寒雀,玉蕤引出了赏梅之人。这是谁呢,这不就是咱们的主人公苏轼和他的朋友杨元素吗?他们一起来赏梅。雀儿们正叽叽喳喳醉心于欣赏梅花的芳姿,在枝头感受着春天将来的气息,以致于它们竟没有发现赏花人突然出现在枝头之下,它们惊觉,纷纷飞起。
这里一个"忽"与一个"惊"字将雀儿们写得活灵活现,煞是可爱。也表现出了它们对梅花的恋恋不舍,衬托出梅花的美丽。于是在惊飞之际,那种爱花、迷花、惜花的神情表露无遗。
说了鸟雀,那么人呢?他们赏梅,还做了些什么呢?
踏散芳英落酒卮
酒卮意思是酒杯。他们赏梅,表现出了高雅的情致,而鸟雀惊飞之际,踏落之芳英,不偏不倚,恰恰落在酒杯之中。更多了几分情趣和雅兴。苏轼也喜欢梅花,苏轼写过,
玉骨那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梅花仙洁冰清,自有一种仙人风度。春来幽谷水潺潺,灼烁梅花草棘间。
表现出了野梅远离人世的喧嚣,冰心玉骨不杂尘的绰约风姿。而这一次,他又与朋友一起来赏梅,他们来梅花树下
痛饮又能诗
痛饮指的是痛快淋漓的饮酒。杜甫说,寇盗狂歌外,形骸痛饮中。杜甫还说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而《世说新语》有王孝伯言,名士不必须奇才,但使常得无事,痛饮酒,熟读《离骚》,便可称名士。刘禹锡曾说白居易,苏州刺史例能诗。而苏轼也有钱塘风景古今奇,太守例能诗。
就是擅于写诗。这里是以高人雅士之行衬托梅花的高洁雅志。
坐客无毡醉不知
这里暗用了杜甫赠郑虔诗“才名四十年,坐客寒无毡”语。苏轼和杨元素大醉,连地上铺的座毡没有了都没有感觉到。这时节正冬末春初时分,地上寒气未尽,还有些寒意,然而两位开怀畅饮,酒兴正酣,丝毫没有察觉出异样,这说明什么呢?反衬梅花美丽,吸引了赏梅之人,让他们陶醉。酒之清冽,兴之正浓,又更有花之绚丽,让他们忘记了寒意逼人。其实,他们被梅花吸引,来这里,喝“花酒”,不止一次了。
花谢酒阑春到也
酒阑意思是饮酒结束时。饮酒结束时花都谢了,春天不知不觉要到了。这说明不止一次来到这里喝酒赏花,为花所醉,也反衬梅花之美丽高洁。作者言未尽,又说
离离,一点微酸已着枝
离离:分披繁盛的样子。什么那么繁盛呢?微酸。原来是花谢之后许许多多梅子挂满枝头,以青梅的味道代指实物,增添了雅趣。应该说这又是在用高人雅士为之留连忘返,来烘托梅的姿态与神韵。
再说这首词
上片写寒雀喧枝,以热闹的气氛来渲染早梅所显示出的姿态、风韵。下片写高人雅士在梅园举行的文酒之宴,衬托出梅花的风流高格。虽然写寒雀,写苏轼和杨元素,但是都显示出梅花的俊雅与风流。但是我们还以为,在这首词里,他写出了新意,梅花傲雪的同时,群雀和人的出现,接近了寒梅与人们的距离,有了亲和力。我想这不正像苏轼的性格吗?既文采风流,又能与老百姓坐到一起,平易近人,他就说过,我上可与皇帝下可与卑田院乞儿,都有话说。而惺惺相惜,他的朋友杨元素又能差得到哪去呢?所以,我们说,这首词一方面,没有一梅字,却通篇在写梅,而写梅的同时,却又是在暗指人,喻苏轼和朋友的人生追求。
这就是这首词,我们就说到这里,欢迎大家关注我们,发现历史,与您一起享受诗词带来的乐趣,说说苏轼词和他的故事,谢谢大家,再见!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
-
苏轼最经典的一首诗_苏轼写了一首千古名作
1074年,苏轼在杭州做通判,他的朋友陈襄走了,去了南都商丘,而老乡杨元素来了,也是做太守,虽然和他在一起的时间不长,却建立了很深的友谊。诗酒唱和,又是一段佳话。今天我们就看
-
苏轼 此处安心是吾乡_苏轼 心安处是吾乡
苏东坡的一生就像是一出悲欣交集的电影,悲多喜少。但他却也十分快活,所以有人说,人生若有不快活,那是未读苏东坡。 苏东坡对我们意义,不仅仅是他的那些如天风海雨的作品,更多的
-
重阳节的文化意义何在_重阳节的节日有什么的传统
您好,欢迎加入百合妈妈读书会! (此处已添加圈子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 重阳节是我国4大传统祭祖节日之一,也是我国法定的老年节,所以常在此日祭祖
-
亦余心之所善矣虽九死其尤未悔出自哪里_亦有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
释义:2018年5月28日,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引用,语出《离骚》。意思是,内心所追求珍爱的东西,为之献出一切也心甘情愿,
-
离骚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出自_既余心之所系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出自
《楚辞》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西汉末年,刘向搜集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辑录成集。其中《离骚》、《天问》、《九歌》、《九章》、《远游》、《卜居》、《渔父》7篇是屈原所
-
亦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未悔出自_亦余心之所善矣虽九死其尤未悔出自哪里
1成则为王,败则为寇 旧指在争夺政权斗争中,成功了的就是合法的,称帝称王;失败了的就是非法的,被称为寇贼。含有成功者权势在手,无人敢责难,失败者却有口难辩的意思。 孙中山《国
-
既余心之所系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出自_亦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未悔出自
孟子说:“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只要坚信自己所从事的是正义的事业,那么就要勇往直前,无论遇到多大的阻力和危险,无论面临多严峻的情势,都要义无反顾。
-
屈原虽九死其犹未悔_虽九死而不悔
点击题目下方 诗词天地 ,邂逅一份古典与优雅 编辑:诗词天地(shicitiandi) 屈原 屈原,(公元前340—公元前278),他是中国最早的浪漫主义诗人,原姓芈(mǐ),名平,字原,中国文学史上
-
米芾离骚经简介_米芾《离骚经》算不算楷书
米芾《离骚经》行楷,原墨迹为纸本册页,是其31岁时所书。凡二十六开,每开二幅,每幅五行,每行字数不一,共计2494个字。幅纵35.5公分,横31.2公分。 【1】得中 【2】《离骚经》帝高阳之
-
虽九死其未有悔出自_虽九死其尤未悔
既予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离骚》 我叫夸父,今年二十四岁,今天是我追日的第四百二十三天,阳光打在我的身上,我感到皮肤快要爆裂,阳光白花花的,让人睁不开眼,汗水水流
-
如何理解伊人在水一方_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伊人是指谁?
诗歌的力量是可以穿越时间、穿越空间的,先秦时期距今已经有2000多年的时光,当时的人们是如何生活的,当时的社会是怎样的情形,都已经成了历史中渺茫的记忆。 但是,先秦时期的人们在
-
唐朝的文学家_唐朝出了哪些名人
杨炯:政治失意,刚过不惑之年即死于任上 杨炯,生于高宗永徽元年(65O)。幼年聪明好学,很早就显现出文学方面的才能。年仅九岁便被举为“神童”。上元三年(676),杨炯通过制举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