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首联属“工对”中的“地名对”,极壮阔,极精整。第一句写长安的城垣、宫阙被辽阔的三秦之地所“辅”(护持、拱卫),气势雄伟,点送别之地。第二句里的“五津”指岷江的五大渡口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泛指“蜀川”,点杜少府即将宦游之地;而“风烟”、“望”,又把相隔千里的秦、蜀两地连在一起。自长安遥望蜀川,视线为迷蒙的风烟所遮,微露伤别之意,已摄下文“离别”、“天涯”之魂。
因首联已对仗工稳,为了避免板滞,故次联以散调承之,文情跌宕。“与君离别意”承首联写惜别之感,欲吐还吞。翻译一下,那就是:“跟你离别的意绪啊!……”那意绪怎么样,没有说;立刻改口,来了个转折,用“同是宦游人”一句加以宽解。意思是:我和你同样远离故土,宦游他乡;这次离别,只不过是客中之别,又何必感伤!
三联推开一步,奇峰突起。从构思方面看,很可能受了曹植《赠白马王彪》“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的启发。但高度概括,自铸伟词,便成千古名句。
尾联紧接三联,以劝慰杜少府作结。“在歧路”,点出题面上的那个“送”字。歧路者,岔路也,古人送行,常至大路分岔处分手,所以往往把临别称为“临歧”。作者在临别时劝慰杜少府说:只要彼此了解,心心相连,那么即使一在天涯,一在海角,远隔千山万水,而情感交流,不就是如比邻一样近吗?可不要在临别之时哭鼻子、抹眼泪,象一般小儿女那样。
南朝的著名文学家江淹在《别赋》里写了各种各样的离别,都不免使人“黯然消魂”。古代的许多送别诗,也大都表现了“黯然消魂”的情感。王勃的这一首,却一洗悲酸之态,意境开阔,音调爽朗,独标高格。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一首什么类型的诗_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理解性默写及答案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首联属“工对”中的“地名对”,极壮阔,极精整。第
-
送柴侍御这首诗的意思_送柴侍御原文及翻译
沅水: 沅江,长江流域洞庭湖支流,流经贵州省、湖南省。 柴侍御: 作者友人。侍御,官职名。 武冈: 县名,在今湖南西部。 插图作者:徐晔锋 古代送别诗多是悲悲戚戚的,正如江淹在《
-
一句送别诗句_关于送别诗句(至少3句)
“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江淹《别赋》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
-
苏轼和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吗_苏轼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为什么
苏洵、苏轼、苏辙是北宋的三苏。其中苏洵是苏轼和苏辙的爸爸,苏轼和苏辙是两兄弟。苏轼是哥哥,苏辙是弟弟,两人相差4岁。 宋仁宗嘉定初年,苏洵和苏轼、苏辙父子三人都到了东京(今
-
踏莎行晏殊表达了什么情感_踏莎行苏轼最赞叹
晏殊的词作,相信很多人都十分喜欢。无论是他的送别词还是言情词,都极具特色,全无北宋初年的浮夸艳丽,因此晏殊的词作能够在词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晏殊的为官生涯也十分顺利
-
仔细品味下列陶渊明的诗句_陶渊明富有哲理的诗句
陶渊明钟情自然,热爱自由,追求真善美,人格强健,魅力四射,对后世诗人影响深远。 陶渊明诗如其人,质朴纯真,妙句迭出,是无可争议的中国田园诗派开山鼻祖。 陶渊明不但诗名鼎盛,
-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 -(唐)王勃题材_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出自唐代诗人王勃的送杜少府
(虚),此时他的《滕王阁序》早就传遍了长安城的大街小巷。噩耗传来,文坛为之一震,连那高高在上的唐高宗都三叹可惜。 王勃 因为早逝,王勃存世的诗作并不多,加上序、表、颂、赋等
-
杜牧的将赴吴兴登乐游原_古诗登乐游原唐杜牧
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 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 赏析 在唐人七绝中,也和在整个古典诗歌中一样,以赋、比二体写成的作品较多,兴而比或全属兴体的较少。杜牧这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王勃古诗_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古诗
王勃(650——676),字子安,王绩的侄孙。曾为沛王府修撰,后任虢州参军,因罪革职。有《王子安集》。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
-
李商隐无题相见时别亦难属于什么诗_唐诗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李商隐是唐朝别具一格的诗人,尤其擅长写
-
从此 无心爱良夜 任他明月下西楼_从此无心下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
“如果那两个字没有颤抖,我不会,发现我难受……”,陈奕迅在歌曲《十年》中深情演绎。那两个字究竟是什么呢?千百年来,多少文人墨客为情所困,为爱痴狂。江淹在《别赋》中写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