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 气 歌
——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是宋朝的状元,做了宰相,南宋被元朝灭亡时,他也兵败被俘。元朝皇帝派文天祥原来的同僚来劝降他,文天祥含着泪说:“国破家亡,我身为宋朝的大臣,没能挽回局势,已死不足惜,怎么还能贪生怕死呢。”派来的人感觉到很羞愧,只好派人把文天祥押到元朝京城大都。到了大都,元世祖下令把文天祥安排在最上等的宾馆里住,用好酒好菜招待他,给他许诺高官厚禄,可文天祥都不为所动。派来劝降的人恼羞成怒,想杀了文天祥,又伯民心不服,就把他关在囚牢里。
文天祥被关的那间牢房, 又矮又窄,阴暗潮湿,环境十分恶劣。恶劣的环境只能折磨他的身体,却不能摧毁他的意志。在牢房里,他写下了千古传诵的《正气歌》。
元王朝看到文天祥拒不投降,怕不杀他会出乱子。元世祖决定最后一次,自己亲自去劝降文天祥。 文天祥见了 元世祖只作了个揖,不下跪。元世祖和颜悦色地劝说:“你的忠心,我完全理解,事到如今,你如果能改变主意,做元朝的臣子,我仍旧让你当丞相怎么样?” 文天祥慷慨地说:“我是宋朝宰相,哪有服侍两国的道理。我不死,哪有脸去见地下的忠臣烈士?现在我只求-死,别的没什么可说了。” 元世祖知道劝降已没有希望,第二天就下命令,杀害文天祥。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慷慨激昂、掷地有声,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语调显示了诗人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诚然文天祥把做诗与做人,诗格与人格,浑然一体。千秋绝唱,情调高昂,激励和感召古往今来无数志士仁人为正义事业英勇献身。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
-
宋史·文天祥传_宋文天祥的诗
正 气 歌 ——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是宋朝的状
-
宋末三杰中唯一的武将是_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诗以明志,死以守节,一首《过零丁洋》,
-
宋词三百首的读后感_唐宋诗词三百首名篇欣赏
许多中国人,都是在唐诗宋词里不知不觉中完成了自己生命的成长。小的时候,谁没有跟着李白看过“床前明月光”?虽然不懂得什么叫思乡,但孩子的眼睛却像月光一样清清亮亮。谁没有跟
-
南宋末三杰分别是谁_宋朝的金人是现在的哪里人
提起宋末三杰,很多人都会想到,指的是文天祥、陆秀夫和张世杰,不过,张世杰和文天祥、陆秀夫有一点不同——他是金国人——最起码是金国的汉人。 张世杰在南宋做官的时候,金国已经
-
宋代八大诗人_宋代存诗最多的诗人
宋代山水画 据“诗词名句网”显示,其网站收集到两宋(北宋和南宋)共7871名诗人的作品。从各位诗人作品数量(现存)情况来看,陆游以9362首作品名列榜首,刘克庄、杨万里、赵蕃、苏轼
-
南宋名臣文天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_南宋时期文天祥兵败
文天祥,初名云孙,字宋瑞,号文山、浮休道人,生于公元1236年,去世于公元1283年,是南宋末年著名文人、爱国大诗人、民族英雄,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 文天祥状元及第
-
李白是碎叶人吗_李白出生于碎叶城
宅,似乎是周末大家普遍的生存状态,去楼下超市买个饭都懒得动腿。可是你们知道么,在古时候出门基本靠走、加速全部靠马的年代,那些大诗人却一个个都跑遍了全国,甚至到了现在的国
-
苏轼贬官时写的豁达诗句_苏轼在被贬的时候写了哪些诗?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均取得了很高成就。而阅读苏轼的文学作品,就必须要了解他融合了儒、
-
谭嗣同的一生_评价谭嗣同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这让人荡气回肠的诗句,是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人士谭嗣同入狱前所写。 谭嗣同于1865年生于一个官宦人家,父亲谭继洵当时任湖北巡抚
-
天地有正气的正气是什么意思_天地有正气原文
本期主题为“正气”。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孟子创造了一个词语“浩然之气”,这是一个富有创新思维的哲学概念,一般用来形容一种刚正宏大的精神。南宋诗人文天祥在《正气歌》中道:“天
-
人间有正气杂然赋流形_天地有正气 杂然赋流形意思
漠北,悍勇的蒙古军在几十年间横扫欧亚大陆,灭国数十。蒙古的军事征服不可避免地带有残酷性,然而其所遭逢的唯一劲敌,却是偏安一隅、不思振作的南宋皇朝。在长达40余年间的拉锯战中
-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是文天祥正气歌中的名句_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是谁写的
□ 逄春阶 看完一部歌剧,脑海里还时常浮现出舞台形象,耳畔还时常萦绕着优美的旋律和歌声,观众这才叫得到了真正的艺术享受。11月4日晚,我省打造的原创歌剧《檀香刑》在青岛上演。这部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