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原文《太史公书》,汉司马迁著,是我国第一部上自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的纪传体通史。总结历史“成败兴衰”规律的通史,还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历史哲学。
1. 论至德者不和于俗。
出自汉·司马迁《史记·商鞅列传》。道德高尚的人,必然不会去附和凡俗。
2. 论至德者不和于俗。
出自汉·司马迁《史记·赵世家》。谈论崇高的道德不能融合于社会。社会生活是现实的,而不是空口议论就能获得发展的。与其曲高和寡,不如采取切实的行动。
3. 聪之知远,明以察微。
出自汉·司马迁《史记·五帝纪》。聪:听力好。耳朵好能够听得很远,视力好能够看到细微的事物。
4. 苦言,药也,甘言疾也。
出自汉·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逆耳的忠言,就像那苦口的良药一样,甜美的话语,像那病菌一样。
5.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出自汉·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屈原的文笔简约,言辞细微,志向高洁,为人清廉。
6. 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出自汉·司马迁《史记·魏世家》。抱着柴草去灭火,柴草不烧完,火是不会被扑灭。这句话用来比喻用错误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反而可能会使得危害扩大。
7. 非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固难为浅见寡闻道也。
出自汉·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赞》。除了那些深思好学,能够使领会书中要点的人本来就很难和那些见识浅薄、孤陋寡闻的人谈论大道理。
8. 反听之谓聪,内视之谓明,自胜之谓强。
出自汉·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能够听取反对的意见,这就可以称作聪明。能够主动的反省自己,这就可以称作明智,能够克制自己的私欲,这就可以称作强劲。
9. 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现。
出自汉·司马迁《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有才能的人处世,就像把锥子装到口袋中一样,可以看到锥尖从口袋中钻出来。这句话是说明贤士处世,会鹤立鸡群。
10.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出自汉·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他远离淤泥浊水之中,就像那蝉蜕去壳一样,脱离那污浊的社会,浮游与天地之间,不受到任何的玷污,始终保持着高尚的节操。
- 上一篇:司马光是不是宋代的人_司马光是北宋的政治家
- 下一篇:刘海怎么编_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
-
史记中的名言名句及赏析_古人励志名言名句史记
《史记》原文《太史公书》,汉司马迁著,是我国第一部上自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的纪传体通史。总结历史“成败兴衰”规律的通史,还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
-
史记经典名言30句_史记中的名言名句及赏析
《史记》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史记》的作者是被誉为中国历
-
卫鞅欲变法_卫鞅提出了什么主张
大家好,这里是纵横家梦天,欢迎关注我的频道。 上期说道,卫鞅通过三次会见, 成功取得了秦孝公的信任 取得孝公信任的卫鞅本想立即主持变法,忽然他转念一想,这大规模的变法,会不
-
夸父逐日文言文阅读及答案_初二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令行期年,秦
-
商鞅变法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_车裂商鞅是哪位君主
商鞅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主张“燔诗书而明法令”,以鼓励耕战,功劳至上,轻罪重刑为原则,变法图强,使秦国迅速走上了富国强兵的道路,并为秦国一统天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