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杜甫的《蜀相》,我们中学时便学过,彼时年少,不求甚解,今番再读,个中种种妙处,值得小楼为之写一篇精读文章。
这首《蜀相》,是杜甫怀古诗中的名篇之一,后人评其悲壮雄劲,为七律正宗(王文濡《历代诗评注读本》),亦称其标志着唐时怀古作品的典则,是凭吊武侯诗歌的极致(唐小鲁《咏古抒怀的典范之作— 杜甫《蜀相》新探》)。
通解
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的这首《蜀相》写于上元元年(760)春,此前,杜甫因直言进谏,触怒了肃宗,乾元元年(758),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当时关中大饥荒,第二年杜甫因俸禄不足养家,又对朝廷政治深深失望,于是弃官不做,携家逃到秦州(今甘肃天水),三个月后,又南逃到成都,在成都浣花溪旁定居。
杜甫政治失意,人生困顿,因此也刚到成都,便去游览成都郊外的武侯祠,想在自己的偶像诸葛亮那里寻求心灵寄托,在那里,杜甫写下了这首咏古抒怀的典范之作。
诗题“蜀相”,即蜀汉丞相诸葛亮,题“蜀相”而不是“武侯祠”、“丞相祠”,说明杜甫意在写人而不是祠。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丞相祠堂,即武侯祠,在今成都南郊,诸葛亮于建兴元年(223)被后主刘禅封为武乡侯,故其庙又称武侯祠。
锦官城,在成都西南部,汉代主管织锦业的官员居此,故称。后亦作为成都的别称。
柏森森,柏树高大茂密的样子。古人坟墓前、祠堂前常值松柏,传说武侯祠前有一颗柏树是诸葛亮亲手栽种的。
诗以问答开头,突出杜甫找寻武侯祠的急切心情,诗人出城,在远处便看到了武侯祠前高大茂密的柏树。松柏有凌霜傲雪、志节不屈的意象,暗寓着诸葛亮志节高远,不肯向残酷现实低头的顽强意志,“柏森森”营造出一种庄严肃穆的气氛,也从侧面渲染了诗人悼念凭吊诸葛亮的庄严感情。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第二联承“寻”字,杜甫由远处寻至近处,终于到了武侯祠前,却看到一派寂静冷清的景象。碧草疯长,映照着台阶,展现盎然的春意,黄鹂鸟在树叶背后,发出悦耳的鸣叫,如果在别的情境下,这本是赏心悦目的春色,但这里是千古贤相诸葛亮的祠堂,台阶长草,显然是常年无人探访所致,所以杜甫用“自”、“空”二字将赏心悦目的春色变成了寂静冷清的景象。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第三联追思诸葛亮生平事迹。
三顾,就是指我们很熟悉的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诸葛亮未出山时,隐居南阳,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为刘备筹划了三分天下的大计,创立了蜀汉的基业。
频烦,一再劳烦,屡次。这里既可指刘备敬贤,多次拜访诸葛亮,也可指诸葛亮一生频繁地为刘备出谋划策,词语内涵的宽广性使这句诗容量极大,既包含了主敬臣忠的君臣遇合,也包含了诸葛亮殚精竭虑谋划天下的一生。
两朝,指蜀汉先主刘备和后主刘禅两代。
开济,开指开创基业,济指匡济艰危。
这两句诗从大处着笔,以寥寥十四字,括尽诸葛亮一生的功业与才德。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出师,指出兵伐魏。建兴十二年(234),诸葛亮出兵伐魏,在五丈原与司马懿相持百日,八月,诸葛亮病死五丈原,他一生“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理想,最终没能实现。
《杜诗镜铨》引邵子湘语评:“自始至终,一生功业心事,只用四语括尽(“三顾频烦”四句下)”。又引俞犀月评:“真正痛快激昂,八句诗便抵一篇绝大文字”。清仇兆鳌《杜诗详注》评:“‘天下计’,见匡时雄略;‘老臣心’,见报国苦衷。有此二句之沉挚悲壮,结作痛心酸鼻语,方有精神。”赏析——杜甫《蜀相》为什么被称为怀古诗的典范之作?
1、写景与抒情的完美融合
诗起句写诗人寻武侯祠,“寻”字已饱含杜甫对诸葛亮无限追慕之情,接下来写武侯祠周围的环境,“森森”二字寓含着诗人远远望见武侯祠便生出庄严肃穆的敬意。
三四句写武侯祠的近景,诗人写碧草自长,黄鹂自鸣,本是大好春光,但杜甫却下“ 自” “ 空” 二字周旋, 将抒情状态翻然改变。
这两句诗的平仄本来应该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但这里的“自”却是仄声,不合格律,有会人说格律不是“一三五不论”吗?这里的“自”是第五字,可平可仄的呀。事实是,这里的“自”不能不论,因为这句诗的第五字变成了仄声,“自”后面的“空”就变成了孤平,律诗是最忌孤平的。但杜甫还是这样写了,说明他是有意为之。这一句诗变成了拗句,就得在后的句救,所以后一句中,第五字“空”应仄而平,救了这一拗句。这样写,不仅形成了声调上的一种变换美,还将“自”“空”二字突出出来,强调诗人情感与当前环境发生了茅盾。
武侯祠这样一代英灵的栖息之地,自然风光的美好,恰恰反映人文精神的衰落。这碧草没阶,黄鹂自鸣,证明很少有人祭奠英灵,间接暗示着世人对圣人之道的冷漠,结合杜甫的人生境遇,“自”、“空”二字饱含着杜甫对世道人心的痛心之情,不能轻看。
2、怀古与咏怀的高度契合
怀古诗说到底都是借古讽今、咏古抒怀,最重要的是怎样在诗中处理古与今的关系、古人与诗人的关系,杜甫的这首《蜀相》,看起来都在写诸葛亮,只最后一句表达了杜甫对诸葛亮的痛惜,但仔细读,你会发现,杜甫已经将自己的人生理想、内心情怀完全融入到对诸葛亮的景仰与痛惜之中。
诸葛亮是杜甫心中的理想人物,虽时代不同,但他们的人生理想与情操是相同的,所以诗的五六句,虽字字在写诸葛亮,但句句都蕴含着杜甫的人生理想与情操。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诸葛亮能得刘备三顾茅庐,这样的君臣遇合,是杜甫梦寐以求的境遇,然而,杜甫一生都没有得到诸葛亮那样的待遇。
在以诗赋取士的唐朝,杜甫多次科考都未中,他只好多次向达官贵人献诗,向朝廷献赋,才得了一个小官当当。
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只身穿过交战区,投奔肃宗,肃宗感念其中,任他做左拾遗,但不久,他因营救房琯,被肃宗冷遇,后被贬,最终流落成都。
所以这里写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暗含着杜甫多希望得到明主赏识的痴心,写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老臣之心,也是在写自己“一饭未尝忘君”(苏轼评杜甫语)的忠君之心。
3、可让天下英雄同悲的强烈情感
诸葛帝有匡扶天下之才,又遇刘备这样的贤主,可是,诸葛亮还是没有实现他的人生理想,出师未捷身先死,怎不让天下英雄为之痛哭!
《旧唐诗》记载,“永贞革新”的领袖人物王叔文,改革失败后,吟“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而歔欷泣下。
《蜀相》的最后这两句诗,可以说写出天下英雄有才无命,壮志难酬的人的心声,诗中那种强烈的情感可让天下英雄一同悲慨。
五嗣奭《杜臆》中说:“出师未捷,身已先死,所以流千古英雄之泪也。盖不止为诸葛悲之,而千古英雄有才无命者,皆括于此,言有尽而意无穷也。”总之,杜甫的这首《蜀相》,完美的将写景与抒情、咏古与抒怀融合在一起,表达出一种可令天下英雄同悲的强烈情感,故能成为怀古诗中的典范之作。若想写怀古诗作,可向杜甫的这首《蜀相》学习。
文 | 谢小楼
精读《唐诗三百首》082:杜甫《蜀相》
参考资料
1、张忠纲评注《唐诗三百首》,中华书局;
2、顾青编撰《唐诗三百首名家集评本》,中华书局;
3、王景略解《唐诗三百首全解》,中国华侨出版社;
4、赵昌平解《唐诗三百首全解》,复旦大学出版社;
5、马茂元选注《唐诗选》,上海古籍出版社;
6、葛兆光著《唐诗选注》,中华书局;
7、周汝昌《锦官城外柏森森——说杜甫《蜀相》》;
8、唐小鲁《咏古抒怀的典范之作— 杜甫《蜀相》新探》,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
9、林钟美《伤己怀古触物寓情一对杜甫《蜀相》一诗欣赏异义》,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985年第2期)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
-
《蜀相》唐杜甫的诗_蜀相杜甫千古名句
引言 杜甫的《蜀相》,我们中学时便学过,彼时年少,不求甚解,今番再读,个中种种妙处,值得小楼为之写一篇精读文章。 这首《蜀相》,是杜甫怀古诗中的名篇之一,后人评其悲壮雄劲,
-
周瑜借东风火烧赤壁_黄盖是周瑜的部下吗
建安五年,官渡之战,袁绍兵败,曹操统一北方。曹操此时野心勃勃,想要一统天下,那就必须先消灭江东的孙氏兄弟和占据荆州、益州的刘氏集团。而最另曹操担心的是刘备,一旦刘备攻取
-
诸葛亮七星坛借东风的道理_周瑜比诸葛亮厉害
文:立早闲人(白马晋一原创团队成员) 名著《三国演义》里,诸葛亮不顾个人安危,只身前往东吴,凭借三寸不烂之舌,促成以弱刘联强孙的战略联盟局面。诸葛亮暂时留在东吴,协助周瑜
-
孙权刘备联手对抗曹操_孙权不如曹刘
小说《三国演义》中,有一段脍炙人口的“借东风”的故事。在曹操进攻荆州的时候,刘备、孙权两家结成了抗曹联盟。孙权的大将周瑜十分嫉妒刘备的军师诸葛亮的才能,想把他置于死地。
-
草船借箭之所以成功,是因为诸葛亮的什么?_诸葛亮草船借箭概括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杜甫的叹息犹在在耳畔,诸葛亮的一生是传奇的,只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故事中究竟有多少是真的呢? 诸葛亮一生跌宕,起初隐居在南阳,不求闻达于诸侯,直至刘备三
-
诸葛亮借东风火烧赤壁_
诸葛亮,未见其人,先闻其名。自隆中出道,未出茅庐三分天下 。自隆中一见果然名不虚传,后来辅佐刘备打天下,三国鼎立刘备称帝,诸葛亮被封为丞相,有假节之权,白帝城托孤后又被刘
-
三国中的诸葛亮为什么称为卧龙_诸葛亮是卧龙,与他齐名的被称为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国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诸葛亮一生“鞠
-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诗解_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原文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年代: 宋 作者: 辛弃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 无人会,登
-
刘备为什么不请司马徽当军师_诸葛亮,庞统,司马懿等三人的才能
读过三国演义的朋友都知道司马徽是一个非常高明的隐士,甚至有传言说他才是三国之中最聪明的文臣谋士,然而本性淡然不喜争斗,所以一生都未曾出山辅佐别人。书中关于司马徽的记载比
-
三国卧龙凤雏得一而得天下谁说的_卧龙凤雏说的是诸葛亮和哪位历史人物
文 | 江隐龙 刘备卧龙凤雏兼得而未平天下,原因有三。一是“卧龙凤雏得一而可安天下”之说并不公允客观;二是凤雏早逝,“得”相当于“未得”;第三是关羽大意失荆州——当然这与第二
-
孔明出山时水镜先生说的_水镜先生和诸葛亮的故事的题目是什么
在三国中,魏蜀吴相互争权夺利,其中最不能缺乏的就是能人志士的帮助。虽然曹操、孙权、刘备个顶个的都是人中豪杰,但仅仅凭借自身的力量也是难以在权力的争夺之中占据优势地位的。
-
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茅庐_三国演义第七回赏析
却说徐庶趱程赴许昌。曹操知徐庶已到,遂命荀彧、程昱等一班谋士往迎之。庶入相府拜见曹操。操曰:“公乃高明之士,何故屈身而事刘备乎?”庶曰:“某幼逃难,流落江湖,偶至新野,